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三個“歷史決議”既是一個內在關聯的有機整體,也是中國共產黨貫徹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方法論總結經驗教訓、開辟未來的光輝典范。運用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方法論對黨的三個“歷史決議”的內在關聯展開研究,就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就要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就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澄清模糊認識。堅持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方法論指引,有助于我們更為透徹地洞悉“歷史決議”所內蘊的思想偉力與時代價值,也能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樹立正確黨史觀切實增強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
[關鍵詞]實事求是;歷史決議;方法論;中國共產黨
[作者簡介]李福凌: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第一個歷史決議”)、《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第二個歷史決議”)和《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第三個歷史決議”)是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經驗的經典之作,也是指導黨史研究和黨史教育的綱領性文獻。三個“歷史決議”各有側重,其中前兩個“歷史決議”對一定時期內黨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其結論至今仍然適用。“第三個歷史決議”全面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雖然側重點不同,但三個“歷史決議”的內在本質是相通且相承的,都將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原則貫穿始終。當前,學界對三個“歷史決議”的研究成果頗豐,主要聚焦“歷史決議”的核心議題、敘事邏輯、內容框架以及意義闡釋等方面。因此,本文嘗試從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方法論進行切入,以三個“歷史決議”的文本為中心展開研究。
所謂方法論,是關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理論。方法論有不同的層次,包括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和具體科學方法論。方法論既不是以人的某種或某類活動為研究對象,也不是以人在某種或某類活動中的方法為研究對象,而是以人在特定領域活動中所采用的方法的規律性為研究對象。黨在制定這三個“歷史決議”的過程中,盡管所處的時代背景、所面臨的歷史任務、所解決的重大問題、所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均有差異,但都一以貫之地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與方法,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在論述和結論上實現了理論與現實的有機結合,在敘事話語和篇幅布局方面存在明顯的繼承和發展性。由此,堅持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對新時代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前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概念。他在文中指出:“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范。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只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1941年5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對“實事求是”概念進行了深入闡釋,明確了實事求是就是探尋事物的內部規律。而黨的百余年歷史經驗也反復證明,如果不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的方法論便會失去賴以存在的土壤。由此,就三個“歷史決議”而言,它們都毫不動搖地繼承和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制勝法寶。
首先,一切從實際出發。黨的三個“歷史決議”的誕生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方法指導密不可分,其成文歷程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尊重客觀史實、深入調查研究、把握發展規律、踐行民主集中制的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第一個歷史決議”,是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的關于歷史問題的政治決議,也是一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獻,為迎接黨的七大勝利召開和奪取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政治基礎。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第二個歷史決議”,誕生于改革開放之初,是統一思想、撥亂反正的重要成果,為迎接黨的十二大勝利召開和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政治基礎。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第三個歷史決議”誕生于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總結,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政治基礎。誠然,這三篇對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產生了極為重要影響的綱領性文獻的出臺絕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充分尊重客觀實際的基礎上動員黨內外力量、認真考察調研,反復修改論證后最終成文的全黨智慧結晶。質言之,三個“歷史決議”的誕生是黨深刻洞悉時代任務之需要、順應國家進步之需要、凝聚社會共識之需要以至明確肩負使命之需要,因時因地因事而做出的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綱領決策。
