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羅賓·鄧巴

社會學家一向認為,少于200人的企業能通過信息自由流通實現運營管理。一旦超過這個規模,便需要某種層級結構或生產線管理系統來防止溝通失敗所造成的大混亂。實行這種架構管理有它的弊端:一方面是信息只能沿著特定渠道流通,因為只有部分個體彼此保持定期聯系;另一方面是缺少人性化的聯系,就會缺乏個人歸屬感。而小群體世界的運作,依賴的正是這種歸屬感。人們只有清楚地看到回報,才愿意出手相助,投桃報李。大機構尾大不掉,不夠靈活。
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辦法,是將大機構重組成一個個緊密團結的小團隊。小團隊間建立起互惠互利的關系,才能形成更大的機構。然而,小團隊,比如150人規模的團隊,并非解決機構問題的靈丹妙藥,還需要相關人員之間建立起直接的人際關系。人們自在地相處,信息才能自由流通。架構關系過于僵硬,必然會妨礙機構運轉。
幾年前,一位電視制作人提醒了我這一點的重要性。她所在的制作部門負責某電視臺的教育類節目。不知是機緣巧合還是有意為之,部門的人數剛好是150個(按照本文作者提出的“鄧巴定律”,人的大腦認知能力有限,所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個人的穩定人際關系——編者注)。整個部門的工作一直進展順利,直到他們搬到新定制的辦公室。隨后無緣無故地一切都開始散架,工作難度增大,工作結果也不盡如人意。
一段時間后,他們才弄清楚問題所在。原來是設計師在設計辦公樓時,認為大家午間吃三明治的咖啡間是不必要的,于是將它撤掉了。設計師的想法是,大家坐在辦公桌前吃三明治,工作會更賣力,還不浪費時間。無意中,這個決定瓦解了支撐整個機構的親密社交網絡。顯然,當大家隨意聚在咖啡間吃三明治時,彼此交換了零星的有用信息。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時,在午餐時間和其他團隊的同事聊天討論,也許某位同事正好知道誰能幫上忙;也可能旁邊的人可以幫你出主意;或是聽到這件事的人一兩天后外出剛好碰上了能幫忙的人,給你打一通電話就能解決問題;還可能是雙方隨意聊幾句,就能啟發一個新項目。
類似這種咖啡機旁的偶遇、復印機旁的閑談,正是機構成功的關鍵。通過鼓勵員工隨意地接觸,傳統的系統編織出一張員工之間的人際關系網絡,宛如一臺平行運作的超級計算機:幾個頭腦同時獨立運作,解決同一個問題。
語言如同科技與藝術一般支撐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可以借助語言成就卓越的事情。然而,人類大腦有局限性,其預設的認知能力只能處理小規模社會問題,而小規模社會正是人類進化史上近些年出現的特點。
(大浪淘沙摘自電子工業出版社《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一書,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