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壯鄉“三月三”民俗活動下的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為例,論述通過融合學科特點打破課堂界限開展繪本創作的方法,從而達成“加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彈性與多樣性”的目標。
【關鍵詞】多學科整合 主題 繪本 三月三 繪本創作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1-0119-0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作為基礎教育的主陣地,義務教育學校擔負著在少年兒童中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我校課題組成員認真貫徹執行這一文件的精神,結合廣西壯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三月三”民俗活動,引導學生了解節日習俗,探索節日背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同時以此為契機,開展以“走進壯鄉,領略駱越風情”為主題的多學科整合綜合實踐教學活動,通過聯動式教育,指導學生進行主題繪本創作。
一、打破課堂界限,聯動式開展繪本創作
(一)“三月三”民俗活動和各學科活動分工
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壯族“三月三”成為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標桿,被推上了國際舞臺。自治區人民政府將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定為廣西法定假日。假日里,廣西各地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熱鬧非凡。2016年,我校決定將“三月三”民俗活動融入校本課程,學??蒲薪M成員分工協作,對多學科整合的綜合實踐教學活動的宗旨、主題、時間、內容、過程等各個細節進行周密籌劃,并制訂了可行的活動方案,要求全校各學科教師緊扣活動主題,結合學科特點,挖掘壯族穿著、飲食、建筑、娛樂活動、文化藝術等原生態的、綠色環保的元素,開展綜合實踐探究活動。
我校各學科教師從學科特點出發,認真收集相關文字資料,對學生進行活動前的指導,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并指導中、高年級學生制訂活動方案,明確活動目的和方法,使活動任務落實到每一名學生身上。例如:語文科開展閱讀、探究、收集相關資料的活動;英語科提前在各班給學生進行“三月三壯鄉特色文化”英文普及;科學科指導學生對壯族的建筑結構、功能、環保材料及壯族傳統服飾的制作工序、織物材料、植物染料等進行研究;美術科鼓勵學生利用廢舊材料,模仿壯族民間工藝進行造型、設計應用;音樂科引導學生欣賞“三月三”歌曲及舞蹈,了解“三月三”特色舞蹈竹竿舞并學習簡單舞蹈動作,了解壯族原生態樂器及其所使用的環保材料,模仿其原生態歌曲的節奏等;體育科帶領學生認識壯族原始運動及娛樂形式,利用廢棄物品制作竹竿舞道具、簡易板鞋等。通過一系列前期準備,學生對“三月三”傳統節日有了初步認識,并對其中的活動及任務產生了濃厚興趣,激發了學習和探究的欲望。
(二)家校聯動,多渠道收集和整理繪本創作素材
在“三月三”節日前后,我們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建議家長利用“三月三”假期帶領孩子深入民間進行采風,通過親身體驗、調查訪問、攝影拍照、收集實物、畫素描、做實驗、留標本、做模型等方式收集“三月三”風俗的第一手材料,并對材料進行初步整理?;顒咏Y束后,學校利用主題隊會的時間,邀請家長進課堂,以講故事、說唱、制作特色飾品或美食等形式,歸納“三月三”壯鄉風俗的特點,和學生一起回顧本次體驗活動,深化學生對活動特色及意義的認識。
二、結合學科特點,開展繪本創作
(一)各學科圍繞“三月三”主題,突出本學科特色
在為期20天的活動中,各學科圍繞共同的主題,按年級開展多學科整合的繪本教學活動。音樂、體育、美術、科學等學科教師圍繞“三月三”主題,從學科特色出發,選擇適合本學科特點及年級特點的教學內容,認真備課、上課,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壯族人民的信仰、習俗、建筑、飲食、服飾特點及開展的特色活動。每個年級上課的內容都不一樣(如表1)。
各年級的教學內容也不同。音樂學科通過唱、演、舞等教學手段,體育學科通過練習、展演的娛樂形式,美術學科通過畫、剪、設計、制作等手工技術,開展體驗式、探究式的綜合實踐活動。以四年級音樂課《壯族扁擔舞》的教學片段為例。教師播放扁擔舞視頻和課件,介紹扁擔舞,引導學生圍繞“扁擔舞是一個人在舞蹈還是很多人在舞蹈?”“扁擔舞的道具有哪些?”“跳扁擔舞時,扁擔都敲打了哪些地方?是怎樣敲打的?”“敲打扁擔時,你感覺它的節奏是怎樣的?”“扁擔要怎樣拿才不會打到別人或自己?”等五個問題,探究歸納扁擔舞的典型動作特點和節奏特點。師生共同學習扁擔舞典型的打法并討論:我們能夠用身體的哪些部位來表示扁擔敲打的位置?引導學生看圖譜,用拍打身體的各個部位來練習扁擔敲打的位置和節奏。教師按照圖譜的節奏敲擊大鼓,引導學生聽鼓聲跳扁擔舞;鼓勵學生自由結伴,在音樂《大地飛歌》中跳起歡快的扁擔舞,并大膽創編出與別人不同的打法與節奏。
