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宣辰


“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績麻;三天麻籃滿,四天繃了架;幾天才把麻編好,編好才能把漿刷……”
2023年1月1日,第十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一曲悠揚的夏布“神歌”,將無數參觀者引至榮昌夏布展臺。
展臺前人流不斷,一旁的榮昌夏布織造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顏先英,卻在“神歌”的旋律中不緊不慢地將百余根纖細的苧麻纖維拉直平整,一一牽絲入筘。
唧唧復唧唧,古老的曲調宛如某種原始語言,神秘而久遠,游客們跟隨旋律輕輕哼唱,落入榮昌夏布的漫長時光。
大起大落
顏先英兒時的記憶,就是從“神歌”開始的。
望不到邊際的苧麻地里,比人還高的綠色莖稈在初夏的日光中搖曳,打麻人唱著歌,揮舞著竹竿,拍打麻葉的陣陣聲音響徹天空。
經過打麻、剮麻、漂麻等12道工序,70多個工時的制作,土地孕育的苧麻方能成為手中柔軟的布料。
夏布,是中國最古老的布料之一,其原料苧麻,也因此被稱為“中國草”。
“它曾作為‘貢品,上貢朝廷,即使過去千年,依然能夠在考古現場發現它的痕跡。”聊起夏布,46歲的顏先英如數家珍,顏家的夏布技藝傳至她手中,已是第29代。
唧唧復唧唧的節奏吸引著顏先英,家族的營生也要求她坐上織布機。她雙腳踩著踏板,雙手投擲飛梭,緯線來回穿越,編進起落的經線之間,一寸寸夏布也在時光流轉中“生長”出來。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織布一年,換房一棟并不夸張。”重慶市榮昌區加合夏布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榮昌夏布織造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秀英回憶道。
改革開放初期,黃秀英的父親黃良謂背著夏布獨闖深圳,將夏布坯布銷往海外,成立了榮昌第一家自營進出口企業,讓榮昌夏布成為重慶重要外貿產品,也為不少榮昌人找到了謀生的路子。
“鳴機織苧遍山家”,一時之間,家家唱起“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績麻……”
然而,隨著各種紡織面料興起,加之2000年左右,亞洲、美國金融危機接踵而至,海外市場迅速萎縮,榮昌夏布旋即衰落。
大家終于意識到單靠外貿的“脆弱”,紛紛放下梭子,背上行囊,出走四方,夏布織造技藝也一度瀕臨失傳。堆滿房屋的夏布坯布、空蕩蕩的織布機、荒蕪的苧麻地,無不在叩問人們:“神歌”還能唱幾時?
謀求新生
被叩問的,也包括彼時20多歲的黃秀英。
金融風暴襲來時,黃秀英已大學畢業并在一家國有外貿企業上班,但一夜白頭的父親和日夜以淚洗面的老鄉都在提醒她:回去。
黃秀英毅然辭職,脫下高跟鞋,換上老布衣,開始研究夏布深加工技術,甚至遠赴重洋,往返日韓之間,將外國先進的脫膠、印染技術引進榮昌,實現了榮昌夏布從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躍升。
“但要真正打開國內市場,這還遠遠不夠,需另辟蹊徑。”黃秀英說。
與此同時,榮昌縣委、縣政府(2015年4月28日榮昌撤縣設區)也開始大力發展榮昌夏布。2008年,榮昌夏布織造技藝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榮昌隨之設立夏布產業扶持專項資金,確定了建設夏布技藝傳承場所,支持夏布傳承人培養、技術發展等一系列舉措。
一場變革,悄然開始。
2015年,加合夏布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制扇技藝(榮昌折扇)”國家級傳承人陳子福合作創作的“榮昌夏布折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融合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榮昌夏布折扇”一經問世,便贏得無數贊譽,在國內各級比賽中頻頻斬獲獎項,曾在一年內為加合夏布帶來總量達幾十萬把的訂單。
嘗到甜頭的黃秀英乘勝追擊:2016年,她開發的夏布香包、夏布海棠胸針等產品被帶入全國兩會會場;2021年,她與華碩品牌跨界合作,將夏布與電腦科技產品相融合。
天運麻業、海棠夏布等夏布企業也先后加入成品開發行列,夏布畫、夏布床單、夏布棉襪、夏布燈……從收藏品到日常生活所需,搖曳的“中國草”融入榮昌夏布人的創新進取,幻化出無數可能。
隨后,榮昌開發建設了中國唯一的夏布博物館和非遺特色小鎮“中國夏布小鎮”,開發了榮昌夏布非遺主題特色旅游線路,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榮昌夏布產品種類已達數百種,配套家庭生產作坊和從事夏布織造工作人員2萬余人,年產值約20億元。
唱響鄉村
“媽媽,你看這里有好多‘老虎!”
2023年1月4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主題郵局,展臺上擺著幾只憨態可掬的“布老虎”,讓不少游客駐足觀看。
“這是壹秋堂教我做的榮昌夏布老虎?!比A溪村先鋒組村民譚明蘭介紹,每賣出一個“布老虎”她都有提成,加上在郵局工作的工資,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
壹秋堂是誰?榮昌夏布又為何到了石柱?
17年前,自小研習書法、國畫的綦濤隨朋友來到榮昌尋訪畫材,被街邊的夏布織布人吸引。
于是,綦濤拜入顏先英祖父、榮昌夏布織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顏坤吉門下,學習夏布織造技藝,創建了重慶壹秋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研發、銷售夏布產品。
但綦濤要做的不僅是運營一家夏布企業,她還要織出一幅鄉村振興的錦繡畫卷。
“榮昌夏布的根在榮昌,但要生長,就不能居于一隅?!濒霛f。
綦濤將集培訓、制作、銷售于一體的榮昌夏布的非遺工坊開到了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城口縣沿河鄉、嵐天鄉,豐都縣,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等地,通過技能培訓、產品回購、計件合作、鄉村文創旅游等方式確保當地群眾實現就近就業。
目前,壹秋堂已建立夏布非遺工坊13個,在重慶60多個鄉村開展夏布技藝培訓,帶動上千人就業,若能進入非遺工坊穩定就業,人均月收入便能增加1500—4500元。
“益顆初心”夏布手提包、夏布“布老虎”等產品走出工坊,走出重慶,在多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展出,還登上了“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展現新時代的夏布力量。
2022年12月,“非遺助推鄉村文化振興——重慶壹秋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培育新農村手藝人案例”成功入選全球減貧案例。“榮昌夏布傳統技藝助力多點靈活就業”案例,則入選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名單。
發展至今,榮昌夏布已不單是一種布料,它化作一個符號,一股助力鄉村振興的澎湃力量,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自信與魅力,以嶄新的方式續唱夏布“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