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基因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其傳承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才能實現。回顧紅色基因的百余年賡續傳承,就會發現其遵循一定的基本方式,主要通過各類教育傳承、借助社會文化傳承、憑借社會制度傳承、融入社會實踐傳承、依托代際互動傳承等。這些紅色基因傳承的基本方式貫穿紅色基因傳承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從而有效實現了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
[關鍵詞]紅色基因;紅色文化;傳承方式
[作者簡介]王昕偉: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紅色文化。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理論武裝同常態化長效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引導黨員、干部不斷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期實踐中不斷熔鑄而成的一種馬克思主義的觀念意識形態,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思想路線、精神風范、優良傳統等的高度凝練和升華。紅色基因的傳承為中華民族不斷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提供了無盡的勇氣和智慧。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多年來,紅色基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以及新時代的偉大歷程中薪火相傳、蓬勃發展,成為中國人民獨特的精神標識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梳理紅色基因發展傳承的百余年歷程,就會發現紅色基因的傳承遵循一定的基本方式,主要通過各類教育傳承、借助社會文化傳承、憑借社會制度傳承、融入社會實踐傳承、依托代際互動傳承等,實現了其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認真探索、總結和把握紅色基因傳承的主要方式,對于我們立足新征程、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努力推進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傳承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通過各類教育傳承
紅色基因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基因,是在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紅色基因的傳承與文化傳承有共通之處,必須借助教育這種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而紅色基因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也正是得益于各類教育傳承作用的發揮。在紅色基因賡續傳承的百余年歷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積極探索并著力推動紅色基因在黨內教育、干部教育、職業教育、普及教育、素質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中的傳承;同時,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先進典型教育等,從而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方面,極大地提升了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政治素養,另一方面,也切實推動了黨的指導思想、革命精神、優良傳統等紅色基因具體內容的傳承弘揚。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視發揮教育的作用。1921年,在黨的一大上通過的黨綱中明確規定設立組織委員和宣傳委員,擔負黨員的教育宣傳工作,由此開始把對黨員的經常性教育作為黨的建設的基本要求;而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也明確提出,黨應向工人灌輸階級斗爭精神,“學校的基本方針是提高工人的覺悟,使他們認識到成立工會的必要。”為此,我們黨先后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上海大學、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等工人職員學校。此外,我們黨還創辦了海豐農民學校、長沙農村補習教育社等來加強對農民群眾的教育,提升其政治覺悟,培養革命的骨干。學員們經過培訓后奔赴各地播撒革命火種。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積極開展面向工農大眾的革命教育,積極探索多樣化辦學形式,發展相對獨立、統一的人民教育體系,“創辦了以農村干部、農民、農村兒童為對象和以政治、軍事、文化、勞動為內容的具有普及教育性質的農村教育”,明確提出“蘇區當前文化教育的任務,是要用教育與學習的方法,啟發群眾的階級覺悟,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與政治水平,打破舊社會思想習慣的傳統,以深入思想斗爭,使能更有力地動員起來,加入戰爭,深入階級斗爭和參加蘇維埃各方面的建設。”而黨的六大通過的黨章,也明確將“征收和收集新黨員,散布黨的出版品,在黨員及無黨工農中進行文化和政治教育的工作”作為黨支部的三個基本任務之一,規定要實施大規模的黨員政治教育。特別是在在職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大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效地提升了蘇區軍民的政治素養,堅定了其革命信念。抗日戰爭時期,黨制定了服務全民族抗戰的教育方針政策,并在延安創辦了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陜北公學等多種類型的學校,培養了一大批軍政干部和專門人才。1941年,黨又發動了延安整風運動,通過整風運動進一步強化了黨的正確思想路線,提升了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使全黨在組織上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王昕偉,薛菲:紅色基因傳承的基本方式《文化軟實力》2023年第1期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迅速恢復和發展人民教育,改革教育制度,創新教育形式,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著力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全黨、全社會掀起了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高潮。