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慧 朱重文 朱苡瑜 朱致遠



本期點評專家
朱朝義 中學正高級教師,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常務理事,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發明與創新》專家團專家。
一、課題由來
節假日到了,我們來到姐姐家,好客的姐姐第一次煮雞蛋,結果煮的3個雞蛋中有2個炸裂了,而且蛋殼不容易剝離,蛋黃表面也是綠色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樣的雞蛋能吃嗎?
為此,我們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資料,發現煮雞蛋的方法很多。若要避免雞蛋破裂,可以冷水下鍋,并適當加些鹽和醋。蛋黃表面被煮成了綠色,則是因為煮的時間過久引起的。
網上說的是真的嗎?雞蛋究竟煮多長時間為好呢?為一探究竟,在進行了預實驗后,我們設計了如下實驗。
二、實驗內容
探究水煮雞蛋的最佳時間
三、材料用具
電煮鍋、盆、小刀、雞蛋、水、食鹽、食醋
四、實驗步驟
第一步:把洗好的8個雞蛋放入鍋中,加入冷水沒過雞蛋,再加入3小勺食鹽和2小勺食醋,開足火力將水煮沸后開始計時。
第二步:從水煮沸3分鐘后開始,每隔2分鐘取出1個雞蛋。將取出的雞蛋放入冷水中浸泡約1分鐘后撈出,擦干水,用筆在蛋殼上記錄好水煮時間。
第三步:將煮熟的雞蛋按水煮時間依次去殼,用小刀一一切開,將其中半邊蛋黃翻轉,依次放入標記了相應水煮時間的紙上。
第四步:對比觀察雞蛋蛋清、蛋黃的凝固狀態、外觀、顏色等,最后通過試吃,比較已經煮熟的雞蛋的口感。
五、實驗結果
按以上方法煮雞蛋,雞蛋蛋殼完好,且易剝殼。切開觀察:煮沸5分鐘的雞蛋的蛋白和蛋黃初步凝固,煮沸7分鐘的雞蛋完全凝固。為此,我們增加了一個拓展實驗:煮沸5分鐘后,停止加熱后再讓雞蛋在水中燜2分鐘,進一步對比觀察,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
六、實驗結論
煮雞蛋的最佳方法為:冷水下鍋,加少許鹽和醋后加熱,煮沸5分鐘后停止加熱,在水中再燜2分鐘,取出后放入冷水浸泡約1分鐘。
這樣煮雞蛋蛋殼不容易破裂且容易剝離,蛋黃和蛋白均完全凝固,蛋白細嫩、蛋黃呈溏心狀,口感最佳,還節約能源。
七、討論分析
若煮沸時間小于5分鐘,雞蛋的蛋黃、蛋白均未完全變性凝固,難以消化,沙門氏菌等病菌未完全被殺滅,食用后容易引起腹瀉等消化道疾病,口感也欠佳。
若煮沸時間超過11分鐘,蛋白完全硬化、蛋黃完全沙化,影響消化吸收,且難以下咽。從此時開始,由于雞蛋蛋白質的硫析出,與鐵離子發生反應生成硫化亞鐵,使蛋黃表面出現綠色。隨著時間延長,綠色逐漸加深,長期食用此類雞蛋,對身體健康有害。
結合課本上的科學知識,并進一步查閱資料、咨詢老師,我們逐步了解了水煮雞蛋過程中包含的科學原理,如表2所示。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通過預實驗得知,水煮沸7分鐘左右雞蛋完全凝固,煮沸11分鐘后開始出現綠蛋黃,因此,我們選擇從水煮沸3分鐘后開始取出第一個雞蛋,煮沸17分鐘后取出最后一個雞蛋。之所以選擇水煮沸后才開始計時,是因為考慮到環境溫度和火力大小不同,水煮沸所需要的時間不同,而水煮沸后水溫能大體保持穩定。
雞蛋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且容易消化吸收,是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所需蛋白質的最佳來源之一。此外,雞蛋中還含有脂肪、維生素和鐵、鈣、鉀等人體所需要的物質,以及DHA、卵磷脂、卵黃素、維生素B和其他微量元素,且價格相對低廉,從4~5個月的嬰兒到老人都適宜食用。
生活中,人們發明了很多食用雞蛋的方法,如煮雞蛋、煎雞蛋等,但最能保留雞蛋營養價值的就是煮雞蛋了。只有采用科學的方法才能把雞蛋煮得更營養、更美味。
專家點評
煮雞蛋是一件簡單的日常家務勞動,然而很少有人關注過煮雞蛋還有這么多學問。
近年來,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加強勞動教育,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應想方設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接受勞動教育的機會,并鼓勵他們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在真實的情境中用課堂上所學科學知識指導勞動實踐,在勞動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探究新知,發揮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最大價值。
本實驗探究條理清晰,現象明顯,實用性強,理論聯系實際示范作用明顯。建議增加用常規方法煮雞蛋的對比實驗,并進一步對加入食鹽、食醋后有助于雞蛋剝殼的說法進行對比實驗,明確其用量和實際效果。此外,建議將不同時間煮雞蛋的數量,從每隔2分鐘取出1個,增加到取出2個以上,以增強實驗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