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栩
曾經有這樣的詩句,“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風里飛箋草,邛竹煙中動酒鉤”;還有雨巷中走過的“丁香一樣的”姑娘……今天我們談到“丁香”二字,總是能品出一種略帶愁緒的芬芳。
現在我們所熟知的丁香有兩種,一是木犀科丁香屬的花木,二是桃金娘科蒲桃屬的中藥。詩句中的丁香,大多是描繪花木。丁香花,“花如細小丁,香而瓣柔”,開花時細碎而繁茂,簇成碩大的花絮,花色淡雅,芳香襲人。中藥丁香形似一柄小杵,細細長長一顆,頭略粗尾略細,氣味芳香濃烈,常用做香料。古時婦人常口含丁香來清新口氣。
而第三種被稱為“丁香”的物件,是纖巧素凈一粒,古時綴于美人耳畔,外形就如同現代的“耳釘”一樣。明代婦女的耳飾,按款式不同分別稱作耳環、耳墜、耳塞,其中耳塞又俗稱“丁香”或“丁香兒”,是三種耳飾中樣式最簡、尺寸最小的一種。明末清初的文學奇才李漁在《閑情偶寄》“聲容部·冶服第三”中寫到:“飾耳之環,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此一句既點出了它的樣式,也說明了它的使用場合。
古時,丁香以其輕便簡約深受婦女喜愛,作為一種進能會客、退可家常的首飾,還常出現在世情小說中,《金瓶梅詞話》《醒世恒言》中都寫到過婦人們耳邊戴著一對丁香,其材質多用金、銀,若是極其貧困的人家便用銅、錫代替。
丁香的前部一般做成半球形素面,就像一個蘑菇頭。故宮博物院藏《錢穀畫董姬小像冊》,圖中董姬的耳垂上便戴著一顆極其簡約的白色丁香。更精巧一些的則鏨成平面的花朵或動物狀,如明代范濂《云間據目抄》卷二《記風俗》中言,婦女“耳用珠嵌金玉丁香”,這種丁香的前部就是花朵狀,花蕊嵌以珍珠玉石,含蓄中透著富貴。
丁香的耳鉤部分也是小巧,尺寸比耳環、耳墜兩種的耳鉤都略小。鉤形有尾部上翹的橫向S形和9字環扣形兩種,佩戴時將尾部穿過耳孔固定于耳垂上。天津博物館藏禹之鼎《閑敲棋子圖》中就明確描繪了9字環扣形耳鉤丁香的佩戴狀態。
關于這種耳飾的稱呼,也有地域上的劃分。清人王初桐所輯《奩史·釵釧門》引《迦陵文集》:“江左呼婦人耳珰為‘丁香。”在如今的溫州方言中,仍將各種耳飾統稱為“丁香”。幼時并不識得什么丁香花,聽太奶奶說這些稱呼,覺得金銀環子憑空多了些浪漫。現下回味這份古意,恍惚是美人耳畔流光,念來滿口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