如《共同綱領》就明確規定了新中國文化教育發展的方向和任務,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對舊有的文教單位進行了接受改造,對知識分子實行“爭取、團結、改造”的政策,開展思想改造運動,徹底肅清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勢力,深入批判封建文化思想,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同時,推進教育改革,創建新中國的文化傳播和科研機構,大力發展工農文化教育和少數民族文化教育,進行高校院系調整,建立并完善新中國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改革開放以來,黨內教育更加受到重視,鄧小平提出:“要在黨內,特別是在黨員、干部中,普遍地、經常地、深入地開展共產主義教育,使每個同志都成為合格的黨員、合格的黨的干部,使黨員、干部的思想品德、黨性修養和政治質量普遍恢復以至超過過去的最好水平,使黨的戰斗力恢復以至超過我黨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領導人也積極部署安排黨內經常性教育,“通過持續的整黨整風活動純潔黨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大力弘揚優良傳統,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并結合時代特點,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明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用一系列切實舉措推動了紅色基因的傳承。例如,通過開展整黨活動(1983年—1987年)、“三講”教育(1999年—2000年)、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2005年—2006年)、創先爭優活動(2010年—2012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2013年—2014年)、“三嚴三實”專題教育(2015年)、“兩學一做”學習教育(2016年—2018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2019年—2020年)、黨史學習教育(2021年)等集中教育、主題教育、學習活動來傳承弘揚黨的優良傳統,有力推動了紅色基因的傳承弘揚,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
二借助社會文化傳承
紅色基因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基因,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分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全面吸收了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核、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價值,其傳承自然也離不開先進文化在社會中的廣泛弘揚。在紅色基因賡續傳承的百余年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積極引領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立足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需要和時代發展要求,實事求是地制定文化方針政策,與時俱進地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大力弘揚先進文化,從而有效推動了紅色基因的傳承,凝聚起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為了配合工人運動,早期共產黨人就開始了文化建設的初步實踐,先后創辦了工人通俗讀物《勞動界》周刊、《勞動音》《勞動者》《勞動周刊》等刊物開展宣傳工作;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黨積極領導國民革命軍的政治宣傳工作,毛澤東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指出宣傳工作不能“偏于市民、缺于通民,偏于文字、缺于圖畫”,積極在國民革命軍中辦報辦刊、籌辦劇團,配合黨領導的兵運工作,進行了大量美術宣傳,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在土地革命時期,黨旗幟鮮明地樹立了自己的革命形象。在根據地建設中,創辦了各類報紙雜志,建立了紅色學校和圖書館,探索了多種形式教育群眾,并領導開展了移風易俗運動,通過廣泛張貼紅色標語、傳唱紅色歌謠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政治宣傳。而在國統區,黨領導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團結魯迅、茅盾等革命文化工作者,開展“左翼文藝運動”,主辦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報紙雜志,創辦了書局、劇團、文藝社團、電影公司等,有力推動了革命文化的傳播。在抗日戰爭時期,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提出了“發展抗日文化運動”的口號,積極進行抗戰宣傳工作。1942年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從根本上回答了革命文藝的方向、道路等重大原則問題,科學、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文藝主張和文藝思想,確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文藝工作的基本理論、路線、方針”,強調文化教育為抗戰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此外,在抗日戰爭時期,黨還形成了系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明確提出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可以說,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將文化建設與革命運動相結合,極大地推動了革命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從而使黨的指導思想、革命精神、優良傳統等深入人心,為紅色基因的傳承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文藝界開展“三改”運動,建設新中國的文化藝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整理、繼承和發展。同時,在全國掀起一個學習蘇聯的高潮,以蘇聯文化為主的社會主義文化被大量引進,從而形成了新中國文化思想建設的高潮,并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隨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上明確提出努力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文化,使社會主義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設的任務逐漸明確,即反對和肅清一切剝削階級的思想文化,用社會主義的精神教育人民,提升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促進人民的身心健康,從而推動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由此,中國共產黨開始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行探索。1956年4月,黨正式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隨后,毛澤東又對“古今中西”文化關系進行了闡釋,提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促進了文學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發展。《歌唱祖國》《東方紅》《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英雄兒女》《紅色娘子軍》《閃閃的紅星》等一系列紅色經典作品也在這一時期不斷涌現,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推動了紅色基因的傳承與弘揚。