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令
【導讀】在網絡平臺上,這位苗家女兒講述銀匠的故事、創新打制新潮的銀飾產品,讓“深閨”里的老手藝走出大山,找到了一種“新活法”。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因其獨具特色的民族手藝與文化,素有“非遺之冠、銀飾之都”的美譽。
曾經,很多苗族銀匠以手藝為生、世代相傳。但面對洶涌而至的“機器制造”浪潮,有些人經歷過困頓、迷茫與掙扎,迫于生計丟掉老本行。
后來,伴隨苗鄉旅游日漸火熱,出走外地的銀匠陸續回流,更多年的輕人開始入行。這門“遇冷”的非遺手藝,終于迎來新的“春天”。
“95后”短視頻創作者“銀匠雪兒”,懷著傳承苗族銀飾鍛造手藝的夢想,大學畢業后回到黔東南州州府凱里市,拜師學藝做了一名銀匠。
在網絡平臺上,這位苗家女兒講述銀匠的故事、創新打制新潮的銀飾產品,讓“深閨”里的老手藝走出大山,找到了一種“新活法”。
每個苗家女兒都有一套銀飾盛裝
簡陋的操作臺前,潘雪扎著馬尾辮,身穿藍色印花麻衣,左手握著焊槍,右手拿鑷子夾著細小的銀條,小心翼翼地焊接框架、填充銀絲、掛上配件,一件小巧精美的閣樓耳墜就成形了。
在視頻號里,她是小有名氣的“銀匠雪兒”;鏡頭外,她是一名苗族銀飾鍛造非遺傳承人,自幼便與銀飾結下了不解之緣。
“每個苗家女兒從小就有一套銀飾盛裝。”潘雪介紹,苗家父母在女兒年幼時,就開始為她逐年打制銀飾,慢慢籌備一套銀飾盛裝,待到盛大節日和出嫁喜日,用銀飾把女兒裝扮起來。
時至今日,黔東南的苗鄉仍流傳著這樣的俗語:“錦雞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銀飾,無銀無花不成姑娘,有衣無銀不盛裝。”
潘雪還記得小時候被奶奶帶去做盛裝的場景。那天,她盯著銀匠一錘一鏨地打銀,像變魔術般做出一件漂亮的銀飾, 開始被這門神奇的手藝迷住。
從那以后,她隔三岔五跑到這家銀匠鋪,纏著師傅張永富學手藝。時間長了,思想開明的張永富看出這個小學徒的熱情,就打破行內“傳男不傳女”的老規矩,把家傳四代的技藝教給她。
歷史上,苗族多次遷徙、漂泊不定,習慣以錢為飾,把財富隨身戴在身上。苗鄉銀匠農忙時耕種,農閑時走村串寨打銀飾,手藝世代相傳。鼎盛時期,一些銀匠村家家戶戶丁當作響,清脆的打銀聲此起彼伏。
20世紀90年代,隨著福建模具商進入銀飾行業,市場上的機制銀飾無論樣式還是工藝,都和手工銀飾相差無幾,但其低成本低售價的優勢,卻給后者致命一擊,大批銀匠丟掉老本行外出打工。
2016年,潘雪考上貴州財經大學音樂學專業。倘若沿著預想的人生軌跡,她畢業后會當一名音樂老師,同時還盤算著回老家當導游。
那幾年,黔東南州西江千戶苗寨的名氣逐漸打響,秀美的景色與獨特的風俗,帶動苗鄉旅游日益火熱。“趕上旅游旺季,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滿載游客的大巴車。”潘雪說,自己想當雙語導游,把老家凱里市下司古鎮打出名氣。
旅游熱還復活了銀匠的老手藝,很多出走外地的銀匠回到黔東南,開起了銀飾店,獲得穩定的客流。一度成為“空心村”的銀匠村,也因年輕人的回流重新捧起了“銀飯碗”。
大學時期,喜歡記錄苗家生活的潘雪,嘗試拍攝一些打制銀飾的短視頻,收獲了不少網友的鼓勵,她開始對傳承民族手藝動了心。
2020年初,潘雪臨近畢業,工作還沒有著落,又趕上疫情暴發,便回到凱里,繼續跟著師傅學手藝,但還沒下定決心做銀匠。當時,疫情沖擊了旅游業,銀飾城生意蕭條,有的銀匠干脆關店歇業。
“門店沒有客戶,快遞發不出去,剛入行就遇到行業危機,那段日子很難熬。”潘雪打算試水直播帶貨,但堅持了幾個月,觀眾三三兩兩,始終不見起色。
