閆舟舟

現基于文旅深度融合背景,在文獻調研的前提下,分析與整理國內外典型案例,結合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研究現狀與實際情況,分別從學校、高校圖書館以及相關部門的角度出發,提出建立長效機制、打造文化空間、舉辦主題活動等策略,以期為相關部門及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提供借鑒,以促進文旅融合及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新。
中國圖書館學會印發的《中國圖書館學會“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2021—2025年)》指出:“促進圖書館領域文旅融合發展,引導圖書館探索將文化資源或服務融入旅游,多方式提供公共服務,推動圖書館事業創新發展。”本文認為,文旅融合的基礎和靈魂是“文”,如何實現“文”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文旅融合的基礎與本源問題;文旅融合的關鍵和重點是“融”,需要加深對“融”的認知,讓高校圖書館成為傳播文化的重要陣地,發揮圖書館文旅融合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滿足師生的需求,促進師生事業與學業的良好發展。
研究現狀
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模式的研究范圍廣泛,注重與圖書館本身業務的結合,以充分發揮圖書館的資源優勢、信息優勢、技術優勢與人才優勢。其服務模式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1.主題圖書館。李燕指出隨著文旅融合程度的加深,用戶需要更加專項化、高質量與高品質的服務,主題圖書館作為公共圖書館的新產物,基于某一主題的專業文獻和知識,為用戶提供鮮明的主題服務,從而促進閱讀推廣和文化普及,體現差異化服務的理念;莊園殊認為主題圖書館建設是圖書館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為進一步滿足讀者高質量文化需求而做出的創新探索,既有效延伸了“文旅融合”的服務廣度,又提高了主題圖書館建設的推廣高度。
2.“圖書館+”模式。周紅雁提出探索“圖書館+景點”模式的建議;馮繼強、徐勇敏認為5G技術將會為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發展提供新契機,“5G+智慧文旅”將成為未來新的服務模式。
3.研學旅行。這方面主要以案例研究為主。部分學者對以上服務模式進行了總結,提出圖書館的文旅融合主要包括滲透融合、重組融合、延伸融合3種模式。但是,目前關于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研究主題多為“公共圖書館+文旅”,而“高校圖書館+文旅”的研究較為匱乏,且高校圖書館在文旅融合中扮演的角色多為資源支持與閱讀推廣等。因此,本文試圖在外部資源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分析高校圖書館如何聯合校內各職能部門,探討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的服務模式,以文旅融合為突破點,緩解師生的精神焦慮與心理壓力,助力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的高效開展。
目前高校圖書館文化服務存在的問題
圖書館文旅融合是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其目的是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將文化和旅游相結合,為公眾提供多元化和富有趣味性的文娛消費體驗。但是,當前很多圖書館文旅融合程度較低,宣傳力度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缺乏文旅融合意識。部分圖書館對文旅融合意識不足,僅將圖書館作為文化與知識的傳播場所,而忽視了其更廣泛的社會價值和文旅融合的發展潛力。
其次,缺乏旅游元素。很多高校圖書館在文旅融合方面只是對旅游資源進行簡單的整合,缺乏深度的融合和創新。圖書館應當積極開展具有旅游元素和創新性的文化體驗和活動,為公眾帶來更加與眾不同的旅游體驗。
再次,宣傳力度不足,部分高校圖書館對文旅融合的宣傳力度不足,無法讓公眾充分了解文旅融合的意義和價值,其也就無法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因此應該通過多種媒介和社交媒體等,擴大宣傳范圍,提高公眾參與度,實現文旅融合的目標。
最后,缺乏與專業機構的合作。部分高校圖書館在文旅融合方面缺乏與相關專業機構的合作,展示與推廣的機會較少。因此圖書館應與旅游、文化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為公眾提供豐富和多元的文旅融合服務。
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圖書館的文旅融合,圖書館應加大對文旅融合的宣傳力度,有針對性地整合旅游資源,積極與專業機構合作,從而充分發揮圖書館在文旅融合中的重要作用,為旅游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文化服務模式創新作用
利用場所優勢,助力文旅融合發展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場所優勢,助力文旅融合發展。
首先,高校圖書館可以為文旅服務提供場地支持。例如,可以為文藝演出、文化講座等活動提供場地,為公眾提供文化交流的平臺。
其次,高校圖書館可以為文旅服務提供信息支持。圖書館擁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數字資源,方便公眾獲取文化知識,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知識支持。
最后,高校圖書館可以為文旅服務提供文化體驗支持。圖書館的環境和氛圍可以為公眾提供舒適的閱讀和學習體驗,為文旅服務提供良好的文化體驗。因此,高校圖書館應該積極參與文旅融合,發揮自身優勢,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圍繞文獻資料,為文旅服務提供支持
首先,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可以為文旅服務提供有力支持。例如,高校圖書館可以為文化旅游景點提供相關歷史、地理文獻等,為公眾提供良好的服務。同時,高校圖書館還能為文化旅游企業提供市場調研、競爭分析等方面的支持,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和競爭情況。
其次,高校圖書館還可以為文旅服務提供專業人才支持。高校圖書館培養了大量的信息專業人才,為文旅服務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和人才儲備。
利用豐富資源,為文旅服務搭建平臺
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包括圖書、期刊、報紙、文獻、地圖、影像資料等,這些資源可以為文旅服務搭建平臺,為文旅融合提供有力的支持。
