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群 黃桂香
【摘要】本文以桂林市翠竹小學為例,論述該校根據區域特色和本校實際,遵循“質量立校、管理興校、特色強校”辦學理念,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彩調”引入校園,通過課程建設、創設環境、創新實踐、科研助力等多種途徑推動學校特色發展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城鎮化 彩調 美育 特色辦學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1-0029-03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快速的城鎮化給人口流動、地域景觀、文化教育等方面帶來諸多影響。在城鎮化背景下,大量農村人口涌進城區務工,隨之出現了農民工子弟學校和以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為主要生源的學校。這些學校常因各種原因過于關注學生的傳統學科成績,美育薄弱,辦學特色有待培育和發展。因此,探索城鎮化背景下以美育推動學校特色發展的有效途徑,對提升上述類型學校的辦學水平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以桂林市翠竹小學為例,論述以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為主要生源的學校如何通過美育實現特色發展。
一、根據學校實際,依托地方傳統特色,提出學校美育工作的總體思路
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要求“充分考慮地區差異,重點關注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美育教學條件的改善,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因校制宜,鼓勵特色發展”。
桂林市翠竹小學由桂林威達股份有限公司子弟學校和桂林航天電器公司子弟小學合并而來,2008年2月由桂林市象山區人民政府接管為公辦小學。該校地處桂林市象山區西面,學校周邊是桂林威達股份有限公司職工生活區、鐵西小區及官橋村和東蓮村,這些地方擁有大量私人出租房,租房者多為進城務工人員。2009年,象山區教育局重新劃分學區,要求桂林市翠竹小學大量接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截至2018年,該校共有教學班12個,學生595人,其中進城務工隨遷子女564人,約占全校學生人數的95%。作為一所以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為主要生源的學校,該校在辦學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在生源方面,多數學生受限于家庭條件,藝術特長未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因此,如何尋找一條契合學校實際的美育路徑,成為該校管理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意見》提出:“要以戲曲、書法、篆刻、剪紙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為重點,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傳統。”在調研過程中,流傳于桂北一帶的地方戲曲“彩調”進入該校領導班子和老師們的視野。“彩調”俗稱調子、彩調、彩燈等,屬燈戲系統,源于桂林地區農村歌舞,是一種由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是桂北地區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2006年5月,“彩調”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地方戲曲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元素,其中的曲詞、唱腔、服飾、臉譜、舞臺布置等,都可以作為學校美育的有效載體,對培養學生的戲曲愛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具有積極意義。
經過前期研究論證,桂林市翠竹小學決定把地域特色濃郁、表演形式活潑、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彩調”藝術引進校園,把“彩調”這一地方戲曲的藝術特征與學生特點、地域文化相結合,通過“彩調”名家進校園、“彩調”展演、“彩調”賞析等多種實踐活動,對“彩調”藝術進行多角度、深層次挖掘,形成獨特的校園“彩調”文化,推動學校特色辦學工作持續健康發展,最終形成本校特色辦學品牌。
二、緊扣美育要求,聚焦育人關鍵環節,探索戲曲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徑
(一)課程建設,夯實基礎
1.科學構建課程體系。學校美育要發展,課程建設是重點。《意見》要求“開設豐富優質的美育課程”,并指出“學校美育課程主要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提出,戲曲進校園應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及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桂林市翠竹小學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時設置、課程評價等方面科學設計,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構建能夠體現學校特色、適應學生發展需求的學校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略)。
2.學科課堂滲透教學。該校將“彩調”各種美育元素融入音樂、美術、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學科,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崇德向善、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為學生建立“彩調”知識框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例如:音樂課指導學生學習“彩調”身段唱腔,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美術課指導學生學畫“彩調”臉譜和服飾,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語文課引導學生以“彩調”的曲調進行“古詩新唱”,提高學生的古典文化修養;道德與法治課欣賞“彩調”經典名劇《五子圖》《跑菜園》,引導學生學習孝文化,感受小寶小妹的天真活潑和勤勞善良;勞動課結合“彩調”名篇《三朵小紅花》,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心助人的美好品質。
