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心川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成功培育出“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杰出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19年獲得“共和國勛章”。
1 1930年9月,初秋的北平(今北京)涼風瑟瑟,袁興烈焦急地在協和醫院的產房外等待,妻子即將臨盆,他顯得有點緊張。不一會兒,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聲從產房傳出來,袁興烈終于松了一口氣。為了紀念次子出生在北平,他給孩子起名隆平。
2 1931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逼近北平。為躲避戰火,袁興烈帶著一家人離開北平,輾轉到了天津、江西、湖北、湖南、重慶等地。小小的袁隆平在動蕩和遷徙中度過了童年,直至小學畢業。他常常伴著日軍飛機的轟鳴聲,奔波在上學的路上。
3 教師出身的母親華靜知書達理,內心堅韌,她是袁隆平兄弟幾個和妹妹的啟蒙老師。她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當孩子們蹣跚學步的時候,母親就給他們讀尼采的哲學著作。母親還帶他們游覽神農洞,給他們講神農嘗百草與教人們種植農作物的故事,并告訴他們糧食的來之不易。這在袁隆平心里深深地打上了烙印,讓他明白了自古以來的民生疾苦和糧食對于百姓的重要性。
4 小學時一次郊游,袁隆平跟隨老師去一個私人園藝場參觀,他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五顏六色的花朵也很漂亮。它們賞心悅目,更生機勃勃,仿佛讓人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從此,袁隆平對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華秋實的變化規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種下了學農的情結。
5 袁隆平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問,上中學后更加喜歡思索和提問。數學老師講“正數乘正數得正數,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袁隆平邊聽邊想,于是發問道:“老師,為什么負數乘負數得正數?”盡管他沒有從老師的回答中得到滿意的答案,但卻對這些抽象難懂的概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他開動腦筋進行思索,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增強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6 1948年,隨著父親的升遷,18歲的袁隆平轉到南京讀高二。在南京國民政府任職的父親希望他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將來像自己一樣走仕途。袁隆平卻立志學農,他直截了當地對父母說:“我要報考農學院!”最終,他義無反顧地報考并考取了重慶相輝學院(即后來的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
7 1949年8月至1953年8月,袁隆平在西南農學院留下了堅實的腳印。他在大學里學的是遺傳制種專業,但并不滿足于了解蘇聯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理論,常常在上課之余去圖書館閱讀農業科技的書籍。袁隆平發現了孟德爾和摩爾根等人的遺傳學書籍,并苦心研讀。他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對豌豆進行栽培試驗,認識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
8 1953年夏天,袁隆平即將大學畢業,他放棄了留在重慶搞科研的機會,響應國家“知識分子到基層去、到農村去推廣農業技術”的號召,服從分配,來到湖南省農業廳。他被安排到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任教,這所學校在偏僻的湘西雪峰山麓,即黔陽縣(今湖南省懷化市下屬洪江市)安江鎮外。他先坐船再轉火車,又乘坐汽車一路顛簸,才終于到達學校,繼而開始了長達18個春秋的教學生涯。
9 年紀輕輕的袁隆平將農學課講得生動、透徹,學生們都很喜歡他。為教授好遺傳課,他帶領學生上山下田,實地觀察實物、采集標本,自編實用教材。從1953年至1966年的十多年間,他始終堅持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做育種研究。他每年都去農田選種,從野外選出生長優異的植株,找回種子播種,觀察長勢,篩選具有穩定優異的遺傳性狀的品種。
10 在母親的教導下,袁隆平從小就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和科研,他還努力學習俄語,不斷提高聽、寫、閱讀水平。經過長期堅持學習,他可以不借助字典閱讀英、俄等外文雜志和資料,是全校第一個外語過關的專業教師,這使他在雜交水稻育種工作中能夠直接查閱外文資料、迅速掌握國外最新的科研方向。
