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艷



“正確地提出問題是邁出創新的第一步。”“非經自己努力所得的創新,就不是真正的創新。”這兩句話是我創新之路的心得。作為一名愛好鉆研的初中生物教師,教材中的實驗總是能激發我強烈的探索欲。下面,我結合教學實例和大家分享我在七年級下冊“測定食物中的能量”這一實驗中的創新實踐。
一、化難為易,創新實驗器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驗教學前,我先根據教材提供的實驗方案整理相應的實驗器材——鐵架臺、錐形瓶、溫度計、酒精燈、火柴、鋼針、托盤天平、石棉網、量筒、花生種子等,并開始實驗“嘗試”。
在實驗過程中,我發現了以下問題:對于學生而言,鐵架臺較笨重且難以安裝;酒精燈和火柴的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溫度計難以被固定。
針對以上問題,我制訂了相應的解決方法:以相對輕便的三腳架替代笨重的鐵架臺;以打火機替代酒精燈和火柴;用剪刀或梅花起子在硬紙板上鉆小孔,將溫度計旋進小孔中,利用溫度計和硬紙板間的摩擦力實現對溫度計的固定。
教材原有的實驗方案對于教師而言比較簡單,但對于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難度及安全風險。我通過創新實驗器材,不但降低了學生進行實驗的難度,而且能使學生更好地享受實驗的樂趣。
二、準備周全,明確實驗操作
為保證實驗效果,我在實驗前做了一系列的準備:第一,備好實驗器材;第二,要求學生提前熟悉實驗器材的名稱及作用;第三,為學生設計實驗報告單,讓學生按照相應步驟操作,養成規范操作的習慣。在實驗過程中,我安排學生兩兩一組,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合作和分工能力,并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驗操作,對其進行適當引導。
1.托盤天平的使用
學生初次使用托盤天平時,難免存在不當的操作。這需要教師耐心地一步步引導,明確托盤天平的操作要領:
(1)先把游碼移到標尺的0刻度線,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左右平衡,再稱量物體;
(2)在托盤天平的左邊放物體,右邊放砝碼;
(3)在稱量的過程中,不可再觸碰已經調節好的平衡螺母。
2.花生的引燃
由于火焰的外焰溫度最高,引燃花生應使用打火機的外焰,花生燃燒后也應使用外焰進行加熱。
3.溫度計的定位
溫度計應浸入水中,且不能接觸瓶底和側壁。
4.錐形瓶的使用
不能直接加熱錐形瓶,否則會有炸裂的危險。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切實感受到了花生種子中含有的能量。做實驗不僅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還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和協調能力,真正實現了“動中學、動中悟”。
三、走進家庭,使實驗裝置“生活化”
在完成實驗的課堂教學后,我不禁思考:能否讓這個實驗走出課堂,走進家庭呢?
當我提出這個想法后,學生們靈感迸發,列舉出各種用生活中的物品替代實驗材料的方案:用家用蒸架代替三腳架;用鐵罐、易拉罐代替錐形瓶;用電子秤代替托盤天平;用有刻度的量杯代替量筒。
從課堂中的實驗我們了解到,花生種子是暴露在空氣中燃燒的,這導致了燃燒過程中熱量散失過多的問題。這個難題應該怎么解決呢?在我苦苦思考之時,化學老師點醒了我:“減少熱量的散失可以從導熱材料入手。導熱性排在前四位的材料分別是銀、銅、金、鋁?!?/p>
經過化學老師的點撥,我產生了用易拉罐制作一個“防止熱量散失裝置”的想法。在易拉罐的靠罐口位置,用鋼針分別在前、后、左、右鉆通氣孔;前、后的通氣孔需加工成方形,其中用于放花生的方形孔較大,另一處的方形孔較?。簧?、下易拉罐接觸的部分需找到合適的位置鉆通氣孔,并用剪刀剪兩個條形孔。上述措施的目的是保證空氣對流,氧氣充足,使花生在罐內充分燃燒。
該實驗裝置材料簡單,由上、下兩個易拉罐構成:上易拉罐導熱性好,可以減少熱量的散失;下易拉罐鉆有不同的通氣孔,能在防散熱的同時保證空氣的對流,使花生充分燃燒。通過重復實驗驗證,“防止熱量散失裝置”防散熱效果較明顯。
在此基礎上,我又進一步改進了“防止熱量散失裝置”。在該裝置上增加一個小易拉罐,采用小罐外套大罐的結構,具有更好的防散熱效果。
四、實驗創新小結與感想
1.不斷努力,攻克難題
只有花生充分燃燒,才能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快速轉化為熱能,保證釋放充足的熱量。保證花生充分燃燒的三個條件包括可燃物、助燃劑和點火源。在這個實驗中,干花生是可燃物,打火機是點火源,重點是作為助燃劑的氧氣。點燃的花生在相對密閉的空間內會由于缺氧而迅速熄滅。
制作“防止熱量散失裝置”的難點是保證良好的空氣對流。通過反復實驗,我得出了滿足條件的實驗裝置制作方案。
2.關注細節,減少誤差
在改進實驗裝置的過程中,存在許多需注意的細節:易拉罐的底部是向上“凸”的,若不壓平則很容易碰到溫度計,進而影響水溫的測量,導致實驗數據出錯;用硬紙板固定溫度計時,硬紙板要有一定的厚度,這樣才能通過摩擦力固定溫度計;引燃花生時要盡量將打火機靠近裝置入口,這樣便于引燃后快速將花生放入,以減少熱量的散失。
3.積極創新,教學相長
創新的靈感源自長期的積累與全身心的投入,沒有積累就不會有創新。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相輔相成,共同成長。教師在給學生提供機會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提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