其次,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聯系實際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一切事業興衰成敗的生命線,是黨一貫堅持的優良作風。黨的三個“歷史決議”的思想性質和特點表明,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是確保黨始終能科學地領導各項工作、解決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推進黨和國家事業進步的重要法寶。一方面,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政黨的獨特品格。馬克思恩格斯終其一生都在踐行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并將其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鮮明特質予以闡釋。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認識到當自己的理論用以指導實踐時,應當“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恩格斯還強調:“但是,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條,而是方法。”馬克思在晚年時期對于這一問題有過更加深入的思考,他在給時任荷蘭社會民主聯盟領導人紐文胡斯的信中就即將召開的社會主義大會做了評論,認為“只要它們不和這個或那個國家當前的直接的條件聯系起來,那就不僅是無用的,而且是有害的”。這一觀點在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中亦得到了體現,即迫切地需要解決當時阻礙全黨思想統一和避免實踐過程中受到錯誤傾向影響等重大問題,徹底澄清黨的歷史。“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而過去所犯的錯誤,恰恰是“由于馬列主義沒有與實際聯系起來”。當列寧系統地學習和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后,逐步認識到理論聯系實際對于創建無產階級新型政黨的重要性,于是,他將馬克思主義視為“行動的指南”,進而概括出“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從而真正實現了將理論聯系實際融入無產階級政黨建設之中的構想,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理論聯系實際是黨取得百余年奮斗重大成就的基本遵循。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黨的三個“歷史決議”涵蓋了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體現了黨帶領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國共產黨人對理論聯系實際的不斷踐行與探索。在“第一個歷史決議”誕生之前,毛澤東對“理論聯系實際”就進行過深刻闡釋,明確將“理論”界定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將“實際”定義為“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在這里,毛澤東對“理論聯系實際”的理解是從哲學高度上予以考慮的。1941年,隨著延安整風運動的開始,針對黨內存在的各種錯誤的學風和作風,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在他們善于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應用列寧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聯系。”隨后,毛澤東將“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和作風提高到黨風的高度,統一全黨思想以凝聚力量,為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糾正黨內外存在的各類認識偏差,黨在“第二個歷史決議”中“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充分肯定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面對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主張“全盤西化”的錯誤思潮,鄧小平從歷史與現實出發,強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改革開放之初,正是鄧小平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國內國際的一系列風險挑戰,習近平更加注重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結合新的世情、國情、黨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堅持將理論聯系實際作為治國理政的法寶,創造性地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論斷,拓展和豐富了理論聯系實際的邊界外延。
最后,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黨的三個“歷史決議”充分表明,“真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真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確立。”一方面,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馬克思并未對未來的社會主義如何發展做出詳盡且明確的規定,而是反復強調要立足實際。馬克思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只有實踐才是將感性的經驗加工上升為理性的認識的關鍵,才能真正把握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也正如列寧指出的,我們“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對于中國革命的實踐,農村包圍城市理論的產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獨一無二的原創,在此之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中均沒有先例可循。毛澤東之所以能夠提出這一理論并最終依靠其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無疑是由于掌握了實事求是的精髓并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豐富和發展。中國革命能夠成功,正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正如毛澤東所說:“在民主革命時期,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另一方面,要在實踐中發展真理。習近平指出:“堅持實事求是不是一勞永逸的,在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做到了實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時間另外的地點也能做到實事求是,在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堅持實事求是得出的結論、取得的經驗,并不等于在變化了的另外的時間另外的地點也能夠適用。”可以說,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與“第二個歷史決議”對革命規律的探索總結是十分透徹的,對社會主義建設而言,全黨深刻認識到這方面的經驗仍然存在不足,故而強調要“在實踐中間逐步地加深對它的認識,弄清楚它的規律”。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新道路,諸多創新成果“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因此,對于真理的探索永遠不能故步自封,必須時刻以實踐為根本,不斷拓展真理的邊界。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也永無止境。對待馬克思主義,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二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
