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斌,王希
[摘要]習近平在全面總結黨的百余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的命題,并圍繞堅定歷史自信的要求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是對奮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斗精神的自信,深刻揭示了歷史自信的核心要義。中國共產黨人要在強化歷史認知、把握歷史規律、掌握歷史主動中堅定歷史自信,這提出了堅定歷史自信的實踐要求。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應然要求,是確保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歷史自信;中國共產黨;黨史觀
[作者簡介]劉光斌: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
2021年,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了“堅定歷史自信”的重要論斷,他強調:“這次全會《決議》充分顯示了我們黨高度的歷史自信,向黨內外、國內外展示了一個百年大黨的清醒和成熟。”2022年,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了堅定歷史自信的重要性。當前有關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的研究主要依據《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文本展開探討,涉及歷史自信的提出緣由、豐富內涵和基本功能等方面。本文主要從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的核心要義、實踐要求和重要意義三個維度,闡釋中國共產黨堅定歷史自信“以何自信、何以自信、自信為何”。
一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的核心要義
歷史自信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刻總結黨的歷史的基礎上,對自身成就和價值的高度肯定。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既是對奮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斗精神的自信。”這一重要論述明確闡釋了堅定歷史自信的核心要義。黨的百余年奮斗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前景,為世界和平安全和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這些輝煌成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的底氣所在。偉大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偉大精神的支撐,黨在千錘百煉中形成了以奮斗為主題的精神譜系。這一系列奮斗精神深融于中國共產黨人的血脈之中,是激勵黨繼續堅定自信、開創偉業的不竭力量源泉。
(一)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是對奮斗成就的自信
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成就和貢獻,不僅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黨的奮斗成就彰顯于對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對馬克思主義、對人類進步事業、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所作的歷史性貢獻,對黨的這些奮斗成就的自信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的現實基礎。
第一,對黨為中國人民創造的成就充滿自信。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伊始,就把奮斗目標指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在新中國成立前的二十八年里,為實現人民解放,黨先后領導人民開展土地革命、大生產運動、土地改革等,極大地改善了民生困頓的社會狀況。新中國成立后,黨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五年計劃”循序漸進,工業體系、國民經濟體系日臻完善。改革開放后,黨領導中國人民抓住歷史機遇,實現了經濟社會迅速崛起,人民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快速積累。進入新時代,黨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增進民生福祉,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的改善。中國人民從自立、自強到充滿自信,是黨團結人民救國、興國、強國的必然結果。
第二,對黨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成就充滿自信。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一切奮斗的主題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放眼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沒有哪一種政治力量能像中國共產黨這樣深刻地、歷史性地推動中華民族發展進程。”近代以來,由于列強入侵,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面臨衰敗凋零的危險。黨的誕生扭轉了中華民族沉淪的命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轉向社會主義社會,中華民族朝著復興之路昂首闊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鑄越牢,民族凝聚力空前強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第三,對黨為馬克思主義創造的成就充滿自信。習近平指出:“我們黨的歷史,是一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也是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和改造中國的歷史。”一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興黨興國。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中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這充分昭示了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實踐的理論。另一方面,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深入把握歷史規律,堅持理論創新創造,產生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取得成功,使馬克思主義以嶄新形象展現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分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歷史性飛躍,這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和開放性。
第四,對黨為人類進步事業創造的成就充滿自信。中國共產黨的百余年奮斗不僅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首先,中國式現代化為其他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社會主義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僅用了幾十年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進程,開辟了有別于西方的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其次,中國為人類反貧困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黨領導人民堅決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減貧工程。《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指出,中國積極開展南南合作,60多年來,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最后,黨積極推動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面對新時代全球困境,黨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來應對挑戰,為解決人類問題和促進世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第五,對黨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創造的成就充滿自信。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并取得了偉大成就。革命時期延安整風運動、解放區的整黨運動等,極大地提升了黨內思想凝聚力和組織戰斗力,為贏得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后,黨根據執政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要求,不斷調整黨的建設重點。《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通過,為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為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黨先后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等重要文件。進入新時代,黨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不斷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領導反腐敗斗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黨內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世界馬克思主義政黨間的交流合作。2021年,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舉行世界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研討會,來自48個國家和地區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人參與交流。與會政要表示:“中國共產黨取得的偉大成就激勵了全世界左翼力量。”2022年,中國共產黨與世界馬克思主義政黨論壇有來自70多個國家100多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左翼政黨和政治組織的代表參會。有與會代表認為:“得益于中共的經驗和中國模式的成功,左翼政黨、工人黨將在全世界發揮更大作用,吸引更多的追隨者。”
