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比年
23.社區民警口訣: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踐行楓橋,擺在首要。黨建引領,警旗飄飄;塑造警魂,喊響口號。矛盾糾紛,分類分級;多元化解,民不轉刑。人防智防,天羅地網;發動群眾,共治共享。服務百姓,距離為零;一點一滴,總是關情。依靠黨政,網格治理;警務融入,我中有你。人地事物,單位組織;胸中有數,守牢陣地。隨時留心,傾聽民意;耳聰目明,捕捉警情。提供線索,服務打擊;由人到案,立足本職。兩隊一室,理順關系;警力下沉,就地處警。一標三實,項項落實;突出重點,摸清軌跡。臺賬簿冊,規范整齊;信息傳送,一鍵搞定。明年今天,十佳評比;持之以恒,肯定有你。說難不難,說易不易;與君共勉,再接再厲。
24.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重在“創”的過程,而非“評”的結果。“創”的重點是打造具有鮮明特征和一定影響力的各類“品牌”。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品牌產品、擴大品牌效應,是創建活動的關鍵所在。“品牌”創建具有三個要素:一是取名好。只有取好名,品牌才能立得起。“老娘舅”調解隊就比“夜貓子”巡邏隊更有品位,更符合審美要求。二是機制好。勤務怎么運行、工作怎么持久、后勤怎么跟上等,都要有一系列制度予以保障。三是效果好。發案是否下降,安全感、滿意度是否提升,是否有可持繼性、可復制性等,是驗檢“品牌”的重要標準。
25.在社區智能安防建設推進過程中,往往遇有群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情況發生。有條件的派出所可以利用學校、活動中心、科技館等社會資源,建立安防體驗中心,通過文字、圖片、影像、實物呈現和現場親身體驗的方式,創新設置防盜搶體驗、防詐騙宣傳、消防常識普及、急救知識普及、智能化防控等功能區,讓群眾親身感受反詐App、智能門鎖、紅外報警、人臉識別、RFlD、無人機、高空拋物監控等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好處,讓群眾不斷增強自防意識、掌握防范技能。總之一句話:把智博會辦到群眾家門口。
26.抓緊開發運行集隊伍管理、基礎工作、指揮調度、執法辦案等于一體的派出所綜合系統,是進一步深化“兩隊一室”改革的前提條件。沒有這套系統作支撐,派出所綜合指揮室的效能很難得到充分發揮,“兩隊”的運行也勢必步履維艱,“一網考”變得遙不可及。因此,加強頂層設計,科學布局謀篇,抓緊試點推廣,是當下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礎上,逐步改革派出所工作的考核機制,變現在的“事事考、層層考”為“派出所每月考工作過程,分縣局每季度考群眾安全感,市局每半年考群眾滿意度”。
27.實行“兩隊一室”警務機制后,在值班安排上,可從綜合指揮室、案件辦理隊和社區警務隊中分別抽調民警組成值班組,實行“四長制”,即指揮長由值班所領導擔任;值班長由綜合指揮室民警擔任;社區警務隊副隊長負責帶領社區民警開展社區工作,就近處警、調解糾紛等;案件辦理隊副隊長負責安排值班當天的治安接待、案件辦理、巡邏防控、機動備勤等。在警情處置上,采取“分級制”。在案事件處理上,打破原有的“首接負責制”,按照案事件類型發揮兩隊優勢進行辦理。“社區警務站”值班民警依托警務站就近出警,除對本轄區開展巡邏外,還負責支援本隊社區民警,同時負責處理糾紛、求助、走失、噪音擾民等一般警情。當社區民警在出警處置過程中遇到事態升級時,案件辦理隊民警立即出警支援,平時狀態下,負責處理治安、刑事案件。在勤務安排上,打破以往的臨時指派制,制定“三級勤務抽調”機制,即常態化勤務,由案件辦理隊機動力量組民警負責;重大、警衛勤務,由案件辦理隊其他警力和綜合指揮室警力梯次補進;轄區內勤務,統籌安排周邊屬地社區民警承擔。
28.派出所可以向轄區居民發出“志愿者招募令”,組建“紅袖標巡邏志愿者”隊伍,并根據志愿者的年齡、職業、身份特征和巡邏時段、巡邏線路和巡邏方式的不同,推出“夫妻巡”“父子巡”“鄰居巡”“同事巡”等系列“巡邏套餐”供志愿者選擇,打破以往單一固定的巡邏模式。志愿者按照“點餐制”自選巡、“套餐制”固定巡、“包餐制”包片巡的方式開展巡邏。對工作認真、長期堅持的居民,授予“好居民”等榮譽證書。如此,轄區各種巡邏力量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29.“十鋪聯防”是指商鋪就近每十戶組成一組,形成聯防,實現“一家吹哨、全員幫助、警力快處”的治安群防模式。派出所秉持“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理念,與臨街商戶逐個簽訂治安聯防責任書,并由每個聯防小組推選一名有影響、有威望、熱心于治安工作的群眾擔任“十戶長”。“十戶長”根據治安需要,負責協助組織開展治安巡邏、隱患排查、安全宣傳等工作。
