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直

無論是Faker 率領的T1,還是Deft 所在的DRX,任何一支隊伍奪冠都將創造數不清的話題。這是英雄聯盟電競耕耘了十二年后收獲的最好的禮物。
當這一切和加冕與贊美一起降臨到其他賽區身上時,心里確實不是滋味。
所以,社區里的情緒需要一個出口,有點類似于2017 年。所有人都在幫著LPL 賽區的隊伍出主意。看看能強化什么,又能補全什么。
在直播里,有觀眾提到重走引援的老路,Doinb 斬釘截鐵地回復不可能。理由是LCK 頂級選手的年薪已經接近部分LPL 隊伍全隊一整年的預算。于是,韓國賽區有錢了成了一個出口。
雖然一位曾經持有過LCK 隊伍的投資人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LCK 基本和過去一樣窮”,但并不妨礙資本論、老將復出論和未保論一同成為情緒的出口。
現在我們接著聊“未保論”。
未保論的論點其實很簡單,無論是選手18 歲才能登場還是潛在的新人18 歲才能肆無忌憚地練習,都將影響職業賽場的更新換代。尤其是S12 總決賽里,一群“年輕人”接連打出名場面之后。
但未保政策對電競能產生多大的波及可不是一個18歲和一句“反應快”就能解釋的。
我們從lol.fandom.com 統計了LPL 和LCK 兩個賽區,2021 年春季賽和2022 年春季賽所有大名單選手的年齡。其數據來源于所有公開渠道,只要其本身沒有問題,數據就不會撒謊。
先看2021 年春季賽。因為未保政策是2021 年8 月30 日發布的,所以這個春季賽并未受到影響。
2021 年春季賽,除了幾個無數據的選手外,l ol.fandom.com 共錄入了LPL 賽區17 支隊伍共103 名選手的基本信息。
選手年齡的整體分布在19 至28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2.4歲。其中年齡低于20歲的選手共有3人,占比2.91%;20 至22 歲的選手共有57 人,占比55.34%;23 至24歲的選手共有31 人,占比30.1%;高于24 歲的選手共有12 人,占比為11.65%。88 名選手的年齡都在慣常認可的20 至24 歲這個黃金年齡之間。
再看LCK 賽區,lol.fandom.com 共錄入了LCK 賽區10 支隊伍共69 名選手的基本信息。
其整體年齡分布在18 至27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2.3歲。其中年齡低于20歲的選手共有5人,占比7.25%;20 至22 歲的選手共有35 人,占比50.72%;23 至24歲的選手共有21 人,占比30.43%;高于24 歲的的選手共有8 人,占比為11.59%。56 名選手的年齡都在慣常認可的20 至24 歲這個黃金年齡之間。提醒一點,因為涉及到四舍五入,所以占比相加可能不會等于100%。

在極其考驗選手反應能力的CS:GO 項目里,1988 年出生的f0rest 如今已經36 歲,是如常青樹一般的頂級選手
可以看出,兩個賽區僅有的差別在于20 至22 歲的選手占比和低年齡選手的占比兩個數據上。前者LPL 占優,后者LCK 賽區占優,但也只比LPL 賽區多了兩人。