以“歷史決議”為典范的黨的重要文獻和黨中央有關精神,是指導黨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文本載體。習近平指出:“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要堅持以我們黨關于歷史問題的兩個決議和黨中央有關精神為依據,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三個“歷史決議”對黨的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的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是貫穿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方法論的生動例證,是經得起歷史考驗和實踐檢驗的時代確證,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唯物史觀以樹立正確黨史觀的權威佐證。
首先,要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由一連串的事件連綴而成的,其中的重大事件不僅事關黨的前途命運,甚至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要實事求是看待黨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既不能因為成就而回避失誤和曲折,也不能因為探索中的失誤和曲折而否定成就。”第一,要以實事求是方法為統領,將重大事件置于特定的歷史范疇中予以考察,多維考辨去偽求真。列寧指出,我們“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因此,要把黨史上的重大事件置于相應的歷史范疇中進行討論。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是當時基于黨的實踐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因而只有將重大事件同促使其產生的真正的歷史條件相聯系,才能把握其歷史動因,進而揭示其本質。三個“歷史決議”的出臺,恰恰證明中國共產黨對于明確黨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非常高超的處理藝術水平。每一個“歷史決議”都有所指,都對應著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明確了特定的歷史范圍,都能將重大事件囊括其中并串聯起來。尤其是在前兩個“歷史決議”中對黨史上出現的錯誤都能通過準確、客觀評價來統一全黨思想,從而在克服其消極影響的基礎上更好開創未來。因此,只有以實事求是的方法論為統領正確認識黨史上的重大事件,才能不斷發掘其本身所蘊含的寶貴經驗,從而達到去偽存真以凝練智慧的目的。第二,善以實事求是方法為工具,將重大事件結合特定的標準尺度予以衡量,條分縷析正本清源。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本身所蘊含的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特質,決定了面對黨史中的重大事件要始終秉持發展的觀點。對此,列寧指出:“我們認為,評價歷史事件的依據,應當是群眾和各階級的整個運動,而不是個別人和小集團的情緒。”對黨史上的重大事件而言,對其評價的標準往往不以當時的統治階級或被統治階級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以當代人們情感的好惡為評判依據和標準,而應以黨史上的重大事件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作用和對歷史進步的貢獻為標準尺度。在對重大事件進行衡量的過程中,如何摒棄“意志”“情緒”等干擾因素而時刻保持清醒的認知,是否善于運用實事求是的方法論便顯得尤為重要。黨的三個“歷史決議”的出臺表明,善用實事求是的方法論才能在廓清困擾和束縛黨的實踐發展的思想迷霧、消除歷史上的錯誤路線方針政策帶來的消極影響的同時,更好地凝聚共識,增強全國各族人民對黨的政治認同,更好地迎接新的時代賦予黨的歷史使命。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必然要善于利用實事求是的方法論進行分析論證,而方法的使用必須遵循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準和尺度,只有在此基礎上方能完整、準確、清晰地理解和把握中國共產黨歷史演進的脈絡和邏輯,才能確保今后黨和國家事業在有據可依的前提下不斷推進。第三,能以實事求是方法為指導,將重大事件的運行機理予以熟諳,融會貫通把握規律。黨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社會有規律的發展的外在表征。黨史上的重大事件形成于實踐,對重大事件的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必須在實踐中加以把握。始終堅持以實事求是的方法論為指導,對于重大事件的認識與評價就不會停留于僅憑個人好惡的淺層,而是能夠提升到戰略的、歷史的高度去整體認識、宏觀分析重大事件在黨史中的地位、意義和作用,能夠透過重大事件產生的“偶然現象”分析其運行機理,最終把握住其背后隱藏的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進而“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開辟新境界”。基于實事求是的方法論指導形成的三個“歷史決議”文本,在凝聚全黨智慧和共識的同時,對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運行機理進行了透徹分析,尤其是針對重大事件的正確方面要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發展。例如,“第一個歷史決議”中指出,黨的六大后,毛澤東“不但在實踐上發展了第六次大會路線的正確方面,并正確地解決了許多為這次大會所不曾解決或不曾正確地解決的問題,而且在理論上更具體地和更完滿地給了中國革命的方向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根據”。質言之,如果不能正確分析重大事件的運行機理,不能以實事求是的方法論為指導,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將這些不曾解決或不曾正確解決的問題解決好。
