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穎靈

我是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義工聯志愿服務隊心理師資隊伍中的一員,多次參與“關愛留守兒童‘會飛的悄悄話志愿服務項目”的回信工作,以“悄悄話”的互動形式達到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發現留守兒童生活隱蔽困難的目的。本項目自2019年持續至今,截至2021年底收到來信百余份。根據我負責的信件以及項目負責人總結來信情況,信中內容約三成是關于自己的人際交往煩惱,約兩成是關于學習,而近一半是關于家庭關系,尤其是與父母的關系。本篇是其中一封來信與回信,該問題不僅在留守兒童群體,同時在全體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都有普遍性的存在,因此選取示之。
致義工聯叔叔阿姨
親愛的義工聯叔叔阿姨:
你好!我是松溪××中學的一名高一學生,也是義工聯志愿者團隊中的一員。上次和你們一起在福利院參加獻愛心活動我很開心 ……我 們所有志愿者同學都應向你們學習。近期我也有煩惱想借此機會向你們傾訴一番。在剛剛結束的期中考試中,我的考試成績不盡人意,并且可以說是有點差勁。父母不斷的嘮叨令我很煩惱,不知該如何與他們溝通,似乎只要自己一開口就會引發“戰爭”,希望能有好辦法,讓我之后和父母溝通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自己也會努力學習,以再次取得一個好成績……
祝各位叔叔阿姨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高一×班
×××
2019年5月5日
謝老師回復:
同學你好,感謝信任并向我傾訴煩惱!提起“嘮叨”,是很多人甚至是成年人的“幸福的包袱”,為什么說是“幸福”呢?因為被嘮叨的我們清楚地知道,是關心愛護我們的人才會對我們有這樣的表現,它的背后包含著“愛”。
但同時,我們對這份“愛”感到不舒服,甚至有點兒排斥,因為嘮叨也不只有愛,還含有以下兩種成分:
愛嘮叨的家長內心有個聲音: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么樣子,他沒做到的話,我就攻擊他,語言攻擊是我控制他的武器之一。這種心理成分,往往表現為父母對孩子許多方面都會嘮叨、批評,不會只在成績這一方面,且嘮叨中大量伴隨著對比和要求:“你看看××多優秀”,“你下次一定要做到××的標準”。
這一種心理成分往往使得嘮叨里更多的是問句——為什么會考得這么差呢?怎么會退步這么厲害?是不是最近不愛學習?……
很可能的是,父母對你這次的期中考試成績是意料之外的,并且一時間很難適應,嘮叨是他們緩解這種不適情緒的需要。氣憤地頂嘴和爭吵只會讓矛盾升級,親子雙方心情更差,誤解加深。所以,在他們又開始嘮叨的時候,你可以多看看他們的眼睛,真誠地看著父母的臉,這能讓他們感受到你在接納他們的情緒,一方面,是表達對他們的孝順和尊重;另一方面,情緒通過嘮叨紓解了,父母心情平復,也會理性客觀地看待你的成績單。嘮叨早結束,你我皆松氣!接下來就是和家人一起分析討論一下成績變化的原因和調整的對策。
通常來說,人們出現心理適應不良,“自愈”周期是7天至3個月,今后如果身邊的家人因遇到突發事件傷神嘮叨,智慧的你無須刻意去溝通和辯解什么,眼神交匯更勝話語十句。聰明的你不妨試試看!讓不適應所帶來的嘮叨盡早度過。
如果你發現家人對你或者對其他共同居住的家人經常嘮叨,且嘮叨是方方面面都有,很接近第一種情況,那么謝老師提議,有機會和我或者社工老師談一談,我們了解更多具體的情況,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幫助你和你的家人。
借由上面的案例和當下“雙減”政策的大環境,我也想對父母“嘮叨”問題再多說幾句。
“雙減”政策以來,各地探索為中小學生創造豐富有益的課后延時服務,對如何考試、布置作業有了具體詳實的改革政策。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沒有了聯考、統考、成績排名,難以得知子女在測試中的卷面分數,家長(主要是原本子女成績在中游的家長)向我反饋,對子女的學習督促一下子“空落落”的如拳頭打在棉花上,自己多教育幾句關于學習的內容,子女就理直氣壯反駁,原話有“學校不公布成績和排名了,能有什么丟臉的,你不要瞎擔心了”“學校現在又不是只看成績評優了,你怎么還盯著我的考試”“老師都主動少布置作業了,要求我們多活動,不能一直趴在書桌前,你別再給我加作業……”家長表示,“雙減”如同照妖鏡,照出自己對孩子的能力并不了解;照出自己對如何培養孩子的能力缺乏方法;照出自己對怎么統籌孩子的業余生活缺乏規劃。
細致了解子女的能力優勢,有的放矢培養孩子個性,為孩子規劃適合自己能力發展的業余生活,以促進全面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知識和溝通引導能力,是為人父母的重要且基本的必修課。“雙減”正當下!家長們,如今更要勤學補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