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正社雅集走進太倉美術館”活動,順道去了一趟弇山園。
弇山園位于太倉市中心南宋海寧寺遺址,原名太倉公園,是集園林、歷史、文化之美的綜合性城市公園,是展示太倉人文景觀的重要窗口,也是大家探尋太倉古韻的3A旅游景點。園內有墨妙亭、通海泉、大鐵釜、弇山堂、望海峰和郟亶墓六寶,其中弇山堂是該園的主建筑,由康熙年間大學士王掞家之保素堂移建而來,弇山堂門前石礎為明王世貞弇山堂舊物,望海峰為王世貞弟弟王世懋澹圃遺物。這個弇山園非王世貞的弇山園,只是借其名而已。
王世貞,字元美,號鳳洲,太倉人,明代官員、文學家、史學家。他十七歲考中秀才,十八歲考中舉人,二十二歲考中進士,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王世貞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倡導復古摹擬,與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和吳國倫合稱“后七子”。李攀龍死后,王世貞獨領文壇二十余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藝苑卮言》等。
弇山園是王世貞繼離薋園后,耗時近二十載,幾乎蕩盡家財的一座絕世名園。該園初名小祇園,后取《南華》《山海西經》“弇州之山”意,改名弇山園,又名弇州園,他亦自號弇州山人。
弇山園的景物與布局,在《弇山園記》和《弇山園圖》中明晰可視:“園之中為山者三,為嶺者一,為佛閣者二,為樓者五,為堂者三,為書室者四,為軒者一,為亭者十,為修廊者一,為橋之石者二、木者六,為石梁者五,為洞者、為灘若瀨者各四,為流杯者二,諸巖磴澗壑不可以指計,竹木卉草香藥之類不可以勾股計,此吾園之有也。園畝七十而贏,土石得十之四,水三之,室廬二之,竹樹一之,此吾園之概也?!笨梢娖浼{物之博、規模之大,時稱“婁水之王”“東南第一名園”。園中“為山者三”指東弇、中弇和西弇三座疊石假山,其中中弇和西弇是造園名匠張南陽的杰作,代表了晚明造園疊山藝術的最高水平,規格之高與聲名之盛可見一斑。
園林是風景的、文化的、精神的,王世貞以為“第居足以適吾體,而不能適吾耳目,計必先園。”弇山園宜花宜月宜雪宜雨宜風宜暑,可居可藏可觀可賞可游,是他與士大夫們交游的社會和政治活動場所,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最自豪的審美場所。園林也是社會的、公眾的、短命的,作為朝廷官員和文壇領袖,王世貞還時不時地將弇山園向公眾開放,慕名而來的游客熙熙攘攘,長年不絕,弇山園成為了當時少有的名副其實的公園。王世貞在自家的園子里還得不停地避讓游客,最后只好自己撤離。王世貞死后,其子王士騏將弇山園的一部分易名為賁園,至其孫王瑞庭時,弇山園被揮霍變賣,家道便迅速敗落。崇禎《婁東園林志》記載弇山園時說,此園已散為民居,不復可游。
弇山園可以說是王世貞的浩瀚一夢,對于弇山園的命運,他早已心知肚明,只有以文存園,文在園才在。他撰寫了長達八節洋洋灑灑七千多字的《弇山園記》,將園林的地理方位、園名由來及園之有、園之概、園之勝、園之藏說得清清楚楚,將游園之徑、居園之樂、居園之苦也說得明明白白。如此這般,他還是“意猶有未盡”,又補上一篇《題弇園八記后》,還將弇山唱和編成《山園雜著》,并附上了園景的木刻畫。他要求子孫,能守則守,守不了就算,他覺得“時時展此記足矣,又何必長有茲園也。”他還感嘆曰:“夫山河大地,皆幻也。吾姑以幻語,志吾幻而已。”人生坦然如此,王世貞算是明智的。
王世貞的弇山園位于太倉城隆福寺右側,據考證為今太倉市上海西路至隆福寺弄一帶,現已無跡可尋。明錢榖《弇山園圖》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