改革開放以來,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解放思想束縛,形成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進一步深化了對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強調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把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作為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實施了一系列新舉措。例如,通過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積極推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明確新時代文藝工作的歷史使命,加強宣傳思想工作,注重鞏固和壯大主流輿論,增強陣地意識等,從而切實提高了國家文化軟實力,有序推動著紅色基因的代代傳。
三憑借社會制度傳承
紅色基因作為一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其發展傳承過程中始終以科學理論為指引,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始終反映并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社會制度是紅色基因根本力量的重要體現,也是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保障。社會制度主要包括社會的經濟、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制度,反映并維護一定的社會形態或社會結構,是一套社會成員必須遵守的強有力的行為規范,其自然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保障和基本遵循。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發展歷程中十分注重制度建設,領導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深刻影響中國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一系列國家制度建設的成功經驗、重要原則和規律性認識等深層次內容,有效保障了紅色基因的傳承。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開始為探索建立中國的新型民主制度而努力,不斷在革命實踐中思考和完善中國民主制度的架構。從大革命時期民主革命綱領的確立和黨的各項制度的初創、土地革命時期蘇區各方面建設的初步嘗試、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建設的實踐和黨的建設的發展,到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新民主主義制度的實踐和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思考,中國共產黨逐漸摸索總結出了新民主主義制度建設的發展思路和成功經驗。如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的政黨制度,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在單一制國家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國家結構形式。此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先后形成了黨的領導制度、黨內巡視制度、黨內選舉制度、反腐倡廉制度、根據地兵役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新聞發布制度、干部選拔任用制度、軍隊民主制度、預審制度、人民檢察制度、人民陪審制度、統戰工作制度、“三三制”等一系列具有深遠影響的具體制度或方針政策,基本涵蓋了社會制度的各個方面。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明確將新民主主義制度作為新中國的制度基礎。雖然一些具體制度因時代發展而發生了改變,但新民主主義制度的建設經驗、根本原則、重要制度等得到充分繼承和發展,并深刻影響著我國制度的建設和發展,因而這些制度本身所體現和彰顯的理念、原則、價值等,業已成為紅色基因的重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新民主主義制度基礎上確立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制度,有力確保了國家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繼續發展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作用更加明確和凸顯,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進一步加強,工農聯盟以及工人階級同其他勞動人民的聯盟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鞏固。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社會主義的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強調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提出建設一支龐大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等。在民主政治建設中,堅持社會主義性質,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通過大規模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法律、法令相繼出臺,切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益,保護人民的合法利益。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正確處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樹立“兩條腿”走路方針,注重商品生產的地位,尊重和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扎實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在這一歷史進程中,黨團結領導全國人民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刻把握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充分吸收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時期制度建設的成就和經驗,不斷探索、總結新時期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等各方面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將之凝練、升華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可分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這些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可以說,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各方面制度建設的重要原則、成功經驗等全面貫穿和彰顯了紅色基因的精神內核,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深刻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也為紅色基因的傳承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融入社會實踐傳承
