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鑫源 胡曉蕊 馮娟
關鍵詞:非遺產品;數字化開發;信息技術
中圖法分類號:TS666 文獻標識碼:A
非遺全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群體、團體抑或是個人可以被當作文化遺產的各類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技能,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以傳統口頭文學為主,包括相關語言、美術等。非遺產品則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的產品,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
1非遺產品數字化開發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征是不與民族特殊生活生產方式相脫離,直觀地展現了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依托于人,主要表現手段是聲音、形象及技藝,文化傳承的方式為身口相傳,屬于“活”文化,是傳統文化中最為脆弱文化分支。文化傳承是一個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過程,傳承人在這個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傳統文化的理想傳承人是年輕人。
我國社會發展已進入新時期,科技革命是社會革命的主要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行業中,文化產業也不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期若要得到更好的發展,則須制作出更符合年輕人文化需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制作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形成非遺產品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實現這一目標主要通過以下幾點。
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化表現形式,其涉及的內容比較穩定,具體展現形式較為豐富,但是形式創新與發展比較緩慢。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傳承樣式的多樣化和創新性。信息技術是當下最常見也是人們最喜愛的文化傳播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開發也是如此,人們只有先了解產品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文化,對其產生一定興趣,才會產生購買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欲望。產品開發、宣傳和購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推廣的固定模式,因此,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是文化的承載,文化的發展以文化產業的興盛為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也不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售賣形式主要有兩種,即線下售賣和線上售賣。以食物而言,平頂山有一種食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叫做瘸子燴面,這種燴面有線下實體門店供當地人購買,線上有專門的網店進行售賣,方便外地顧客購買,食物的傳承方式就是讓更多人知道并食用,對于喜愛這種食物的外地人來講,線上購買無疑是最優選擇。基于此,食客的口腹之欲得到了滿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燴面也進行了傳承。當然,食物只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線上平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店鋪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線上售賣既方便了消費者,又進行了文化傳承。線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售賣形式簡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售賣這一過程,極大程度地方便了買家和賣家。仍以上述“瘸子燴面”舉例,如果一名游客在平頂山旅游時吃到了這種燴面,覺得它非常好吃,在沒有線上售賣的情況下,這名游客若要再吃一次“瘸子燴面”,則需要再次到達當地,很少有人跨越幾千公里為了再吃一碗面,但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地方特色,所以在沒有線上購物的情況下,這名游客只能如此。在這種情況下,游客很難再次吃到“瘸子燴面”,“瘸子燴面”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食物也只有當地人能吃到,談不上文化傳承。但是,如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進行線上售賣,上述問題基本都能解決。同時,當下年輕人最喜歡的購物方式是線上購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正是年輕人。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售賣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開發的一部分,非遺產品數字化開發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范疇,這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數字化開發的人員提出了較高要求。
2非遺產品數字化開發現狀
非遺產品數字化開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形式,另一方面是內容,形式主要體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消費和傳播主要在線下,在大數據背景下,銷售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方式已經不再局限于線下,線上發展如火如荼,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線上銷售量大幅度增加,以電商平臺為主體的線上非遺市場體系已見雛形。
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非遺消費供給不斷增加。淘寶、京東等線上交易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店鋪數量超過40000家,同時非遺商品銷售額也在不斷增加。過去幾年,淘寶、京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年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30%,淘寶天貓上20個非遺產業集群年成交在億元以上。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消費人群數量增加,類型擴大,非遺商品消費者數量已經過億。新興的短視頻平臺上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影,抖音上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播放總數相當高,此類視頻點贊人數多,國家級非遺項目在抖音上多有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渠道多、消費場景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開發及售賣不再受規模和地域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對線上平臺非遺店鋪、老字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賣家進行調研后發現,當下年輕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興趣不斷增加,購買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90后”和“00后”越來越多,并逐漸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購買的主要消費群體。短視頻平臺相關數據顯示,購買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00后”人數相當多,“00后”非遺好物成交額同比增幅958%,而購買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80后”和“90后”共占50%,可以說“00后”是當下非遺傳承的主力軍。年輕一代的生活愛好和購物方式都有其自身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人員與電商平臺和短視頻平臺共同構建的以數字化為基礎的非遺消費平臺與提供的購物體驗,與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喜好相契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網絡上充分展現了自身魅力。
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人員找到了合適的線上盈利模式并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收益,以線上獲得的收益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線下發展,進一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基于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通過長時間的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形成了線上與線下互相配合、相互融合的行業發展態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線上與線下互相配合、相互融合的行業發展態勢使各個非遺傳承人的從業環境得到了改善和優化,在一定程度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際傳承奠定了良好基礎,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吸引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過去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無人繼承”“瀕臨滅絕”的困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發展新時期,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形成了以文化傳承人為核心的團隊組織模式,使得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個體行為開始向團隊式發展,并形成了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集群式產業,突破了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桎梏。其產業發展更符合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產業的需求,也滿足了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要求。
3非遺產品數字化開發策略
3.1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非遺產品數字化開發也是如此,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須更好地推廣非遺產品,進一步提高行業產品數字化開發水平,完全摒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單打獨斗”的模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模式改為跨界融合,不斷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空間,緊密結合線上線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媒體傳播。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和地域環境的影響,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主要體現在線上,這一點在非遺產品數字化開發中表現得相當明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未來發展過程中,行業需要以線上反哺線下,多舉辦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展覽,吸引更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興趣的人,讓更多人能夠到現場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在未來更好地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從業人員需要對非遺傳承體驗設施進行完善,在建設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線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作用,向喜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提供更好、更多的學習、演示機會,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交流力度。
3.2非遺產品數字化開發與宣傳緊密結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在網絡上已經占據一定的發展地位,吸引了一大批熱愛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的粉絲,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為了更好地完成非遺項目的保護和開發,需要以現有相關領域網絡資源為基礎,更好地創設非遺線上傳播空間,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能夠進一步實現多元化發展目標。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從業人員需要以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粉絲為行業發展基礎,不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銷售、傳播水平。
在電商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無論是淘寶、京東等專門的電商購物平臺,還是抖音、快手等以流量吸引為主、直播帶貨為輔的短視頻平臺,每一段時間都會舉辦購物節,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人員要積極參加這些平臺的購物節,全網聯動發展,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的活力,以商業發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需要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臺等信息資源型平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展示,構建互聯互通機制,真正發揮互聯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4結束語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已進入新時期,在國家和人民群眾對文化產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文化行業需要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開發的重視程度,深度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信息技術在新時期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制作,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新時代更好地體現自身價值,使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更上一層臺階。
作者簡介:
章鑫源(1995—),本科,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