30.遠親不如近鄰。打造以“鄰里守望、鄰里和睦、鄰里互助”為核心的“鄰舍警務”,是城鄉社區警務的又一新路徑。社區民警通過踐行“千百萬”群眾工作法,即“千戶訪”精準入戶機制、“百事幫”鄰里互助服務隊、“萬家和”糾紛調解平臺,把街坊鄰居、鄉里鄉親們組織起來,彼此以“老鄰居”“老朋友”“好兄弟”“好姐妹”等身份,互幫互助,共同守護好平安家園。
31.持續改進社區治理模式,不斷創新“警格+網格”模式,將社區警務與綜治網格深度融合,深入推進“信息聯采、隱患聯治、重點聯管、矛盾聯處、治安聯動、平安聯創、隊伍聯建”等機制,實現“矛盾在一線聯調、治安在一線聯防、人員在一線聯控、問題在一線聯治”,把“派出所”搬到群眾家門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點對點、實打實、“零距離”服務群眾,有效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真正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32.創新矛盾糾紛三級調解機制,按照“民警主導、公眾參與、司法確認”的原則,對復雜、疑難矛盾糾紛實行“人民陪調”制度。“人民陪調員”從派出所轄區各行各業的干部群眾中推薦、遴選產生,主要履行三級調解職責:一是物業小區(企事業單位)調解。就近就地化解一般類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小區(單位)”。二是社區調解。配合社區民警調解處理關注類矛盾糾紛,實現“大事不出社區”。三是派出所調解。全程參與派出所重大矛盾糾紛的調處化解工作,實現“難事不出轄區”。調解疑難復雜糾紛時,成立由3名“陪調員”、1名專職調解民警、1名社區民警組成的調解組(當事人可以指定“陪調員”),調解結果必須3人以上達成一致意見,以此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33.按照“1234567”的框架,大力開展以“警旗在社區高高飄揚”為主題的派出所創新實踐活動:1個理念,即打造以人為中心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2個目標,即實現警力下沉和共治共享;3道防線,即筑牢小區、院壩防線,社區、鄉村防線和派出所轄區防線;4支隊伍,即以物業保安為主的巡邏隊,以熱心公益群眾為主的勸導隊,以法律義務工作者為主的調解隊,以網格員、物業工作人員為主的社情隊;5個機制,即在黨政層面建立激勵機制,在分縣局層面建立減負機制,在派出所層面建立責權機制,在績效層面建立考核機制,在橫向層面建立協作機制;6大基地,即將一批派出所打造成基層黨建示范基地、群防群治示范基地、智慧安防示范基地、安全小區示范基地、規范化建設示范基地、亂點治理示范基地;7個啟示,即總結完善在黨的領導、群眾路線、部門協同、科技引領、以防為主、因地制宜、敢為人先方面可供復制的寶貴經驗。
34.“3D防控”是立體化治安防控的又一稱謂,即通過無人機巡航或高空鏡頭,實現“全域盯防”;通過智能門禁或智能卡口,實現“重點盯防”;通過組織各種治安力量開展巡邏,實現“動態盯防”。傳統與科技相結合,空地互補,人機互動是“3D防控”的重要特征,不可或缺。
35.原則上,派出所綜合指揮室的警力應占全所警力的20%左右。大致按“四合一”的架構進行組建,即指揮調度組,負責全所警力指揮調度;情報研判組,負責人、地、事、物、組織及案事件信息數據的接收、研判及推送;質效監督組,負責對指令執行情況全程質量把控;勤務保障組,負責隊伍建設和后勤保障工作。在技術層面,應當搭建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實現“閉環式數據鏈”管理,即“人工或數據終端釆集信息-接收海量信息-人工或機器甄別研判信息-推送指令-執行反饋-質量把控”。其目的是將綜合指揮室建成集信息自動匯集、情報高效研判、指令精準下達、執行全面反饋、質量全程把控、運行全面保障于一體的派出所綜合型、智慧型“大腦”。
36.派出所案件辦理隊警力應占派出所警力的30%左右。派出所可以根據治安和警力狀況,設置若干辦案小隊,負責案件辦理、治安整治、應急處突等。同時,在每個辦案小隊下面分別設置2個警組,即偵查辦案警組,主要負責案件偵辦和執法培訓;機動力量警組,主要負責治安整治、治安巡邏、應急處置、協助辦案等。派出所應當為每位民警配備移動警務終端,確保點對點指揮調度,實現精確制導、精準打擊、精細管理的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