(二)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是對奮斗精神的自信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這是黨的奮斗精神的具體呈現。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涵蓋了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創造的一系列偉大精神,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把握,即頑強奮斗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團結奮斗精神、接續奮斗精神。
第一,對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頑強奮斗精神充滿自信。在論述紅船精神時,習近平強調:“中國共產黨揚起紅船的風帆,以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矢志推動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前進。”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黨以“愚公移山”式的韌勁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使中國日益走向繁榮富強。黨的百余年奮斗史中涌現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王杰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等偉大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最頑強的精神品格。
第二,對不怕犧牲、銳意進取的艱苦奮斗精神充滿自信。面對惡劣的客觀環境,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發揚“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從革命年代的紅軍長征,到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啃硬骨頭、涉險灘,黨前進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充滿艱辛,艱苦奮斗始終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艱苦奮斗精神集中反映于長征精神、南泥灣精神、北大荒精神、紅旗渠精神等偉大精神中,是中國共產黨人舍“小我”、顧“大業”的生動寫照。“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然會有艱巨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特別需要我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
第三,對眾志一心、共同拼搏的團結奮斗精神充滿自信。“一百年來,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團結奮斗的結果,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其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全體黨員團結奮斗。從管黨治黨的維度來看,黨內團結對于其他方面的團結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遵義會議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偉大精神的形成表明,只有全黨同志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黨的政治引領力。二是黨帶領人民團結奮斗。黨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兩路”精神、抗洪救災精神等,都是黨和人民團結奮斗所凝練的寶貴精神財富。
第四,對守正創新、與時俱進的接續奮斗精神充滿自信。“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人能圍繞事業發展的共同目標一代接著一代地干。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是從改革開放之初到新時代經過幾代人接續奮斗才得以實現的。如今,黨正帶領人民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另一方面,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始終堅持創新發展,不斷提高治國理政的水平。分析改革開放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可以發現,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保障。
二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的實踐要求
當前,我們黨的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足,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黨員干部對黨的歷史認識不足。部分黨員干部由于缺乏對黨的歷史事實及經驗的客觀正確認識,難以做到歷史自信。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保持堅定的歷史自信需要強化歷史認知、把握歷史規律、掌握歷史主動,對此需要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善于總結歷史經驗、繼續發揚擔當和斗爭精神。
(一)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要加強黨史學習教育以強化歷史認知
歷史認知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黨的歷史進程和歷史成就等的了解情況和基本態度。全黨只有廣泛地樹立正確黨史觀,歷史自信才會堅定持久。習近平強調:“歷史認知是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礎。”因此,需要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有效利用好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機制來強化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認知。
第一,用好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制度,推動全黨形成學史知史的良好風氣。在推進過程中要注重落實主體責任、規范內容、創新形式和載體。首先,認知主體要以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為重點。領導干部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堅持高標準和嚴要求,把中心組打造成學史知史“示范班”。其次,主要內容要聚焦黨的奮斗光輝歷程。只有對黨的奮斗歷程、歷史經驗等有充分認知,才能以自信的狀態貫徹落實“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重要要求。再次,學習形式要堅持黨內集中學習與自我教育相結合。黨員干部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覺認知和把握學習內容,努力做到學史增信、學史力行,不斷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學習載體要不斷創新,善用“黨史學習教育官網”“學習強國黨史頻道”等網絡媒介來鞏固和提升學習成效。
第二,用好干部教育培訓機制,增強全黨學史知史的針對性有效性。對此,要加強課程設置、教學隊伍、教學方式和空間等方面的建設。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要把黨史學習教育擺在培訓的突出位置,充分發揮黨史資政育人的功能。首先,在課程設置上要把黨史課程作為必修課、常修課,不斷完善黨史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設計應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百余年黨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二是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三是紅色圣地的黨史故事。其次,要組建一支高水平多元化黨史教學隊伍。除專職教師外,還可吸納機關領導干部、高校學者、企業黨建專家等來擴充教學師資資源。最后,要注重創新黨史教學方式,拓展教學空間。打造“紅色移動課堂”,將理論教學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遺址遺跡、紀念場館等場景中,讓黨員干部身臨其境感悟黨史真諦。
第三,用好學校思政課這個渠道,更好發揮黨史對青少年群體的立德樹人作用,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學校、教師、學生三方要形成合力。首先,學校要加強整體規劃,出臺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相關實施方案,明確具體內容、要求和保障措施。其次,要拓展思政課工作格局,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將黨史育人貫穿全員全程全方位。再次,要增強教師黨史教育教學能力。教師要發掘好教材內蘊藏的黨史元素,并結合《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等黨史學習教本,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最后,要對學生黨史學習效果進行考核。通過測試、競賽等方式,設立相應的評獎評優類目,確保學生真懂真信。
第四,用好紅色資源,營造全黨學史知史的濃厚氛圍。要在規劃設計和資源開發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加強紅色資源的規劃設計。根據黨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節點,統籌規劃形成紀念地,將其打造為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另一方面,要加強紅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搜集并凝練好黨史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以情景短劇、影片展播等受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提升廣大黨員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認同感、體驗感、獲得感。