其次,要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要會議。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要會議實現了黨的事業的共時性和歷時性的統一。在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論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黨史上的重要會議窺見其蘊含的動員、宣傳等政治功能。黨的重要會議在對黨的綱領章程、路線方針政策、理論創新、工作安排以及組織機構發展完善的同時,也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因而,對黨的歷史上的重要會議而言,其在歷經歷史考驗和實踐檢驗后,無疑已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且寶貴的政治資源。因而,只有通過運用實事求是的方法論來深刻認識黨的重要會議召開的前因后果,方能更好地從歷史經驗中汲取營養,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第一,在歷史定位中明確黨的重要會議的時代主題。黨的三個“歷史決議”的使命是回顧歷史、總結經驗、統一思想、開創未來,但是因為具體背景和任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側重點,這是由各個“歷史決議”產生的時代環境所決定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重要會議主題以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為指向。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遵義會議“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第一個歷史決議”“使全黨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認識達到一致”,黨的七大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制定了正確路線方針政策,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統一和團結。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重要會議主題以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指向。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充分預見到在全國執政面臨的新挑戰,告誡全體黨員在勝利面前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黨提出努力把我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領導人民開展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重要會議主題以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指向。“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里,黨著眼于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論,所做部署均從我國實際發展需要出發。進入新時代,黨的重要會議主題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指向。黨的十八以來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在這一時期通過黨的重要會議得到展現。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將新時代以來黨的重要會議的會議精神融會吸收,對黨的歷史所做的總結和論述,體現了黨中央對黨的百年奮斗的新認識。第二,在道路定向中明確黨的重要會議的發展邏輯。習近平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而理論創新的成果往往正是定型和脫胎于黨的重要會議。例如,毛澤東思想正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一系列重要會議的智慧結晶,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誕生同樣是經過黨的一系列重要會議的不斷總結后才逐步成形并日益豐富的,進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一系列重要會議,通過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歷史性飛躍。黨史上的重要會議對于中國道路的探索是循序漸進的,其發展邏輯是一以貫之的。聚焦三個“歷史決議”對黨的歷史進行的總結,每個“歷史決議”都對某一歷史時期的黨的重要會議進行了科學評判和經驗總結,在辨析中明確了路線問題,其前后連貫,自有發展著的邏輯作為支撐。而每個重要會議總是與關系黨和國家命運的重要事件相關聯,這些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是一以貫之的。因此,依據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對百年黨史所劃分的四個歷史時期,可以明確黨的重大會議在總結經驗中,逐漸生成并發展出了一條探索中國道路的清晰邏輯線索,其對于黨更好地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彰顯黨的高度自信與自覺,深化黨治國理政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大有裨益。
最后,要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要人物。“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歷史是人事的記錄,必是先有了人才有歷史的。”.由此,對黨史上的重要人物的評價,應當自覺遵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和方法,要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客觀公正全面地進行評價。在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中,對建黨以來至黨的六屆四中全會之前黨的歷史進行了總結回顧,對以王明、博古為代表的“左”傾路線進行了全面糾正,并剖析了黨內產生“左”傾路線錯誤的原因與當時中國社會環境和社會性質下的小資產階級思想在黨內活動的現實密切關聯。毛澤東在黨的六屆七中全會上做的《對〈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草案的說明》中指出:“如果簡單地處理幾個人,不總結歷史經驗,就會像過去陳獨秀犯了錯誤以后黨還繼續犯錯誤一樣。”在這里毛澤東著重強調,對于任何問題應取分析的態度,不要否定一切,也點明了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不應將錯誤只歸結為個人問題,而應徹底弄清錯誤的實質及其根源,并指出改正的方法。“這次處理歷史問題,不應著重于一些個別同志的責任方面,而應著重于當時環境的分析,當時錯誤的內容,當時錯誤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實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借以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樣兩個目的。”如果將錯誤只歸咎到個人身上并只對個人展開批判,而不對產生錯誤的歷史環境和條件進行深層次的研究討論,就毫無意義。黨的“第二個歷史決議”以實事求是的方法論為原則正確評價了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糾正了“左”傾、右傾兩方面錯誤的觀點。