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增高



【摘要】開展研制教具不僅是教師參與其中的項目,更是學生不可缺少的提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所以“自制教具活動”可成為課堂物理實驗教學的有益補充.而自制教具之素材源于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教材中的探究實驗、學生綜合實踐的活動等.綜合實踐活動中所涉及的實驗儀器不一定都能在實驗室中尋得,大部分需要自行研制.現舉例說明初中物理綜合實踐活動中,如何自主研制及創新“多功能光斑探究儀”教具.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自制教具
開展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產生瓶頸的原因是教學內容只停留在課堂,沒有延伸到課外.課外實踐活動可以用身邊易得物品做實驗,學??梢苑e極開展學生實驗教具自制活動.自制教具能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求知欲,該活動需要師生共同的努力,實現教學效果的新突破.通過課外自制教具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體現出初中物理新課程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內驅學生核心素養形成.
1自制教具意義
自制教具活動無形中滲透著“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組組互動”等各種形式的交流、評估,發揮評價的育人機制,伴隨著教具的不斷完善、不斷改進、不斷創新,最終內驅學生核心素養、科學素養的形成與提升.積極開展自制教具活動,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獲得成功的喜悅和信心,制教具活動可以融洽師生情感,也可認為是轉化后進生的有效途徑.
2研制教具素材來源、目的
為什么需要自主研究自制“多功能光斑探究儀”,其主要原因是:初中物理教材《綜合實踐》素材中須要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過程必定須要設計實驗器材并研制.對于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材《學生實踐活動“探究樹蔭下的光斑”》[1],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樹蔭下的光斑,描述觀察到的現象,積極思考,發現并提出可探究的問題,培養其在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中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體驗探究樹蔭下光斑的過程,能針對問題提出猜想,設計簡單實驗,有控制變量的意識,并能用已學知識論證結果.
該探究活動設計目的:讓學生學會運用“控制變量思想”探究影響光斑形狀的因素.用怎樣的實驗來驗證、檢驗猜想?實驗探究中緊密圍繞:光斑的形狀是否與孔的形狀有關?光斑的形狀是否與孔的大小有關?光斑的形狀是否與孔到地面的距離有關?發現問題[2]:當你從樹蔭下走過,如圖1,有沒有注意過:太陽光透過樹蔭在地面上形成各種各樣的光斑?仔細觀察,說一說:樹蔭下光斑的形狀有哪些特點?有些光斑形狀不規則(如近似為三角形、橢圓形等);還有一些光斑是圓形的,而圓形光斑的亮度是較暗的.
請提出一個或幾個你感興趣的、想要探究的問題:
(1)光斑的形狀是否與孔的形狀有關?
(2)光斑的形狀是否與孔的大小有關?
(3)光斑的形狀是否還與小孔到光屏的距離有關?
(4)小孔所成像大小隨孔到地面的距離(像距)如何變化?
(5)小孔所成像大小隨物到小孔的距離(物距)如何變化?
3“多功能光斑探究儀”研制過程
(1)初步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
說明:在白天強光下,光屏上的光斑(像)不夠清晰,比較模糊.無形中便創設了物理情境問題:如何讓光斑變得更清晰?在此情境問題中,不斷探究解決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科學素養.
(2)改進后實驗裝置,如圖3所示:
學生通過小組探討,會大膽提出較多的解決方案.也就是如何設置暗環境.
說明教具中設置暗環境,從小孔處到光屏處空間采用:封閉較長的內外兩層鏡筒,內鏡筒裝有較薄的塑料薄膜,作為光屏;外鏡筒一端與光柵的小孔對接、粘連,將帶有塑料薄膜的內鏡筒一端放入外鏡筒的另一端開口處,內鏡筒的薄膜(即光屏)位置便可在外鏡筒內移動.
如上圖為設計制造的“暗環境”.在此“暗環境”下,光屏上的光斑(像)比較清晰可見,便排除了室內強光的干擾.
4“多功能光斑探究儀”功能的測試說明
為探究以下問題,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方案?
①光斑的形狀是否與孔的形狀有關?
②光斑的形狀是否與孔的大小有關?
③光斑的形狀是否與小孔到光屏的距離有關?
④小孔所成像大小隨孔到地面的距離(像距)如何變化?
⑤小孔所成像大小隨物到小孔的距離(物距)如何變化?
(1)課題1:探究“光斑的形狀與孔的形狀關系?”
光柵工具:帶有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小孔的光柵.讓光源透過不同形狀的小孔投放在光屏上,觀察光屏上出現的光斑的形狀和亮度.(注意控制變量,須控制孔的大小及其他因素不變,只改變孔的形狀.)
問題:光斑的形狀在什么情況下與孔的形狀無關?又在什么情況下與孔的形狀有關?
當小孔不夠大時,是滿足小孔成像條件的,孔的形狀不影響小孔所成像的形狀;當小孔足夠大時,不符合小孔成像時,光斑的形狀與孔的形狀有關(即為光斑形狀與孔的形狀相同).
(2)課題2:探究“光斑的形狀是否與孔的大小有關?”
怎樣改變小孔的大小,進行對比實驗?必須控制孔的形狀及其他因素相同,只改變孔的大小,如何設計實驗?(注意控制變量)
結論:孔形狀不變,小孔直徑尺度適當,滿足小孔成像時,光斑(小孔所成像)形狀與孔的大小無關;但是,當孔直徑尺度較大,不滿足小孔成像條件時,光斑形狀便為小孔的形狀.
(3)課題3:探究“光斑的形狀是否與小孔到光屏的距離有關?”
探究思路:須控制其他因素不變,只改變小孔到光屏距離.由此探究思路出發,不難設計出如下表格:
小孔成像時,物距不變,小孔到光屏的距離逐漸減小(像距變小),光斑的形狀不變;但如果小孔到光屏的距離足夠小時(像距足夠?。?,光斑便呈現為小孔的形狀.
(4)課題4:小孔成像時動態規律
小孔所成像大小隨孔到地面的距離(像距v)如何變化?
小孔所成像大小隨物到小孔的距離(物距u)如何變化?
該課題本身屬于有關小孔成像的基本規律的研究范疇,由此課題不難設計出如下表格:
小孔成像動態規律:物距u不變時,小孔所成像大小隨像距v增大而增大,隨像距v減小而減小;像距v不變時,小孔所成像大小隨物距u增大而減小,隨物距u減小而增大.
綜上所述:結合以上所有實驗分析:光斑不一定是通過小孔所成的倒立實像,當孔的大小、物距u與像距v的尺寸適當,符合小孔成像的條件時,光斑形狀即為倒立實像;若因小孔太大或者像距v尺寸太小等因素導致不滿足小孔成像條件時,光斑的形狀便與孔的形狀極為相似.
(5)回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
①在實驗中看到的現象是否支持該猜想:光斑的形狀是由樹葉間縫隙的形狀決定的?
②太陽光透過樹蔭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光斑的特點是圓形,形成的條件是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另一類光斑的特點是形狀不規則,形成的條件是樹葉的縫隙太大,光斑形狀與縫隙形狀相似.
(6)交流與評價
根據觀察到現象得出結論,并應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建議根據探究過程寫一篇小論文、師生、學生之間進行交流.
5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實驗教具的研制與創新過程,必能內驅學生核心素養形成,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以上個人認識可能存在不足,敬請指導與修正.
參考文獻:
[1]劉炳昇,李容總主編.蘇科版八上冊物理教師教學用書.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98-100
[2]劉炳昇,李容總主編.蘇科版八上冊《物理實驗》.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