3.重點依托音樂課堂。音樂課堂是學校美育的主陣地之一。該校特聘國家二級演員、桂林市“彩調”傳承人唐振芳為兼職教師,每周在每個班的音樂課上進行普及性“彩調”教學,根據“彩調”唱腔的方言特點和藝術表現特征,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彩調”基本功、唱腔念白、優秀劇目表演等技能學習,幫助學生學會欣賞戲曲,提高藝術鑒賞力。該校的音樂課還通過科學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習,期末的“彩調”音樂課評價分筆試、體驗、競賽三部分,采取不同的計分方式和獎勵機制;學生筆試成績計入個人藝術成績,競賽優勝者可參與學校舉辦的“小戲迷大舞臺”彩調比賽,每次比賽逐出“戲迷小梅花”集體獎和個人獎,持續激發學生學習“彩調”的熱情。
(二)創設環境,營造氛圍
1.創設“彩調”傳承環境。該校著力推進校園“六個一”建設:一個翠藝廳、一個小戲臺、一條“彩調”文化長廊、一面戲曲文化墻、一間“彩調”陳列室、一套戲曲吉祥物,力求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戲曲元素,從而營造濃郁的戲曲文化氛圍。例如,在“彩調”文化陳列室中,主墻上主要介紹“彩調”的起源、“彩調”傳承與發展、“彩調”大事記、校園“彩調”大事記、“彩調”傳統劇目、“彩調”名家介紹、“彩調”名言等圖文資料;兩個陳列柜分別展示經典“彩調”劇本、“彩調”演出服飾、“彩調”樂器、“彩調”演出音像資料等實物。整個陳列室如同一本立體的教科書,讓學生浸潤在濃郁的“彩調”文化氛圍中,從中獲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2.營造“彩調”學習氛圍。該校通過一句話、一本書、一道鈴、一堂課、一套操、一次講座、一項培訓、一場演出的“八個一”建設,營造全體師生學習“彩調”的濃厚氛圍。一句話即識記當地“彩調”藝術家戴景強贈予學生的經典語句“一曲長鑼三百年,代代傳承有少年”;一本書即編寫傳承“彩調”戲曲藝術校園讀本;一道鈴即每周四下午廣播時間進行十分鐘“我是快樂小戲迷”鈴聲推送,讓朗朗上口的“彩調”樂段唱腔在校園縈繞;一堂課即“傳承經典·翠竹有戲”開學第一課;一套操即推行“彩調”大課間操;一次講座即邀請國家級“彩調”傳承人來校開展專題講座;一項培訓即開展“彩調經典唱段線上培訓”;一場演出即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表演藝術團體進校進行專場演出,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戲曲的魅力。
(三)創新實踐,滋養心靈
1.與傳承紅色基因相結合。桂林當地流傳著兒童抗戰救亡劇團“新安旅行團”參與抗戰救亡的故事。抗日戰爭時期,“新安旅行團”曾在桂林市進行抗日宣傳,該團的少年兒童們以文藝為武器,喚醒民眾抗日救亡的意識,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2021年“六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新安旅行團”的母校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五(8)中隊的少先隊員回信,鼓勵少先隊員們結合自身成長實際學好黨史,以英雄模范人物為榜樣,從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刻苦學習,樹立理想,砥礪品格,增長本領,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此背景下,桂林市翠竹小學一群熱愛戲曲的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用“彩調”的形式重現了80多年前發生在桂林的歷史事件,表現抗戰年代同齡人勇敢抗戰、保家衛國的傳奇故事,精心創編了《走向延安》《風雪路上》《烽火少年》等現代少兒“彩調”劇,實現了兒童“彩調”劇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提高了學生的審美素養,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懷,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2.與學校實際相結合。桂林市翠竹小學是一所典型的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學校,為了讓本校學生充分感受到來自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愛,激發學生以校為家、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該校創編了以關愛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留守兒童為主題的“彩調”劇,如《同一片藍天下》《陽光下成長》等,用文藝的力量滋養學生的心靈。此外還有用傳統“彩調”音樂《十月花》旋律創編的《爭創文明大家園》,展現了該校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勤奮好學的校風校貌;用“彩調”唱腔和原創“彩調”音樂創編的反映校園生活的“彩調”小歌舞《翠竹新韻》,歌頌了該校師生熱愛學習、奮發有為的精神;音樂老師還指導學生在戲曲小舞臺上自編自唱的“彩調”抗疫歌曲,體現了該校師生積極落實防疫政策、不懼病毒、熱愛生活的風采。
3.與日常實踐相結合。該校結合本校生源特點,通過日常實踐、創新改編等方式進行優秀傳統戲曲文化傳承與實踐,保留傳統“彩調”劇《跑菜園》《五子圖》《三朵小紅花》和《姐妹看花》等名劇片段學習,引導學生感受“彩調”的獨特魅力。學生在傳統的戲曲道具“扇子”中體驗“彩調”豐富的表現力,從幽默風趣的“課子”中感受“彩調”的節奏韻律,在“哪嗬咿嗬嗨”的唱腔中感受“彩調”文化符號的意義。同時,用“彩調”傳統小舞花、十字步、高樁矮樁等“四功五法”創編學校戲曲“彩調”操,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會跳會唱,讓優秀傳統戲曲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
(四)科研助力,特色發展
1.抓住起步階段的探索時期。早在2011年,該校就立足本校實際,經過多次調研論證,決定從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兩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申報立項了桂林市B類重點課題“外來農民工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研究——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研究”,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有針對性地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校風、學風、教風大為改觀,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變化。
