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珣
建筑施工類業務是原建造合同準則(以下簡稱舊準則)中典型核算的業務類型。新收入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實施后,建筑施工類業務也納入了新準則統一的五步法模型核算。由于新準則完全不同的理念,建筑施工類業務從合同簽訂至報表列示,核算流程均發生了較大變化。特別是報表列示,由原來的雙科目凈額列示轉換為兩科目分別列示,不少企業認為這種列示方式將會提高報表的資產負債率和存貨。學術界也對此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葉豐瀅、郭緒琴等(2021)對14個行業58個企業執行新準則進行調研,發現有建筑施工企業提出由于報表列示的變化(由凈額變為資產和負債分別列示),在無任何貸款且剔除使用權資產的影響下,資產負債率增加了近20%,且不同時點資產負債率起伏較大,對體現企業實際償債能力造成影響;新準則變化的報表列示還影響了報表中“存貨”金額,有施工企業反映2021年一季度由于“合同履約成本”列示為“存貨”,使該項目較年初增加近40%,給企業存貨指標管控帶來困難。王成方、陳柯達(2021)研究了新準則下碧桂園(有部分建筑服務)財報的變化,發現新收入準則增加了“合同資產”和“合同負債”等相關概念,有助于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曲聰聰、王曙光(2020)研究了境內外同時上市的5家建筑企業,發現實施新準則后調整的期初數較原收入準則存貨大幅下降。孟亞茹(2021)研究了中國鐵建新收入準則下的報表變化,發現新增“合同資產”后報表中存貨48.86%重分類為“合同資產”,存貨列示金額下降。從現有研究情況看,對由新準則報表列示引起的資產負債率變化、存貨變化似乎存在一些分歧。而資產負債率作為財務報表重要指標,存貨也是國企“兩金壓降”重要指標之一,其在新準則下的變化受到各方關注。本文試圖通過建立模型對新準則下建筑施工類業務資產負債率的變化,存貨的變化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通過上市公司報表數據對模型進一步驗證,以期為企業財務指標分析和預測提供幫助。
1.核算差異。舊準則建筑施工類業務通常按照建造合同準則進行核算,核算流程如圖1。舊準則的優點在于強調權責發生制原則,當期確認的收入、成本與實際發生的結算、成本兩條線核算,尚未完工的工程實際成本、結算額、毛利均累計顯示在“工程施工”、“工程結算”、“工程施工—合同毛利”中,“工程施工” 一般只有借方、“工程結算”一般只有貸方單邊發生額和余額。此種核算方式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實際結算收入、發生成本與當期最終確認的收入、成本完全在核算時沒有聯系,導致難以直觀的觀察到每個建筑施工項目累計已確認收入、成本,已結算尚未確認的收入,已發生尚未確認的成本等。而且兩條線的核算方式與一般收入、成本結轉方式不一致,使得財務人員實操時易出錯,理解也較困難。另外,舊準則在日常、資產負債表日、工程完工時核算均有不同要求,核算步驟較一般業務更為復雜,對財務人員要求也更高。

圖1 舊準則核算流程
新準則中建筑施工類業務一般符合所有商品組合在一起構成單項履約義務,也為了增強可比性,因此在本文以下的模型分析中不考慮需拆分履約義務的情況。建筑施工類業務由于一般在客戶提供的場地施工,客戶能夠控制履約過程中在建的商品,因此在本文以下模型分析中均將其視為在時間段內履約的義務。新準則核算流程如圖2,在體現權責發生制的同時不再通過兩條線核算,“合同結算”、“合同履約成本”科目不再只有單邊發生額,跟一般收入、成本核算方式一致,下設“合同結算-收入結轉”、“合同履約成本-轉出”明細,核算流程更簡潔、易懂。

圖2 新準則核算流程