11 袁隆平從閱讀外文雜志中獲悉,歐美的孟德爾、摩爾根先后建立的遺傳學規律和染色體遺傳學說對良種繁育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因此,他開始大膽地向學生傳授染色體、基因學說,講解雜種優勢利用在作物育種中的廣闊前景。1958年,他開始做無性雜交試驗,即兩個親本的原生質體融合,經人工培養通過嫁接和胚胎等手段,使兩個遺傳性質不同的物種雜交。

12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國家糧食緊缺,袁隆平餓得走路打晃,輾轉反側不能安睡,這讓他對糧食匱乏有了深切的體會。“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我決心用自己學過的專業知識,解決人們吃不飽的問題。”他展開紅薯無性雜交試驗,用墨汁把自己的床單涂黑,遮光育種,結出單個重達十幾斤的“紅薯王”。但播種到試驗田中后,卻令人大失所望。試驗表明無性雜交不能改變植物的遺傳性。
13 世上五大經濟作物中,小麥、玉米、油菜和棉花已雜交出高產的種子,唯有水稻被學術權威公認為自花授粉,異花授粉沒有優勢。可倔強的袁隆平有自己的想法:玉米也是自花授粉,有雜交優勢,水稻怎么就不能有呢?外國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就這樣,一個農校老師知難而進,向遺傳學的權威發起挑戰,向雜交水稻這一世界難題發起沖刺,立志通過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
14 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到即將成熟的試驗田里去選種。他忽然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稻株,高大壯實,長長的稻穗低垂著頭,他俯下身仔細一數,一個分蘗就有200多個稻粒。袁隆平讓他的學生鄧哲解下紅頭繩,系在這株稻穗上做標記。當時高產水稻才不過五六百斤,如果用它作種子,他推測畝產一定會超過千斤。
n iè蘗/樹枝砍去后又長出來的新芽,泛指植物由莖的基部長出的分枝。
15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他精心地灌水、施肥、除草、滅蟲,記錄其生長情況,滿心歡喜地期待收獲。可是到了抽穗時節,卻沒有迎來其“父本”稻株的高大挺拔。“禾苗抽穗參差不齊,產量很低”,袁隆平失望地記錄下實驗結果,他坐在田埂上,望著落日苦思冥想。
16 “為什么失敗了呢?從遺傳學的觀點來講,純種的水稻自花授粉,它的第二代幾乎和第一代相似;第二代出現性狀分離不正是說明這株鶴立雞群的是一株天然雜種,也就是雜交水稻嘛!”這一意外發現證明了“自然界存在天然雜交水稻”,突破了經典遺傳學水稻雜交無優勢的觀點,更堅定了袁隆平研究有性雜交水稻的決心。
17 1962年,袁隆平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訪遺傳育種學家鮑文奎教授。鮑教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他接待了遠道而來的袁隆平,并帶他到院內圖書館了解世界雜交育種的動態。水稻是雌雄同花作物,自花授粉。要使水稻在開花期內雜交成功,只有培育出雄蕊不育或敗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有可能使雌蕊在有限時間內接收其他稻株的花粉,實現與其他品種的雜交。
18 水稻的稻花小,人工授粉困難。于是袁隆平人工去除雄花,授以另一個水稻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經過6年的試驗,袁隆平先后用了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卻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難道是我的技術路線有問題?”袁隆平一遍遍地尋找答案,在猶豫、彷徨和不斷的自我鼓勵中堅持著。
19 有一天,他的靈感終于爆發了,他跳出了常規稻的小圈子,選用遠緣的野生稻——天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與常規稻雜交。袁隆平走進茫茫稻田,尋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一找就是三年。水稻揚花季節,他頂著三十幾攝氏度的高溫,天天拿著5倍放大鏡,蹲在稻田里一株一株地觀察,一朵花一朵花地查看,蚊蟲叮咬和稻葉割傷讓他的皮膚反復感染,但他仍然咬牙堅持著。
20 袁隆平成天泡在稻田里,皮膚曬得黝黑,穿的衣服非破即舊。年過三十的他,相親一次次失敗。直到1963年,同事給他介紹了黔陽縣農技站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鄧哲。畢業于安江農校的鄧哲,曾是袁隆平的學生,十分仰慕袁老師的多才多藝、知識淵博。袁隆平對端莊大方、籃球打得好的鄧哲頗有好感,二人談起了戀愛,鴻雁傳書,相處一個月后結為夫妻。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