(二)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要善于總結歷史經驗以把握歷史規律
把握歷史規律是堅定歷史自信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感性的經驗認識要經過加工總結,才能上升到反映事物本質的理性認識。回望歷史,中國共產黨能在百余年歷程中不斷發展壯大,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總結歷史經驗并準確把握歷史規律。
第一,善于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總結經驗,深化對歷史規律的基本認識。中國共產黨人善于在解決各個歷史時期的實際問題中總結經驗、把握規律。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將戰爭經驗總結上升為理論方法,把握革命發展規律,最終奪取了中國革命勝利。黨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和實踐經驗,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經濟措施,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逐步確立起改革開放新時期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將黨的奮斗歷史經驗總結為“十個堅持”,這正是基于實事求是原則而形成的。中國共產黨人要領悟好“十個堅持”,只有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才能在新征程上以堅定的自信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第二,善于全面地總結經驗,深化對歷史規律的客觀認識。從形態上看,經驗主要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種。黨的直接經驗主要來源于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黨的間接經驗主要來源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從類別來看,毛澤東指出:“我們有兩種經驗,錯誤的經驗和正確的經驗。”全面總結經驗就是要總結國際國內的正反兩方面經驗。中國共產黨人要通過全面總結經驗,在經驗比較中加深對歷史規律的客觀認識。一方面,要善于從別國的經驗中汲取智慧。新中國成立初期,為盡快推進各方面建設,黨提出“一切國家的好經驗我們都要學,不管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黨在總結其教訓的基礎上,深刻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規律,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并非要躺在功勞簿上驕傲自滿,而是為了更好地指導當前的實踐。中國共產黨人敢于直面問題、修正錯誤。只有對經驗教訓積極總結,才能深刻把握歷史發展的正確規律,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第三,善于及時、不斷地總結經驗,深化對歷史規律的具體認識。正如鄧小平所說:“話又說回來,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面對前進道路上未知的風險挑戰,中國共產黨人需要每走一步都總結好經驗,如此才能具體地把握好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確保事業始終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因此,“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從而不斷加深對歷史發展規律的具體認識。
(三)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要繼續發揚擔當和斗爭精神以掌握歷史主動
掌握歷史主動是堅定歷史自信的關鍵所在。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形成拓展于把握歷史主動的偉大實踐。掌握歷史主動主要表現為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歷史規律,在時代發展中敢于擔當作為、不畏風險挑戰的精神氣質。習近平指出:“只有全黨繼續發揚擔當和斗爭精神,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掌握歷史主動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繼續發揚擔當和斗爭精神,擔當起時代重任,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
第一,掌握歷史主動應強化擔當和斗爭的本領能力。打鐵必須自身硬,中國共產黨人發揚擔當和斗爭精神,要確保全體黨員干部能擔當、能斗爭。首先,在政治方面,要注重提高黨員干部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讓全體黨員干部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其次,在思想方面,要注重提高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強化黨員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努力做到“三個務必”,克服“四種危險”。最后,在行動方面,要注重提高黨員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崗位中加強學習、接受鍛煉,不斷提高知識化、專業化的工作水平。
第二,掌握歷史主動應強化擔當和斗爭的責任之心。中國共產黨人要做到真擔當、真斗爭。“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在機遇面前主動出擊,不猶豫、不觀望;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不推諉、不逃避;在風險面前積極應對,不畏縮、不躲閃。”首先,要牢牢抓住歷史機遇。當前,國際力量對比呈現“東升西降”的趨勢,大國博弈愈發激烈。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面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要抓住發展機遇,繼續推進改革創新,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其次,要為人民群眾紓困解難。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也是閱卷人。中國共產黨人應當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最后,要積極應對風險挑戰。面對風險挑戰,應當遵循沉著觀察、統籌謀劃、有效應對、妥善化解的原則,在危機中育先機,在化解風險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優勢、補齊短板、贏得主動。
第三,掌握歷史主動應強化擔當和斗爭的格局意識。習近平指出:“擔當和斗爭是一種格局,堅持局部服從全局、自覺為大局擔當更為可貴。”對此,要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來想問題、辦事情。一方面,要堅持“重點論”。黨員干部的一切工作都要以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為重點,主動識變應變求變,處理好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系。另一方面,要堅持聯系和發展的觀點。要從歷史和全局的視域來謀劃工作,將工作融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格局中。
三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強調:“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這充分表明,成就新的歷史偉業必須堅定歷史自信。回顧歷史,黨的奮斗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對初心使命的踐行。面向未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加強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
(一)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應然要求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就在于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并用以指導實踐。”堅定歷史自信有利于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深層內涵和重要價值,為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啟發、夯實底氣。
第一,堅定歷史自信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真理力量。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的思想之源。首先,馬克思主義是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并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豐富自身內涵。“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其次,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發展進程。“馬克思一再告誡人們,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逐漸聯合起來,掀起了共產主義運動的浪潮。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激勵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投入為自身求解放的實踐中,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格局。最后,馬克思主義為中國自立、自強、自信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力量。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作為“看家本領”,團結帶領人民逆轉了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頹勢,不斷取得歷史性成就,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大步邁進。