“第二個歷史決議”對黨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進行了科學客觀的評價,“從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充分肯定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指出毛澤東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這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夠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既對自身的失誤和錯誤敢于承認、正確分析、堅決糾正,又能對正確的東西予以堅持,從而將黨的失誤和錯誤連同黨的成功經驗一并總結成為黨的寶貴財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遠見卓識和政治上的高度成熟。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還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進行了實事求是的總結評價。“第三個歷史決議”指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兩個確立”的提出是建立在新時代中國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和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基礎上的,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方法論的歷史確證和必然結果。
三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澄清模糊認識
黨的三個“歷史決議”是貫徹唯物史觀這一科學方法的典范。實踐證明,只有旗幟鮮明地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才能全面正確地把握黨的百余年歷史,樹立正確黨史觀。毛澤東曾經說過:“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搞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新的歷史和實踐也深刻證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確性。當前,歷史虛無主義在我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徹底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徹底否定我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妄圖顛覆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因此,必須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強化問題意識,通過“歷史決議”更好推動全社會深入貫徹理解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方法論,真正具備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危害并對其進行批判的能力。
首先,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總是根據其現實需要不斷產生新的變種,但其假借學術研究或依靠各種偽裝以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意圖從未改變。由此,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就要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武器,敢于斗爭、主動出擊、直擊要害。第一,要從哲學深度理解透徹歷史虛無主義的唯心史觀本質。歷史虛無主義的唯心史觀同傳統唯心史觀相比其邏輯是顛倒的,這是因為傳統唯心史觀從歷史起源出發解釋歷史,而歷史虛無主義卻以歷史結果為起點。對于歷史虛無主義而言,其所有的論證都是在預設的前提之下演繹的結果,通過解構的方式將歷史過程分解為破碎的歷史片段,再通過社會意識選擇性地進行歷史邏輯的篩選與組合,從而得出自己想要的歷史結論,為自己的利益訴求提供支持。歷史虛無主義的唯心史觀本質所呈現的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在認識和詮釋歷史的過程中采取片面、靜止和孤立的觀點,隨意割裂歷史脈絡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同時,歷史虛無主義還片面地看待思維與存在的關系,認為思維決定存在,以主觀主義的手法否定社會歷史領域的存在規律,僅憑個人主觀意志來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它刻意模糊歷史主流與支流、現象與本質的關系,脫離歷史產生的語境和背景來解讀歷史。這種方法論從根本上與唯物史觀的歷史辯證法相悖。列寧認為,唯物主義歷史觀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作為貫徹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而誕生的三個“歷史決議”,在秉持實事求是的重要思想路線的同時,對歷史虛無主義唯心史觀的克服是體現在方方面面的。尤其是黨的前兩個“歷史決議”在評價黨的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決以事實為依據,經過全黨詳盡的論證分析,作出了科學合理的解答。因此,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就是反對唯心主義,而辨識唯心主義首先要深化理論素養。第二,要從政治高度上重點消除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的影響。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針對歷史虛無主義制造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對立問題,習近平強調:“所以,正確處理改革開放前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關系,不只是一個歷史問題,更主要的是一個政治問題。”因此,對事關黨和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問題,都應有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危害巨大的政治思潮,矛頭直接指向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歷史虛無主義無孔不入,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不斷消解主流意識形態,不斷扭曲人民群眾的歷史觀,不斷腐蝕人民群眾對自己創造的歷史的正確認知。鑒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嚴重危害,我們必須從政治高度上予以重視并對其影響進行全面消除。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強調:“黨著力解決意識形態領域黨的領導弱化問題,立破并舉、激濁揚清,就意識形態領域許多方向性、戰略性問題作出部署,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推動全黨動手抓宣傳思想工作,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敢抓敢管、敢于斗爭,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對黨的歷史進行闡釋,務求科學、完整、準確地理解黨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第三,要從各個領域系統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顛覆演變手段。