2.報表列示差異。舊準則中“工程結算”、“工程施工”是專用于建造合同的科目,均屬于成本類,且其記錄的是工程累計實際發生的結算、成本和累計確認的毛利,因此在資產負債表中二者按凈額列示,當“工程結算”余額大于“工程施工”余額時凈額列示于“預收賬款”,當“工程結算”余額小于“工程施工”余額時凈額列示于“存貨”,即“工程結算”、“工程施工”兩個科目在報表中只列示于一個項目,僅對資產負債表的單邊造成影響,便于報表使用者觀察由此引起的資產負債率變化。
新準則中“合同結算”、“合同履約成本”并非是專用科目,其中“合同履約成本”屬于資產類科目,因此余額根據流動性列示于報表中的“存貨”或“其他非流動資產”。準則中規定“合同結算”的設置是為了便于核算時間段履約的同一合同的“合同資產”和“合同負債”,最終以凈額列示,其貸方發生額相當于核算“合同負債”,其借方發生額相當于核算“合同資產”,因此其余額在貸方根據流動性列示于報表中的“合同負債”或“其他非流動負債”,余額在借方根據流動性列示于報表中的“合同資產”或“其他非流動資產”。即“合同結算”、“合同履約成本”分別列示于報表中的兩個項目,可能對資產負債表多邊造成影響,因此難以直接觀察到由此引起的資產負債率變化。
假設某企業有建筑施工類業務,在舊準則中“工程結算”科目余額為a,“工程施工”科目余額為b,該企業除建筑施工業務外總資產為x,總負債為y,因此x>y。為了進一步增強可比性,假設這些建筑施工類業務除核算科目變化外,原有核算方式與現有核算方式一致,沒有其他實質性變化。為了便于計算,且與實務中常用的履約進度確認方法一致,以下按成本法(新舊準則中均有此方法)確定履約進度,并假設新準則和舊準則履約進度相同。
1.假設在當前期間未發生任何建筑施工類業務的結轉。
情況1:a>b。由于當前期間未發生任何建筑施工類業務的結轉,因此在新準則下“合同結算”科目余額為a(貸方),“合同履約成本”科目余額為b(借方)。舊準則下資產負債率=,新準則下資產負債率,將二者相減,又由于y+a-b 情況2:a0和y+a-b 40家上市公司均對建筑施工業務采用按時間段履約的方式進行核算,與模型的假設一致,計算履約進度采用投入法中成本法的有28家,占70%;采用投入法中工作量法的有7家,占17.5%;采用投入法但未披露具體屬于哪種方式的1家,占2.5%,采用產出法的有2家,占5%,未披露履約進度計算方法的2家,占5%,我們的模型假設中計算履約進度采用的成本法,從以上數據可看出該方法在行業中屬于主流使用的一種方法。 結論1:在未發生任何建筑施工類業務結轉的期間,無論“合同結算”、“合同履約成本”余額呈現何種大小關系,新準則較舊準則報表列示資產負債率將會上升。 結論2:在未發生任何建筑施工類業務結轉的期間,原資產負債率較低的企業實施新準則后資產負債率將上升較多。建筑施工類業務毛利較低的企業實施新準則后資產負債率將上升較多。 結論3:在未發生任何建筑施工類業務結轉的期間,若“合同履約成本”根據流動性應列示于存貨,則新準則較舊準則存貨金額將增加。 2.假設在當前期間全部建筑施工類業務按照成本法均發生了結轉,收入共結轉了m,成本共結轉了b。 情況1:a>m。在舊準則下,當前期間結算毛利為m-b,則舊準則下報表列示預收賬款=a-(m-b)-b=a-m,資產負債率為。在新準則下,“合同結算”期末余額=a-m,為貸方余額,報表列示為“合同負債”或“其他非流動負債”a-m,“合同履約成本”結轉b,因此期末余額為0,資產負債率為。此時,新準則與舊準則資產負債率完全一致,只是報表列示項目可能存在不同。 情況2:a 另外,新準則中規定企業通常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按履約進度確認當期收入,因此,在年度資產負債表日企業必定會對全部建筑施工類業務按照履約進度進行結轉,即此時符合“在當前期間全部建筑施工類業務按照成本法均發生了結轉”的假設。故得出如下結論: 結論4:在資產負債表日,若“合同履約成本”為0,無論“合同結算”余額為借方還是貸方,新準則與舊準則下報表資產負債率一致,但報表列示項目可能存在不同。 結論5:新準則由于在未發生結算的會計期間資產負債率較高,故從未發生結轉至發生結轉的期間,資產負債率波動新準則大于舊準則。 在資產負債表日,若按成本法全部結轉“合同履約成本”,新準則下由“合同履約成本”重分類為存貨的金額為0,即此時不會增加存貨列示金額。