社會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種活動的總和。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發展并傳承的先進文化基因。因此,紅色基因的傳承只有融入社會實踐,與人們的生產勞動、日常工作、科學實驗等相結合,才能將紅色基因的精神內核落實到具體行動,扎實推進紅色基因傳承取得實際成效。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始終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積極引導人民群眾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在擁軍支前、保家衛國、敬業樂業、共同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等各方面不斷弘揚黨的優良傳統,鑄就了一系列具體的精神形態,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傳承和豐富了紅色基因的科學內涵,從而不斷增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勵中國人民奮勇向前。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等優良作風,這也正是黨注重在社會實踐中貫徹落實黨的思想路線、弘揚黨的光榮傳統的具體體現。早在黨的二大上通過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就明確指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因而在成立之初,黨就把領導工人運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通過開辦工人學校、組織工會、發展黨員、領導罷工等方式啟發工人覺悟。在黨的領導下,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高潮。隨后,中國共產黨從中國實際國情和領導工人運動遭受嚴重挫折的教訓中認識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從而在黨的四大上明確提出了工農聯盟的主張。為此,黨開始著力加強對農民運動的領導,通過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民運動骨干,建立農民協會,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村革命,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減息減押的斗爭,猛烈沖擊了農村宗法思想和封建制度,推動了農村婦女解放,促進了全國農民運動的發展。在這些實際斗爭中,廣大工人和農民進一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教育,領會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覺悟得到了提升,一大批先進分子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走上了革命道路;而在革命戰爭中,黨的群眾路線進一步形成和發展起來。毛澤東指出:“因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在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中,廣大蘇區軍民傾其所有,參軍支前,積極支援紅軍,譜寫了“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篇章。也正是在血與火的考驗中,革命人民憑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中華民族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相結合,孕育了一系列偉大的革命精神形態,不斷豐富了紅色基因的具體內涵。
新中國成立后,紅色基因伴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而得到大力傳承并繼續豐富發展。作為最有代表的精神引導,黨在革命戰爭中締造的革命精神,以及劉胡蘭、冷云、王慧民、黃繼光等英雄模范的光輝事跡在社會上得到廣泛弘揚和流傳。在先烈精神風范的激勵下,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不畏強敵、以弱勝強,經歷多次戰役,付出了巨大犧牲,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締造了輝煌的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是新中國成立后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革命意志的生動詮釋。而在黨和國家的教育引導下,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提升思想境界,自覺傳承紅色基因,積極投身新中國的各項事業。這一時期,先后涌現了王進喜、雷鋒、王杰、歐陽海、焦裕祿等一大批先進模范人物,鑄就了創業精神、西遷精神、北大荒精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精神、老西藏精神、大慶精神、大寨精神、焦裕祿精神、王杰精神、紅旗渠精神、韶山灌區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一系列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新形態。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創造了震驚世界的發展奇跡,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扎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特別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中國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精神文明建設得到持續推進,革命文化得到大力弘揚,改革先鋒、英雄模范等不斷涌現。中國文化中的紅色基因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得到傳承并實現創新發展,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優良傳統等得到有效傳承并繼續發展。而在抗洪搶險、抗震救災以及應對其他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實踐中,紅色基因也得到了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如在抗疫斗爭中,各黨政軍群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廣大醫務人員和人民群眾緊急行動、無私奉獻、眾志成城,為抗疫斗爭作出了重大貢獻,形成了偉大抗疫精神。毋庸置疑,偉大抗疫精神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對新時代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集中詮釋,也是新時代紅色基因在社會實踐中傳承發展的生動體現。
五依托代際互動傳承