第二,堅定歷史自信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價值。習近平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理論和實踐成果。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經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探索,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些成就生成于黨的百余年奮斗歷史,堅定歷史自信能筑牢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為新的趕考之路上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提供歷史啟迪。
(二)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深化了黨對長期執政規律的認識
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新時代黨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堅定歷史自信有助于深化中國共產黨人對長期執政規律的認識,明曉黨的執政方位、執政定位、執政使命。
第一,堅定歷史自信能深化中國共產黨人對長期執政方位的認識。黨的執政方位關系黨在一定階段的工作重心。習近平指出:“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歷史上黨的執政方位經歷了數次轉換,執政能力不斷增強。進入新時代,從國際來看,“世界向何處去?和平還是戰爭?發展還是衰退?開放還是封閉?合作還是對抗?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之問。”從國內來看,改革進入深水區,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也是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回應好這些問題,才能抓住戰略機遇,繼續推進社會主義事業。堅定歷史自信,全面回溯黨執政的歷史方位,能推動中國共產黨人形成正確的歷史大局觀和發展觀,在歷史變遷中找到長期執政的成功密碼。
第二,堅定歷史自信能深化中國共產黨人對長期執政定位的認識。“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是黨長期執政的定位。從黨的執政歷史來分析,黨歷來高度重視民主政治建設。延安時期,黨成立了陜甘寧邊區政府。在此期間,黨實行“三三制”執政體制,開辟了邊區人民民主制度,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黨秉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創造了中國奇跡、形成了中國之治。堅定歷史自信不僅是對黨的偉大成就的認同,還蘊含著對“如何永遠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這個根本性問題的思考。只有堅定歷史自信,黨才能永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永遠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第三,堅定歷史自信能深化中國共產黨人對長期執政使命的認識。習近平指出:“一百年來,我們黨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致力于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天下為公,人間正道,這是我們黨具有歷史自信的最大底氣,是我們黨在中國執政并長期執政的歷史自信,也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前進的歷史自信。”從“為中國人民”到“為人類”,從“為中華民族”到“為世界”,展現了黨的使命時空場域的外拓。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決定了黨的終極使命是實現全人類解放,堅定歷史自信能深化中國共產黨人對黨的歷史使命的全面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時代黨繼續長期執政的使命。
(三)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在總結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這體現了黨對完成自身任務的高度自信。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是為了更好地把民族復興偉業推向前進,這對新時代走好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堅定歷史自信能為堅持走中國道路提供邏輯指引。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顯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對走中國道路的強烈自信。堅定歷史自信有利于中國共產黨人運用大歷史觀來考察中國道路。一方面,中國道路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一百八十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奮斗史、新中國七十多年發展史中探索出來的。實踐證明,它符合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是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另一方面,只有堅定歷史自信,黨才能在歷史鏡鑒中清醒認識到絕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幟的邪路,才能在時代大勢中深刻領悟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第二,堅定歷史自信能為弘揚中國精神提供歷史支撐。中國精神是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其形成和發展具有厚重的歷史積淀。兩者都屬于歷史發展的范疇。堅定歷史自信包含了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實踐的自信,尤其是對新中國改革創新歷史的自信。堅定歷史自信,有助于中國共產黨人理解和把握中國精神生成發展的歷史邏輯,培育和弘揚當代中國精神,使其成為創造新的歷史的強大力量。
第三,堅定歷史自信能為凝聚中國力量提供精神動力。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統一戰線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大法寶。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干。”唯有堅定歷史自信,黨才能最大限度地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方面,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交往交流、團結奮斗中共同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民族史,堅定歷史自信能推動各族人民形成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另一方面,從黨的民族工作七十多年的歷程來看,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使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愿景不斷變為現實。這些偉大成就給予了中國共產黨人充分的歷史自信,為黨繼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
On Chinese Communists'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LIU Guang-bin, WANG XiAbstract: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Party's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XI Jin-ping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s' firm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and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discussions around the requirements of firm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The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s the self-confidence in the achievements of struggle and the self-confidence in the spirit of struggle, which reveals the core meaning of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Chinese Communists should strengthen historical cognition, grasp the laws of history and master the initiative of history, which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firm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The firm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new er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 state. It is a contingent requirement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to ensure the long-term rule of the CPC, and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view on Party's history
About the author: LIU Guang-bin, professor of Marxist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 doctoral supervisor, specialist in Marxist the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