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興飛


【摘要】浮力作為初中物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內容較為抽象,導致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費力,在對浮力的考查中,更多的是將其與杠桿、滑輪等知識進行綜合考查,這也進一步增加了學生解題的難度.為提高學生解答相關問題的能力,本文總結了浮力常見的相關題型及解題思路,以深化學生對浮力相關知識的認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浮力問題;解題策略
初中階段,浮力相關問題是物理學科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同時也屬于考試中的必考內容.受到學生認知特性的影響,相關問題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對相關問題的解答也不理想.為加深學生對浮力基礎知識的掌握,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解答,本文將常見的浮力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并提出解題策略.
1浮力與杠桿問題
浮力與杠桿結合問題,是一種常見的出題方式,這類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杠桿原理、浮力性質的掌握情況.在這類問題的解答中,需要根據題目信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杠桿原理進行列式計算.同時,需要學生對所求目標進行準確的受力分析,確定浮力大小,而后運用相關定理進行解答.
例1如圖1,用一輕質杠桿打撈圓柱體M,M重60N,懸掛在杠桿左端,當F=25N時,杠桿平衡,物塊在水中深度為10cm,g=10N/kg.求:
(1)平衡時繩子對M的拉力;
(2)M的底面積.
分析該題是考查學生對浮力基礎知識、杠桿原理的掌握效果,難度并不大,運用力的平衡、阿基米德原理便可得到最終結果.
解(1)由杠桿原理有F拉·AO=F·BO,
代入可得F拉=50N.
(2)M重60N,由(1)得F拉=50N.
此時若要M保持平衡,則水對M的浮力為60N-50N=10N.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ρ水gV排,V排=Sh,
代入數據可得M底面積S=0.01m2.
2浮力與圖象問題
浮力與圖象類問題難度較大,需要學生準確分析目標對象的運動、受力過程,讀懂圖象的含義.將圖象趨勢與運動過程進行結合,挖掘其中含義,進而借助相關公式及定理進行解答.
例2如圖2(a),彈簧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一端連接立方體A,向容器中不斷注入液體直至沒過A,此時打開閥門B,液體緩慢流出,A完全浮出液面時,關閉B,彈簧始終處于豎直狀態,彈簧彈力大小F與A漏出液面體積V之間的圖象如圖2(b),求:
(1)A所受重力及密度;
(2)A浮出液面的體積V2與V1的比值.
解析本題難點在分析液體流出過程中物塊重力G、彈簧彈力F彈、浮力F浮之間的關系.根據圖b,可以看到,初始時,三力平衡,隨著水流出,F彈、F浮減小,當G=F浮時,F彈=0,隨著F浮進一步減小,F彈逐步增大,直至與G平衡.
解(1)根據上述分析可得,當V1=V2時,
G=F彈,方向相反,此時G=2F0;
由圖可知,A的體積為V2,由ρ=mV,G=mg,
聯立可得:ρ=2F0V2g;
(2)V=V1時,G=F浮,
此時,ρ水g(V2-V1)=2F0,
當V=0時,F′浮=G+F彈,F′浮=ρ水gV2,
即ρ水gV2=2F0+F0;
聯立可得:V2∶V1=3∶1.
3浮力與滑輪問題
浮力與滑輪結合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定滑輪,另一類則是動滑輪.在解答這類問題時,學生一定要先明確題目屬于哪一類,而后根據定、動滑輪的性質,確定物塊與繩子拉力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之上,則需要學生讀懂題意,根據物體所處狀態進行分析,靈活運用公式,進而求解.
例3如圖3,A為航標模型,重5N,A底部與浮子B繞過定滑輪相連,航標燈靜止時,A浸水深度始終為6cm,排開水的質量為600g,浮子B重0.5N,g=10N/kg.求:
(1)A底部受到水的壓強;
(2)A靜止時受到的浮力;
(3)浮子B的體積.
分析該題考查學生對浮力、滑輪、壓強等知識的掌握,解題的關鍵在于理清A、B之間的關系,而后通過相關公式進行計算,得到結果.
解(1)由液體壓強計算公式可得:
P=ρ液gh=1.0×103kg/m3×10N/kg×6×10-2m=600Pa.
(2)A靜止時,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600×10-3kg×10N/kg=6N.
(3)A靜止時,其受到自身重力G、浮力F浮、繩子拉力F拉,由(2)可知,
F拉=6N-5N=1N.
所以,浮子B所受拉力也為1N.
浮子B受到重力、浮力、繩子拉力仍處于靜止狀態,
則有F浮=F拉+GB,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ρ液gV,代入數據得V=1.5×10-4m3.
4結語
綜上所述,與浮力相關問題具有較多的題型,但總體來說,其難度并不是很大,多是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考查及相關定理、公式的靈活運用.因此,在面對不同題型時,學生需要準確判斷物體的受力情況,而后根據數據之間的關系進行列式計算,如此便能解決大多數的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杜威.初中物理浮力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2(14):65-67.
[2]于春芳.初中物理浮力教學難點及對策[J].求知導刊,2021(28):81-82.
[3]陸建召.如何巧解初中物理浮力的易錯題[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8(02):96-97.
[4]張國榮.初中物理浮力計算方法解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