紅色基因積淀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反映了近代以來中華兒女的價值取向。傳承好紅色基因,對個體而言,就是要將其所蘊含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工作方式等發揚光大。因此,依托代際互動傳承也就成為紅色基因傳承的基本方式之一。紅色基因的代際互動傳承主要是指上一代將他們所接受和理解的紅色基因的豐富內涵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通過這一過程使下一代人具有與他們相同的對紅色基因的理解和把握,使下一代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踐行者,從而實現紅色基因代代傳。在這里,紅色基因的代際傳承具有兩層含義,除了直接的可觀察到的代際傳承的結果外,還包含紅色基因代際傳承的整個過程,既涉及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教育與傳遞過程,也包含下一代對上一代的接納和繼承過程。可以說,紅色基因的代際傳承直接決定了紅色基因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紅色基因的代際傳承作為紅色基因傳承弘揚的一種特殊形式,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從歷史傳承角度看,代際傳承是人類自文明產生以來,青年一代得以繼承、培養道德觀念與行為規范的最久遠、最穩定的教育路徑。從現實傳承角度看,作為上一代的中年、老年一輩,本身擁有睿智的生活閱歷、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正確的道德認識,親身經歷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經受過社會實踐檢驗的道德規范與行為標準,因而對紅色基因有更為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從而更加有利于下一代對紅色基因的自覺尊重和自然內化,有利于紅色基因的有效傳遞繼承和積極開發利用。從功用理論角度看,代際傳承本身就與紅色基因中“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等核心精髓相契合。“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是中華兒女的精神標識,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義無反顧地帶領人民投身中國革命的偉大斗爭,并在革命實踐中確立和鞏固了自己的領導地位。而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也隨中國革命的發展而深入人心。不計其數的中國共產黨員“舍小家為大家”“舍自家為國家”,毅然放棄安逸的生活,帶領全家前赴后繼走上革命之路。為了保守黨的秘密,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寧死不屈;為了保家衛國,在戰場上沖鋒陷陣、英勇殺敵。例如,毛澤東全家為革命犧牲了6口人,謝子長全家11人參加革命犧牲了9口人,徐海東全家犧牲了66口人,張平化家祖孫三代為革命犧牲了7口人,鄧玉芬先后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可以查到姓名的黨員烈士就有370多萬”,無名烈士更是難以計數,他們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用鮮活故事詮釋了紅色基因代際傳承的磅礴力量。
中國共產黨十分注重紅色基因的代際傳承,在開展的各類教育中,充分發揮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勞模“五老”的示范引領作用,利用他們所具有的政治、威望、經驗、時空、親情五大優勢,宣揚他們的光輝事跡,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努力做好“傳幫帶”工作,著力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領導干部,使之得以勝任黨和國家的領導職位,從而永葆中國共產黨的鮮亮底色,讓紅色江山代代相傳。中國共產黨在推動紅色基因的代際傳承的具體實踐中,還特別注重紅色家風的傳承。紅色家風作為優秀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所構建和催生的一種深刻影響一個家庭、家族的道德素養、行為品格和精神風貌等,“以先進性為引領、以中華傳統家庭美德為底蘊、以革命家庭為載體”,以適應中國革命事業發展、促進家庭文明進步、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目標,充分映照了其在一個家庭、家族中的賡續傳承,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以及注重家庭與社會內在聯系的優良傳統。因此,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都十分強調良好家風的形成和傳承,他們在家教、家規、家訓中始終凸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把愛黨、愛國和愛家有機結合起來,時刻教育后代銘記并踐行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謙虛謹慎、無私奉獻、顧全大局等立身處世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無私奉獻,乃至獻出寶貴生命。例如,“作為家風傳承者的毛澤東極其看重對孩子們的言傳身教,無論是生活、學習還是工作,他都以身作則,‘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誰讓她是毛澤東的女兒,寥寥數語,道盡了厚重的父愛。”這正是紅色基因代際傳承的生動體現。千千萬萬的普通黨員干部,也十分注重家風建設,涵養良好家風,在不同時期涌現了不計其數的“一顆紅心三代傳”“共產黨員家庭”“共產黨員家族”等感人故事和動人佳話,充分彰顯了紅色家風在紅色基因代際傳承中的獨特作用。
The Basic Way of the Inheritance of Red Gene
WANG Xin-wei, XUE Fei Abstract: The inheritance of red gene as a kind if cultural gene must be realized in a certain way. Reviewing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entury-long inheritance of red gene, we will find that they follow a certain basic way. The inheritance realizes mainly through all kinds of education inheritance, with social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with social system inheritance, by integration into social practice inheritance, relying on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ve inheritance and so on. The basic ways of these red gene inheritance run through all stages and aspects of the red gene inheritance, so as to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ceaseles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red gene.
Key words: red gene; red culture; inheritance way
About the author: WANG Xin-wei, lecturer of Marxist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pecialist in history of the Party and red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