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宋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描寫了春節熱鬧、歡樂的景象。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每逢此時,遠在他鄉的游子趁著假期紛紛往家里趕,只為和家人吃一頓團圓飯,和親朋好友們聚聚,感受親情、友情的美好。發展至今,春節已成為每個中國人一年到頭內心最熱切的期盼,也是每個在外漂泊的游子心靈的港灣。
2023農歷癸卯年馬上就要到了,大家想好怎么度過這個美好的節日了嗎?如果你們還沒想好,那就跟隨小編,一起過一個不一樣的春節吧!
溯其源,過個知識年
傳統的農歷新年歷史悠久,它興起于虞舜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或臘祭。
最初,新年開始的具體日期并不統一,比如夏朝的夏歷把一月作為歲首,商朝的殷歷以夏歷的十二月為歲首,周朝的周歷以夏歷的十一月為歲首。把正月初一作為新一年的開始,正式形成于漢代。
在中國古代,春節的稱謂有很多,如元旦、元日、歲旦、新正等。有人可能會好奇,“元旦”不是另一個節日的專屬名字嗎,怎么跟春節聯系在一起的?
其實,將“春節”和“元旦”分開為兩個節日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的事。當時的南京臨時政府采取中國歷法(陰歷)和西洋歷法(公歷)并用的方式,孫中山為了“順農時”“便統計”,將陰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將公歷1月1日稱為新年。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采用公元紀年。隨后確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歷1月1日為元旦。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春節的涵義也變得廣泛。如今的春節泛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到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再到除夕的守歲,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的這段時間,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節慶活動最熱鬧。
知習俗,過個熱鬧年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為了慶祝這個節日,人們想到了很多方式:貼對聯、放鞭炮、拜年、給壓歲錢……這些方式既表達了人們對過去一年圓滿結束的慶祝,也包含著人們對新一年的希望和憧憬。
貼對聯、放鞭炮
關于春節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流傳著一個故事。
相傳在古時候,海底生活著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每到除夕這一天,“年”就會爬上岸,殘害生靈。村民害怕“年”,紛紛逃往深山躲避。
一次,村子里來了一位老人,說自己有辦法幫助村民把年獸趕走。他讓大家在除夕這一天準備好紅紙、鞭炮等物品,等“年”一來,就貼上紅紙、點燃鞭炮。
到了除夕的夜晚,年獸又一次闖進村莊。不過這次有點不同,它發現村民的家中燈火通明,門口貼著大紅紙。他們還將竹節扔進火堆,發出“噼里啪啦”的爆炸聲。年獸嚇得渾身戰栗,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從此,人們都知道年獸害怕火光、炸響和紅色了。過年貼紅紙對聯、燃放鞭炮等習俗就這樣一代代流傳了下來。
貼倒“福”字
民間貼“福”字的風俗由來已久。唐宋時期就已流行在門上貼桃符、春牌等,其中春牌上的文字內容就包括“福祿壽”“一財二喜”等。當然,這些桃符、春牌都是正著貼的。而“倒貼‘福字諧音‘福到”的說法,是近些年才流行起來的新年俗。
在部分地區的民俗中,水缸、垃圾桶上的“福”字必須要倒貼。因為使用這些物品時,有個“倒”的動作,為了避免把福氣倒掉,所以用倒貼“福”字來諧音“福到”。
給壓歲錢
給壓歲錢是漢族的傳統年俗,一般由長輩將錢裝在紅包內給晚輩。這一習俗的來源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古時候有一種名叫“祟”的小妖,專挑除夕晚上出來禍害小孩。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一下,孩子就會啼哭、發燒。
一次,一對夫婦將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面,“祟”看見后就被嚇跑了。后來,人們就在除夕這一天給錢給孩子“壓祟”,流傳至今就變成了“壓歲錢”。
拜年
正月初一這一天,我國民間有拜年的習俗。傳統的拜年禮儀大多分為三種。
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要行叩首大禮。
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拜年時所用,俗稱“吉拜”。行禮時,雙手抱拳前舉,左手握右手,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后鞠躬。
三是抱拳拱手,多用于平輩間的拜年。標準的姿勢是男子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
懂農諺,過個特別年
2023年是農歷癸卯年,提到這一年,有人用農諺“雙春閏二月,春寒逢秋旱”來形容。這是為什么?
查看日歷可知,2023年農歷正月十四是立春節氣,而2023年農歷臘月二十五也是立春節氣,只不過它是2024年的立春。按照陰歷的歷法來算,也就是說一年之中有兩個立春節氣,所以2023年被稱為“雙春年”。
與之相反的則是“無春年”,也就是沒有立春的年份。
知道了“雙春”的意義,“閏月”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國近現代采用的農歷是一種以陰歷為基礎,同時融合陽歷而形成的歷法,即“陰陽合歷”。一個陰歷朔望月平均為29.530 6天,12個朔望月為354天或355天,與陽歷回歸年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計的時間差距超過一個月。為了協調陰歷年與陽歷年之間的天數,古人通過“置閏法”進行調整,使兩者總天數相適應。這就是“閏月”的由來。
按照置閏法,2023年是閏二月。上一次出現閏二月的年份是2004年,而下一次出現閏二月的年份則是2042年,再下一次出現閏二月的年份就要等到2099年了。
按照古人總結的經驗,“雙春閏二月”的年份,春季氣候可能偏冷,出現“倒春寒”的現象,秋天較為干旱,不利于播種和作物生長,所以被人們認為是不太好的年份。不過,古人的智慧畢竟受限于當時的認識,加上現代的氣候條件也與古代不一樣了,所以這種說法僅作為參考即可。要真正了解氣候和天氣的變化,還是要隨時留意天氣預報。
慎飲食,過個健康年
春節期間合家團聚,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一起吃吃喝喝。不過在大快朵頤的同時,我們也要注重飲食健康。
一是要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過春節時,飯桌上少不了大魚大肉。但過多攝入葷菜會使人體內的油脂堆積,蛋白質過剩,從而引起肥胖,還可能導致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因此應注意葷素搭配,多吃蔬菜和水果。
二是定時定量進餐。春節期間飲食豐盛,大家會隨著自己的喜好多吃,易引起胃腸道不適。應根據自身的身體條件和活動量飲食,每餐有定量,保證吃飽即可。
三是少吃零食,減少高能量食物攝入。要學會看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盡量選擇一些低脂肪、低糖的食物。
改觀念,過個科技年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用天天盼著過年,過年的習俗也在不斷改變。特別是科技的發展,讓傳統節日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以前過年我們要寫春聯,現在有了會寫春聯的機器人為我們代勞;以前我們要去集市或商場采購年貨,現在便捷的網絡購物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買到想買的商品;以前孩子們拜年得走街串巷,現在只要打個電話、發條短信就能傳遞祝福;以前大年三十一家人圍著電視看春節聯歡晚會,現在人們可以在全國各地搶紅包、集福卡,生活多姿多彩;……
當然,科技的加入也對傳統的春節習俗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如何在接受新方式的同時更多地保留傳統文化,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小編說: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節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蘊,也體現著中國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不僅如此,受中國文化影響,美國、越南、朝鮮、毛里求斯等近20個國家已將春節列入該國或其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各個國家通過特有的方式慶祝春節,為中國本土的春節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在此,小編也衷心祝愿讀者朋友們春節快樂,兔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