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輕松愉悅地感受壯族的特色活動,體會各種活動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了解各種物品的簡單制作工藝,并親自動手制作,為下一步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繪本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各學科圍繞主題開展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繪本腳本創作。語文學科負責對學生各學科繪本創作的文字部分進行指導。低年級教師引導學生采用說的形式,說一說各學科的活動過程,中、高年級教師則進行文字創作指導,指導學生把各項活動的過程寫具體,讓學生抓住事物的特色來寫、把句子描寫生動等。以科學學科《學做五色糯米飯》腳本創作為例。學生在科學教師的指導下,掌握了制作五色糯米飯的材料、方法、五種顏色的寓意等知識。其間,語文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科學課上開展活動的過程,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把制作五色糯米飯所用的食材及整個制作流程簡單列出來,預設繪本的頁數、封面的構思、畫面的布局,再思考如何讓文字簡潔凝練地呈現在畫面中。英語教師指導學生把確定寫在繪本中的文字翻譯成英文,與繪本腳本一起交給美術教師進行最后的繪本制作指導。美術教師根據學生寫好的繪本腳本進行繪本制作指導,進一步豐富繪本的內涵,指導學生把繪本腳本中的設想付諸實踐,畫出事物及活動的特點,使文字跟圖畫和諧又有美感地形成一個整體(如圖1、2),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以語文學科為龍頭,開展“1+X”繪本創作
以語文學科為龍頭的“1+X”繪本創作貫穿整個“壯族三月三”活動過程。各學科圍繞共同的主題,按年級布置多學科整合的活動內容,使繪本作品的雛形逐漸形成。語文教師布置各班閱讀、探究、收集相關資料,寫讀書筆記,制作讀書手抄報。手抄報內容有壯族的歷史、傳說故事、建筑、文化、圖騰、服飾、舞蹈、山歌、壯錦、銅鼓、運動等。英語教師布置各班收集與壯族風情有關的英語單詞。在學生收集到繪本素材后,其他學科教師根據學生收集到的素材進行教學設計,對學生進行學科指導。例如:美術教師負責指導一年級學生畫壯族的圖騰、服飾、民居、壯錦、銅鼓;音樂教師負責指導二年級學生進行壯族的舞蹈、山歌創作表演;體育教師指導三年級學生進行壯族少兒體育運動及娛樂形式展示;科學教師指導四年級學生進行壯族五色糯米飯中植物色素及壯族民居干欄建筑的研究;最后由語文及美術教師指導五年級、六年級學生,將各學科的壯族文化風情探究過程進行歸納,并圍繞主題進行繪本創作。
學生合作創作的繪本成果頗豐,主要包括以下兩類。一是原創繪本。由低年級學生畫圖、中年級學生配文的原創繪本集分為《三月三上巳節(美術篇)》《三月三(音樂篇)》《三月三(科學篇)》《三月三(體育篇)》。這些原創繪本以兒童視角再現了壯族“三月三”的風俗人情,圖文充滿童真童趣。上述繪本印制出來后,學校經常把這些原創繪本作為禮物送給貴賓,使壯鄉美好的原生態風俗民情通過繪本的形式介紹給世界各地的友人,既宣傳了我校的教學理念,又為壯鄉走向世界搭建了橋梁。二是繪本作文。由中、高年級學生合作創作的繪本作文更是運用不同的文體和豐富靈動的表達方式,多角度呈現了壯族“三月三”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三年級小雅同學在《壯鄉情 茶意濃》中通過圖形結合的方式介紹廣西非遺美食——油茶(圖略):
……說起油茶可厲害了,從2008年開始,恭城油茶、平樂水上油茶、灌陽瑤族油茶和龍勝苗族油茶的制作技藝先后都入選了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盡管每個地方的油茶制作技藝有略微差異,但都同樣擁有甘醇的口感和濃郁的香味。
那么,油茶到底是怎樣制作的呢?“非遺油茶噴噴香,既有茶葉又有姜”,這句諺語道出了油茶制作的真諦。油茶就是由茶葉和姜這兩個主要原料做成的。那大家肯定要問為什么是打油茶不是煮油茶呢?原因就在于油茶制作的方法上,使用的工具有茶鍋,還有茶槌及茶隔。將茶鍋燒熱后放入少量的茶油,再將洗干凈的茶葉和生姜片等原材料倒入茶鍋中,用茶槌反復地錘打和按壓茶葉,直到汁液完全滲出,因此稱為打油茶。
從該生寫的短短二百多字的文字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的責任感和自豪感。部分壯族“三月三”主題精品繪本作文還被收錄到了艾斌艷所著的《非小說類寫作》(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書籍當中(如表2)。
新課程改革提出的目標之一就是“改革過分強調學科獨立性、課程門類過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彈性與多樣性”,上述“走進壯鄉,領略駱越風情”為主題的多學科整合的繪本創作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創作素材,培養了學生的知識整合和運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各學科整合和相互滲透。往后,我校將繼續以此為平臺,讓學生充分了解壯鄉“三月三”的風俗民情,深刻領悟壯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進而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主動做傳播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小使者。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全球教育理念下的小學繪本開發和應用”(2015B012)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覃定(1969— ),廣西南寧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