直到當年5 月,她制作的一條短視頻突然火了。畫面里,一位苗家媽媽請人為女兒打制耳墜準備盛裝,一只龍王手、一只鳳回頭,四目相對,情意綿綿,寓意美好愛情和美滿家庭。
那天,5000 多名觀眾看了這條短視頻,涌入潘雪的直播間,買下共5 萬多元的銀飾。她開始意識到,相比單純地展示精巧的手工藝,講述銀飾背后的人間故事,似乎更能打動人。
無意間,這個苗家姑娘找到了銀匠的另一條出路。彼時,視頻號在加大扶持非遺匠人,給了她更強的創作動力,她把鏡頭對準原生態的村寨,模仿一片落葉或水波紋打制銀飾,還把閨蜜的愛情故事、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編成短劇,讓每一件銀飾都充滿溫情。
手工打制“非遺版星空”,幫王亞平女兒“摘星”
傳統苗飾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當它從大山深處走向外部市場,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無法迎合年輕人對輕便飾品的審美需求。
一些主打外地市場的苗族銀匠早已意識到,一廂情愿的固守并不能讓手藝傳承下去,只有帶著市場化的思維,利用老手藝做出新產品,才能讓非遺手藝更有生命力。
潘雪也終于邁出了這一步,她嘗試創新打制一些新潮的銀飾,既有苗族風的蝴蝶媽媽吊墜、拉絲牛頭吊墜,也有頗具創意的中國結耳環、貓爪手鐲和一套銷量可觀的小廚具吊墜。
2022年虎年春晚上,少兒舞蹈《星星夢》結尾,航天員王亞平的女兒喊著:“媽媽,給我摘一顆星星回來。”潘雪看到這溫馨的一幕后,就嘗試用苗族技藝制作“非遺版星空”,把一顆顆“銀星星”掛滿銀樹,幫王亞平女兒“摘星”。
“銀匠雪兒”的名氣帶來了人氣,潘雪除了在直播間和網店銷售標準化銀飾,也接到越來越多的個性化訂單,微信里積累了5 萬多個顧客,很多人想在女兒高考前或結婚紀念日,定制一款帶有象征意義的銀飾。
“我能感受到顧客想表達的情感,會很用心地對待每一個定制需求,希望賦予每件銀飾一個特別的意義。”潘雪說。
2021 年,“銀匠雪兒”在視頻號等平臺的粉絲總量突破了100 萬,全年銷售額達到200 萬元。現在,潘雪有了每場近萬元的直播收益,跟十多位本地銀匠建立訂單合作,還幫助幾位外出打工的銀匠重拾手藝。
不過,一些質疑聲也伴隨人氣而來。“很多人一來直播間就問,你們這是苗銀還是純銀啊?”作為剛入行的銀匠,潘雪對行業積弊有些無奈。
過去,一些貧苦家庭置辦女兒嫁妝時,不得已用白銅代替銀料;行業內也有人拿白銅當純銀充數,久而久之苗銀成了假貨的代名詞。有時為了打消觀眾的顧慮,潘雪會現場用火燒銀飾驗證真品。
這兩年,不少銀匠嘗到直播帶貨的甜頭,紛紛轉型涌入網絡平臺,線下門店的低價競爭也在線上重演。“大家都想著先靠低價,吸一波粉攢點人氣,有的甚至低于成本價賣貨。”潘雪坦言。
剛開始,她也跟著同行打價格戰,很快發現這不是長久之計,不光大家都沒賺到錢,還破壞了全行業口碑。“要想避開價格戰,就要向品牌化轉型,走差異化競爭的路子。”
如今,潘雪在下司古鎮開設了工作室,組建了40 人的直播團隊,計劃打造“山呷呷非遺基地”的品牌。但她逐漸意識到,品牌化遠比想象中難得多。
“以前覺得打品牌,就是起個名字而已,開始做才發現,既要有獨特的品牌化產品,還要有更好的創意、服務、宣傳等團隊。”潘雪坦言,團隊多是半路出家,眼下研發能力和品牌標簽還很薄弱。
這個不服輸的苗家女兒,還在品牌化路上摸索前行,但說到非遺傳承,她已經比剛入行時自信多了。
“以前,總以為多學一門手藝,就是多一個飯碗。現在,很多人喜歡我們打制的銀飾,也越來越關注苗族技藝與文化,讓我覺得非遺傳承值得一直堅持。”潘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