2.經歷探索階段的深化時期。2018年,該校申報立項了桂林市“十三五”規劃課題“戲曲彩調進小學校園的探索和實踐研究”,著力整合各方力量,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將“彩調”文化植入校園、融入課程、浸入課堂,從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個方面同步實踐,切實發揮學校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作用。該校課題組教師設計的兩個卡通“彩調”吉祥物“大竹”和“小翠”,展現了翠竹學子自立自強、不屈不撓的堅韌個性,寓意學校蓬勃發展,煥發無限生機和活力,有力地推動了學校“戲曲進校園”活動及藝術特色項目學校創建工作,初步打造了以“彩調”文化為核心的特色辦學品牌。
3.邁入創新發展的推廣時期。2019年,該校申報立項了市級課題“運用智慧教育云平臺創建小學戲曲彩調資源庫及其應用研究”,進一步拓寬傳承渠道,多角度、全方位開展系列研究實踐活動,從更廣的領域進行“彩調”傳承教育。該校在桂林市教育局智慧教育云平臺創建了小學戲曲彩調資源庫,把學校歷年創編的“彩調”劇目、“彩調”課例、師生實踐活動等資料上傳至智慧教育云平臺,教師、學生、家長等校內外群體可隨時點擊收看,進一步深化了學校的特色辦學成果,擦亮了學校的特色辦學品牌。
該校的上述三個課題相輔相成,從“走進”到“融入”,從“融入”到“推廣”,把傳承優秀戲曲文化作為學校發展的特色項目,以學生的發展需求與學校的現實狀況為出發點,不斷促進學生對“彩調”戲曲文化的認同,推動地方“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升了全體師生的藝術修養,為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注入了活力。
三、拓寬育人空間,凝練文化育人成果,推動學校取得突出辦學成績
(一)為學生成長與發展賦能
桂林市翠竹小學以“傳承經典·翠竹有戲”為主題,通過舉辦“小戲迷·大舞臺”系列活動,持續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該校彩調社團的學生經過專業訓練,由原來的害羞膽怯變得落落大方,像專業“彩調”演員一樣能唱會跳,“彩調”表演信手拈來,身段技巧突飛猛進,一躍成為校園“戲迷小梅花”,成為學生們追捧的“戲曲紅人”。該校翠竹彩調社團開設以來,培養能夠進行“彩調”表演的少年戲曲人才10批,共計200余人。該校在桂林市“講古堂”社會公益場所成立實踐基地,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師生參加各類文藝活動,進行相關演出,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近年來,該校學生多次應邀參加包括校園文化藝術節在內的各級各類公益演出,獲得上級領導、觀眾的一致好評。以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為主體的學校戲曲隊多次參加桂林市中小學生戲劇大賽、文化藝術節戲劇類大賽、“漓江之聲”等大型比賽,均獲一等獎或第一名的好成績;參加自治區教育廳舉辦的“廣西首屆中小學生戲劇展演”,獲戲曲類小學組一等獎。
(二)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桂林市翠竹小學將“彩調”文化作為學校特色美育的核心,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取得了豐碩的辦學成果,學校多次獲評為桂林市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先后與崇左市教育局、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單位交流,推廣美育特色成果,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該校少兒“彩調”劇《走向延安》2020年獲廣西首屆中小學生戲劇展演戲曲類小學組一等獎,2021年在廣西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獲得優秀創作獎、戲劇類表演一等獎和美育創新案例一等獎;2021年,該校在桂林市第十一屆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中獲得市區小學組團體總分第一名,同年12月入選自治區教育廳公布的第一批50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示范學校立項建設單位,同時入選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學校和桂林市中小學藝術教育特色項目學校。
近年來,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10余家媒體對該校“彩調進校園”活動進行報道,各級報刊相關約稿40余篇,相關視頻在“學習強國”、桂林電視臺等平臺上播出,成功打造了“翠竹有戲”特色辦學品牌,學校的輻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綜上所述,桂林市翠竹小學作為一所由企業附屬學校轉設、以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為主要生源的薄弱學校,正視學校發展面臨的困境,從美育工作中尋找突破口,根據具體校情和區域實際,將地方戲曲“彩調”文化融入辦學全過程,以文化力量推動學校特色發展,為薄弱學校提高辦學質量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闕真.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彩調[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韋琳,陸俊良.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學校社團活動課程實施困境:以南寧市友衡學校為例[J].廣西教育,2021(33):21-23.
[3]莫田娟.彩調融入桂林臨桂區小學音樂課堂的可行性分析[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注:本文系廣西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研究中心項目“基于廣西傳統音樂傳承的中小學校園‘以美浸潤模式構建研究”(GSJJA202002)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甘群(1970— ),廣西崇左人,在職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黃桂香(1967— ),廣西桂林人,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管理。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