歷史虛無主義慣用細節代替整體、支流代替主流、現象代替本質的手段有針對性地“裁剪”“改造”歷史,是典型的形而上學方法論。歷史虛無主義往往通過編造和歪曲歷史、丑化領袖和先進人物、美化反面人物等手段,以達到所謂“重構”“貶損”“抹黑”黨的歷史的目的。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運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手段,利用社會主義國家的暫時困難和實行改革的機會進行滲透、施加影響,傳播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模式、經濟模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培養民眾對西方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利用社會主義國家出現的錯誤和存在的某些弊端,加以無限夸大,以實現妖魔化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通過這些活動,搞亂人們特別是青年的思想,從而達到瓦解社會主義的目的。而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領域的歷史虛無主義互為表里、彼此相通。因此,要在各個領域系統地批判、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直擊歷史虛無主義顛覆演變的本質,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黨從正本清源入手加強宣傳思想工作,召開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分別召開文藝工作、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就一系列根本性問題闡明原則立場,廓清了理論是非,校正了工作導向,思想文化領域向上向好態勢不斷發展。”
其次,要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揭穿歷史虛無主義制造的種種謊言和迷霧,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要更好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從歷史中獲得啟迪,從歷史經驗中提煉出克敵制勝的法寶。”在對待歷史事實的態度上,黨堅持和貫徹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形成的三個“歷史決議”恰是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統一人民思想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制勝法寶。第一,要用好“歷史決議”文本,切實加強對全黨和全體人民的思想引導,保衛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果。生動的現實總是建立在厚重的歷史基礎之上,對歷史的否定無疑等同于對現實的否定。黨的三個“歷史決議”是凝聚全黨智慧的成果,并最終以文本為載體將思想的精粹加以展示。因而用好“歷史決議”文本這個理論富礦以挖掘黨貫徹實事求是方法論的演進線索,更能深化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思想認同和政治認同。通過對三個“歷史決議”文本的比較和使用,能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發展歷程,尤其是能更為直觀地感受實事求是方法論在指導探索中國道路過程中的強大生命力。前兩個“歷史決議”聚焦黨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第三個歷史決議”則從更為宏觀的視野對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進行總結。三個“歷史決議”文本,將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上的經驗教訓、重大成就、理論創新、奮斗歷程都進行了明確闡釋,貫通過去、現在、未來,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第二,要學好“歷史決議”思維,始終堅持用實事求是的方法論進行理論辨析,樹立正確黨史觀,洞悉掌握“三大歷史規律”。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如果歷史觀錯誤,不僅達不到學習教育的目的,反倒會南轅北轍、走入誤區。”因而,正確認識歷史的前提就是要科學把握歷史,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研究歷史,在學習“歷史決議”的過程中培養和鍛煉用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樹立正確黨史觀。正如鄧小平所說:“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這樣來制定方針政策,就能統一全黨思想,達到新的團結。這樣的基礎是最可靠的。”黨的三個“歷史決議”都以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待黨的歷史,“第三個歷史決議”的第五、六、七三個部分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歷史經驗和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充分的闡釋,展現了黨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只有樹立正確黨史觀,洞悉把握“三大歷史規律”,才能始終堅定道路自信,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第三,要練好“歷史決議”本領,持續增強歷史主動性,勇于克服新時代趕考之路上的挑戰與阻礙。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黨的三個“歷史決議”都是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關鍵時刻誕生的,對未來工作的開展給出了方法論層面的指導。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對建黨以后特別是黨的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前這一段黨的歷史及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對若干重大歷史問題做出了結論,使全黨對中國革命問題的基本認識達成一致,增強了全黨團結,為黨的七大勝利召開創造了條件。黨的“第二個歷史決議”著重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正確評價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厘清了是非,糾正了“左”和右兩方面的錯誤觀點,統一了全黨思想,對更好地推動黨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當前的“第三個歷史決議”立足新時代的具體國情、世情、黨情和民情,全面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對黨未來的奮斗目標做出了戰略安排。“現在,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時代的發展和實踐的要求,推動中國共產黨在前進過程中,必須認真吸收“歷史決議”中的思想精髓,掌握實事求是的方法論以增強歷史主動精神、切實提升本領,從而在面對新形勢、新環境、新任務和新目標的挑戰時,能夠確保在把握歷史大勢的同時主動出擊。
