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的2022年網絡爭論最多的就是油電之爭,油和電真的像數碼博主口中,智能手機取代傳統手機的關系嗎?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從市場和產品兩個維度來看,首先我們看一下銷量數據,2022年中國汽車市場總銷量微686.4萬輛,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為680萬輛,市場占有率達到25.6%,這其中,純電銷量為536.5萬輛,銷量王是比亞迪,而比亞迪恰恰是停下品牌旗下燃油車業務的車企售賣的都為新能源車型,所以從銷量數據上來看,新能源車、純電動車發展的速度比想象中來得更快,發展勢頭非常猛。但冷靜下來看,在整個大盤子中,只有占據一半的市場份額才能稱得上分庭抗禮,而僅僅達到4 分之一市場份額的新能源車,還遠提不上徹底取代傳統燃油車,無論從國家戰略儲備能源結構還是電網負荷的角度來看,未來的10年之內,純電動車的市場占有率最多可以達到50%左右。
從產品層面來看,只要能驅動車輛前行,具體驅動形式其實無關緊要,在絕大多數工況下電驅動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問題并不出在電驅動形式上,而是電儲能技術,電池技術一直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智能化電動車在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是非常迅速的,但兩個技術瓶頸一直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突破,一個是芯片算力,一個就是電池的儲能和快速補能,肉眼可見的未來固態電池也要在在2025年才能匹配在驗證車上,實現大規模量產還要需要2-3年,而且初期成本高昂,很難用在絕大多數主銷車型上,而只能使用在50 萬以上的高檔車輛上,降低成本還需要2-3年,所以5-6年后才能看到固態電池技術的規模應用,但固態電池也只是電池技術發展上的一個突破口而已,后續的不斷完善和提升還需要數年時間,固態電池技術的真正完善可能還要等到多年后。
即使技術已經相對完善了,但是中國汽車市場并不是一個典型的單一市場,構成復雜,南北方的用車環境差異很大,在冬季的北方地區,由于低溫天氣對電池的影響太大,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受到外界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南方溫暖地區相比,差異非常大,而極低溫對電池壽命的影響也很大,所以北方地區的純電動車市場一直發展沒有南方地區快,這是自然條件的影響而非人為因素。燃油車和混動車在未來數年年內仍然是市場的主銷車型,純電動車的發展還需要技術和配套的進一步完善才能逐步發展,有些人描述的明天就要立刻被顛覆的燃油及混動車輛可能還要持續很多年為相當多的消費者提供出行服務。
除了儲能電池的電驅動技術,還有氫燃料電池的電驅動技術也是新能源汽車的重要發展方向,純電車可以讓不少國產車企獲得政策上的支持和優待,以突破傳統品牌在內燃機領域建立的技術壁壘,但如果沉迷于政策補貼,銷售層面走營銷捷徑,不潛下心來修煉三電內核,為氫燃料電池等新技術做儲備研發,國補退坡后,面對特斯拉、豐田等強勁對手的沖擊,仍然不能實現彎道超車,短暫的市場繁榮后,仍然沒有樹立品牌,沒有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這也浪費了政策紅利。
油電之爭,本就沒有必要,在全產業閉環內追求更低的成本,更低的能耗,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碳排放。任何動力形式只要擁有技術優勢,都不會被淘汰。
數碼博主們力推電車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以激烈言論引起爭議,進而獲取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