另,當“合同結算”存在借方余額時,重分類至“合同資產”或“其他非流動資產”,此時較舊準則存貨列示金額會下降。故得出如下結論: 結論6:在資產負債表日,若“合同履約成本”為0,新準則下存貨列示金額小于或等于舊準則列示金額。 為了進一步驗證以上推導出的結論,我們在巨潮咨詢網中篩選出74家建筑行業上市企業,剔除st、2020年以后上市、建筑施工占收入比例不足70%(為了減少其他類型業務對報表指標影響)的上市公司,樣本共計40家。對這40家上市公司第一次實施新準則的年報數據(36家為2020年實施新準則,2家為2018年實施,2家為2019年實施)及相關報表附注進行收集和分析。40家上市公司均對建筑施工業務采用按時間段履約的方式進行核算,與模型的假設一致,計算履約進度采用投入法中成本法的有28家,占70%;采用投入法中工作量法的有7家,占17.5%;采用投入法但未披露具體屬于哪種方式的1家,占2.5%,采用產出法的有2家,占5%,未披露履約進度計算方法的2家,占5%,我們的模型假設中計算履約進度采用的成本法,從以上數據可看出該方法在行業中屬于主流使用的一種方法。 由于上市公司第一次采用新準則核算需在年報中對期初數據的新舊會計政策影響進行詳細報表對比及披露,因此對此表中新舊準則下資產負債率、存貨數據進行對比,能比較客觀的反應出新準則對這些指標的影響。我們對舊準則下資產負債率與新準則下資產負債率相減的差異進行觀察,發現新舊準則下完全不存在差異的有8家,占20%;另外32家雖然存在差異,但差異均非常小,其中差異的絕對值在1%以下的有26家,占65%;差異絕對值最大的為空港股份,實施新準則后資產負債率下降了4%,即差異在1%-4%的有6家,占15%。由于實施新準則的上市公司在新舊準則期初數據對比表中通常還考慮了新租賃準則等影響的變化,因此資產負債率差異可能存在由其他因素引起。由此可以看出實施新準則后對建筑業上市公司年報中資產負債率影響非常小,與模型推導出的結論基本相符。 40家上市公司因實施新準則存貨期初金額下降的38家,占95%;金額相等的2家,占5%,與模型推導出的結論一致。下降了100%的有1家,90%的有15家,下降了80%-90%有7家,下降了70%-80%有3家,下降了60%-70%有1家,下降了50%-60%有5家,下降了50%以下的有6家,由此可以看出實施新準則后企業存貨金額下降明顯。 1.新準則報表列示規則變化,對建筑施工類業務報表資產負債率、存貨的影響是暫時的。這種影響會隨著建筑施工類業務結轉而逐漸降低,企業在預測年終目標時不用完全由于報表列示的變化而直接改變目標。 2.新準則下報表資產負債率、存貨分析時,首先考慮建筑施工類業務所處的期間。處在這類業務非結轉期間,新準則的報表列示變化可能會使資產負債率、存貨增加,企業需要在報表分析時考慮這些影響。而在結轉期間,企業應著重考慮新準則報表列示變化以外的因素對資產負債率、存貨指標的影響。 3.新準則下若資產負債率不同期間波動較大,企業在分析時可考慮是否是由于報表列示變化造成,若由此造成,可向報表使用者進行分析解釋,以免影響報表使用者的判斷。 4.新準則下存貨分析時,著重關注“合同履約成本”是否存在余額。“合同履約成本”是直接影響存貨列示金額的關鍵因素。 本文主要從新準則報表列示角度分析資產負債率、存貨指標變化的情況,為了增加可比性,未考慮報表列示以外新準則對建筑施工類業務核算變化的影響,例如:新準則下某些建筑施工類業務符合拆分多個履約義務的規定,導致新舊準則履約進度不一致;又如由于新準則下合同履約成本計入內容與舊準則有差異或者企業在新準則下采用了不同的履約進度確認方式,因此可能存在合同履約成本在資產負債表日不為0的情況等等。在實務中,新準則對建筑施工類業務的影響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的疊加,因此放寬假設深入分析多種情況下引起報表指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三、新準則對建筑業上市企業指標影響
四、建議及進一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