最后,要澄清模糊認識。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第一,只有理論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堅定。對黨的歷史上的重大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表面上看只是理論修養水平不足,實質上仍然是理想信念的松懈和動搖。堅定的理想信念與深厚的理論素養是相輔相成的,因而必須通過不斷的理論學習來保持頭腦的清醒,從歷史的發展規律中把握重大歷史問題,進而消除歷史虛無主義釋放的迷霧。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明辨是非,培養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要堅持以正確的黨史觀為指導,對黨史上的重大歷史問題,要進行實事求是的論證研究,以發展的、聯系的、全面的觀點逐一擊破歷史虛無主義所呈現的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形而上學觀點。第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因而在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時,必須保證人民始終在場。只有這樣,歷史的發展軌跡才不會脫離群眾。對于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和“第二個歷史決議”中所明確的錯誤和教訓,應當闡明正是因為人民群眾在成就自己歷史偉業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和失誤,馬克思主義政黨及其領袖人物也難免會犯錯誤,甚至會犯嚴重錯誤,這都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面對錯誤,我們必須及時予以揭露和批評,總結經驗教訓,并給出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和“第二個歷史決議”便是最好的例證。能夠直面存在的錯誤與問題并及時總結經驗與教訓,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勇于自我革命的偉大精神。客觀評價黨和人民在前進中出現的錯誤,同歷史虛無主義任意歪曲歷史的做法有根本性不同。夸大這些錯誤,抹黑黨和人民的歷史,否定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正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慣用手法和重要表現。黨的三個“歷史決議”勾勒出一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對存在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的重大歷史問題也越辯越明。實踐證明,總結歷史是為了統一思想、開創未來,而不是糾結于歷史舊賬。黨的三個“歷史決議”堅持把回顧歷史、總結經驗與繼續前行、開辟未來有機統一起來,把對歷史的規律性認識與對未來的前瞻性擘畫有機統一起來,是黨史、新中國史、中華民族史乃至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重要文獻。科學認識三個“歷史決議”,必將有助于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和大歷史觀,有助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而更好指引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結語
歷史是發展著的歷史,是實踐中的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要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中探究歷史規律。本文以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方法論為視角,對黨的三個“歷史決議”進行剖析,從黨的“歷史決議”對黨的歷史的正確總結和以“決議”融入黨史教育的角度展開探索。黨的“歷史決議”之所以具有持久鮮活的生命力,既能準確總結歷史經驗,又能客觀公正地評判重大問題、重要人物而不失偏頗,關鍵就在于能深刻貫徹和落實實事求是的方法論。作為一種科學的方法,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方法論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運行的,對于增進全黨全體人民的智慧、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鞏固意識形態陣地具有重要作用。
Exploration of Marxist Methodology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on Three Historical Resolutions of CPC
LI Fu-lingAbstract: The three historical resolutions of CPC are connected entirety as well as an illustrious example of CPC learning lessons and opening up the future with Marxist methodology. To utilize the methodology to research on the inner connection of three historical resolutions, we must insist starting from the facts, connecting theories with facts and examining and develop truth in practices. What's more, we need to scientifically and correctly evaluate important events, congress and pers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Finally, we have to fight against historical nihilism, enhance guiding in ideology and clarify vague ideas. Insisting the guide of Marxist methodology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will help us know the powerful thoughts and value of the era of three historical resolutions more deeply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practical awarenes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rect ideas on history of the party for CPC member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historical resolution; methodology; CPC
About the author: LI Fu-ling, PhD candidate of School of Marxism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