盡管EDG 最終不負眾望拿下了S11 的冠軍,但相信LPL 其余隊伍的表現有目共睹。一邊是晉級隊伍紛紛提前離場,眾人期盼獨苗創造奇跡;另一邊則是齊聚四強,幻想著重現賽區巔峰。總說S 賽上的對抗相當于賽區之間的對抗,如果大家都是22 歲,那誰也別羨慕誰。
而且,LPL 官網于2021 年1 月8 日發布的《2021賽季英雄聯盟職業聯賽比賽規則(2021 年3 月版本)》里清楚地寫著,所有參加和LPL 比賽有關的選手必須年滿17 周歲。
但在2021 年春季賽里,LPL 賽區最年輕的選手卻是19 歲。
如果我們相信教練組的選人,就在變相承認,要么年齡沒那么重要,要么他們忽視了低年齡段的選手。
更重要的是,電子競技的對抗真的已經發展到差一歲就有如此巨大差距的階段了么?
再看2022 年春季賽,這同樣是一個未被政策影響的時間段。但我們就不算那么細致了。
除了幾個無數據的選手外,LPL 賽區共統計了17 支隊伍共109 位選手的年齡。年齡分布為18 至26 歲,平均年齡為22 歲。其中20 歲以下的選手共有8 人,20-22歲之間的,共有62 人,23—24 歲的共有26 人,年齡超過24 歲的有13 人。
LCK 賽區共統計了10 支隊伍共85 位選手的數據。年齡分布為17-26 歲,平均年齡為21 歲。其中20 歲以下的選手24 人,包括一名17 歲的選手。20-22 歲的選手42 人,23-24 歲的選手共有13 人,24 歲以上的6 人。
到這里,結論就很清晰了。當未保政策還沒起作用的時候,LPL 賽區的更新換代已經慢于LCK 賽區了。
所以,跑得慢關起跑線什么事?
最后,讓我們看看此次晉級到S12 的兩個賽區各四支隊伍的年齡分布情況。
LPL 賽區四支晉級隊伍的平均年齡是22.14 歲,所有選手的年齡都在20 至24 歲之間。LCK 賽區的平均年齡是22 歲,兩名選手的年齡在20 歲以下,三名選手的年齡在24 歲以上。
讓我們說得再直白一點:“老將”Canyon 今年21 歲,ShowMaker22 歲,Peanut 和Ruler 都是24 歲;“新人”Chovy21 歲,Kingen22 歲,Zeka20 歲。
還是那句話,電子競技的對抗真的已經發展到差一歲就有如此巨大差距的階段了么?
再看參加總決賽的兩支隊伍,T1 上路18 歲,中路26 歲,打野、下路和輔助都是20 歲。DRX 上路22歲,打野22 歲,中路20 歲,下路26 歲,隊伍大腦輔助Beryl 是25 歲。
實際上,那些有亮眼表現的“小將”們并不年輕。

作為隊伍的大腦,Beryl 已經25 歲了,但依然在整個BO5的高強度對抗里保持著思維的活躍性。

2019 年拿下馬來西亞羽毛球公開賽男單冠軍時,1983 年出生的林丹已經37 歲了。羽毛球愛好者驚訝于他身體條件天賦異稟,也了解他借助科學訓練延長職業生涯的努力。
說到這里,我們甚至可以看一看LPL 的解說席,再看一看25 歲的Beryl 如何冒著掉光頭發的風險指揮了一整個BO5。
答案不是顯而易見嗎?
我們不否認未保政策可能帶來的影響,但不能一概 而論。
當大部分人依舊停留在“體育”需要從小練起時,北美四大體育聯盟早已用實際行動證明科學化的訓練比無用的重復訓練更有效率,以至于代表著世界上籃球運動最高水平的NBA,其大部分球員直到大學才開始接受相關的 訓練。
當大部分人感覺棒球的擊球手依賴反應能力時,科學家告訴我們,他們依賴的是扎實的棒球知識——棒球表面的織線在不同的旋轉形勢下會交織出不一樣的圖案,和萬中無一的動態視力——一名擊球手要能夠第一時間清楚地觀察到這個圖案。
在電競的訓練上也同樣。18 歲和24 歲的選手到底誰更有優勢,如果不像體育一樣引入科學化的測量,爭論永遠沒有盡頭。
你可以說18 歲的選手反應更快,但24 歲的選手經驗更多,面對包夾時,依靠反應躲開技能和依靠經驗反殺,理論上成立,現實里也不停發生。更何況,18 歲的選手真不一定比24 歲的選手反應快,哪怕在生理條件上,兩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我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LPL 賽區的俱樂部癡迷于一些老選手的原因。那么,在解決一名選手因練習新英雄、新戰術而成績不佳就要遭到網絡暴力的問題之前,在解決選手遭遇網絡暴力,俱樂部不僅無能為力甚至“助紂為虐”的問題之前,在解決連續放走了Zeka 和Kingen 而不是以二者為核心組建隊伍等等問題之前,談論未保對電競的影響,會不會有點本末倒置?
我們為Deft 堅持10 年終于圓夢而感動,但有沒有想過他這十年里的經歷,有沒有想過面對LCK 賽區的劇變,他是如何堅持下去的?更遑論Deft 不是Faker,在此前的職業道路上,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綠燈。
其實,當Deft 曾經的老隊友在解說席上祝福他時,我們應該意識到,所有對“未保”政策的埋怨如果不是為了喚起情緒,挑逗流量,就是對其揭開電競訓練遮羞布的 恐懼。
如果一名選手進入俱樂部前,每天在網吧訓練16 個小時;進入俱樂部后,每天在訓練室里依然訓練16 個小時,除了“土法煉鋼”,沒別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