首先,高校圖書館可以為文旅服務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可以為文旅服務提供有力的支持,幫助公眾更好地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
其次,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具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可以為文旅服務提供專業的支持,如文獻檢索、信息查詢、數據分析等,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最后,高校圖書館可以為文旅服務提供新的服務模式,如數字化展覽、虛擬導覽、在線講座等,以激發公眾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的興趣。
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模式
學校牽頭,構建文旅融合機制
從學校層面出發,師生心理健康是需要特別關注的重要議題。文旅融合的深度發展,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切入點。
文以旅傳,旅以文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即“文治教化”“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是無需提醒的自覺,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重在以文化人,核心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旅游的核心在于從常規生活、工作中走出來,放松身心,到異域(地)領略不同的自然地理風光和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即大文化),提升或恢復體能和精神,找回最好的自己。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既能使公眾放松身心,愉悅精神,也能使其更好地學習文化,提升品格,塑造“三觀”,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學校需要從全局把握,從上到下,聯動各部,構建文旅融合長效機制,明確各項任務與保障細則,確保文旅融合項目和活動的順利開展,在有限的場域與條件下,為師生營造良好的氛圍,真正做到面向實際的人文關懷。
圖書館帶頭,打造地域文化空間
一方面,高校圖書館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另一方面,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是文旅融合機制落地的重要資源,其重要的特色文化是促進文旅融合項目開展的源頭活水。因此,應立足于地域特色文化,挖掘、整合各類文化資源,創作多元化文化產品,打造專有文化空間,以專題展覽、趣味活動、電影播放等各類形式吸引師生積極參與。
此外,還可以將具有代表性的文創產品作為激勵措施,深化記憶,延長文化影響力。目前,國內外有關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不勝枚舉,如牛津大學的圖書館——博德利圖書館。又如,武漢大學老圖書館位于獅子山頂,整體外觀為中國傳統殿堂式,主樓頂部為八角歇山頂,周圍附樓為歇山頂,傳統中式建筑風格吸引了廣大師生的關注,百年輝煌校史以及武漢地域文化為文旅融合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力地推動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各部門聚頭,舉辦系列主題活動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圖書館作為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離不開相關部門的支持與幫助。因此,在開展文旅融合項目活動時,圖書館應在學校的牽頭與支持下,與宣傳部、學工處、教務處等部門聯動協作,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尋求各部門的幫助與支持,擴大項目規模,提高活動影響力,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
在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可以利用多元化的組織形式,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以推動文旅融合項目的落地與實踐。例如,在相關必修專業課或選修課程及思政課程中加入當地歷史文化、名人事跡、作品及民間傳說,促使廣大師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楷模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在美術、音樂、舞蹈、閱讀等活動中加入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音樂、民歌民俗等,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讓廣大師生作為參與者、組織者、觀賞者等參與其中。
高校圖書館作為主辦方應充分發揮主場作用,既要做好前期的宣傳策劃工作,也要在活動結束后,建立文旅融合案例庫,并分主題動態更新,形成常態化長效服務機制。廣大師生來自全國各地,文旅主題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讓他們在放松身心,了解當地文化,還能讓他們加強對學校及地域的認同。這有利于以未來的人才就業及旅游推廣,而且在優秀文化的熏陶與感染下,有利于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師生的歸屬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文章從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研究現狀與實際出發,在文獻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典型案例,總結出目前圖書館存在文旅融合程度不深、宣傳力度不夠、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角色權重與評價較低等問題,分別從學校、高校圖書館自身以及相關部門角度出發,提出建立長效機制、打造文化空間與舉辦主題活動等服務策略,以期提升圖書館的人文關懷,緩解廣大師生的精神壓力與心理焦慮。文化滋養心靈,旅游放松身心,文旅融合為高校圖書館服務廣大師生開辟了新道路,帶來了新契機。因此,本文立足于這一現狀,對高校圖書館文化服務模式進行了討論與探索,以期為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的高效開展提供參考。
江蘇省鎮江市2022年鎮江市社科應用研究教育專項課題“文化名城發展視域下的駐鎮高校城市文化建設服務研究”(編號:2022jy175)。
(作者單位:江蘇科技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