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崔淑萍
【摘要】每對父母都會說他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當我們問孩子“你覺得爸爸媽媽愛你嗎?”這個問題時,得到的卻不一定是肯定的回答。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除了幼兒年紀小理解能力有限的原因,是否還有其他導致幼兒認為父母不愛自己的因素呢?基于對這一問題的好奇,本研究分別從幼兒視角與家長視角出發,選取上饒市一所公立幼兒園的42名大班幼兒,并從兩個大班中隨機抽取29名家長(11位父親與18位母親)為研究對象,采用訪談法、作品分析法這兩種研究方法,力圖呈現幼兒視角下“父母的愛”、家長視角下“父母的愛”以及兩者對“父母的愛”理解的異同。
【關鍵詞】幼兒視角? 家長視角? 父母的愛
【基金項目】2021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項目“對‘父母的愛的理解——幼兒視角與家長視角下的比較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1QN075)。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1-0025-03
筆者根據扎根理論對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分析,結合幼兒的畫作,描繪出幼兒和家長印象中“父母的愛”的全貌:幼兒談起“父母的愛”,總是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出發,圍繞著生活中具體的人和事,生活閱歷較少,對“父母的愛”的理解簡單且樸素。他們認為,“父母的愛”是陪伴,是自己需要的滿足,是生活上的照顧,也是開心的代名詞,他們在理解父母的愛時,存在表面性、具體性以及自我中心性的特點;家長是成年人,生活閱歷豐富,對“父母的愛”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家長眼中,“父母的愛”是教育,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是付出,是理解和尊重孩子,也是對孩子的陪伴,他們在理解父母的愛時,具有原則性、差異性、無私性以及期待性特點。
一、幼兒視角與家長視角下“父母的愛”的比較
1.幼兒對“父母的愛”的理解簡單樸素,家長的理解更全面深刻
幼兒認為,“父母的愛”是陪伴,是需要的滿足,是開心的代名詞。訪談中他們的回答也比較簡單:家里全部人都愛我,(他們)給我做好吃的,買好玩的玩具,陪我玩,我家里有一百個玩具;有時候爸爸抱著我轉圈呢,(這時候)他有點愛我;因為他們平常給我做好多好多事情,陪我玩,陪我學習,什么時候都陪著我。
而家長眼中“父母的愛”,首先是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接著是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基礎上教育孩子,讓他擁有良好的性格與習慣,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技能,以應對未來的社會生活。在回答“您認為什么是父母的愛?”這一問題時,給出的答案也是多種多樣的:愛就是包容,寬容,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我覺得愛是足夠地關注他們的正常需求,然后能教他們一些以后能用得上的生活技能,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這個是對孩子最有用的;愛還是互相溝通,溝通比較重要。
比較之下我們可以看出,幼兒對“父母的愛”的理解簡單樸素,主要以生活中經歷過的,切身感受過的事情為依據,涉及的范圍比較窄。幼兒在理解“父母的愛”時還存在表面性特點,即通過父母對自己的情緒以及父母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來判斷父母是否愛自己,只能通過父母的表面行為來捕捉愛,而無法自己理解父母行為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家長對“父母的愛”理解得更為全面深刻,對愛的理解更現實,涉及的范圍也更廣泛。成人不僅能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也能從別人的經歷中總結經驗;不僅能接收行為表面傳遞的信息,也能理解行為背后隱藏的動機。
2.幼兒對“父母的愛”的理解關注自己的實然感受,家長則側重于應然狀態
情緒和情感是一種內部的主觀體驗,但在情緒和情感發生時,又總是伴隨著某種外部表現[1]。這種外部表現就是表情。訪談中筆者發現,幼兒通過父母對自己和顏悅色還是批評生氣來判斷他們是否愛自己。幼兒把“父母的愛”與開心、快樂、高興等情緒體驗聯系在一起,這種體驗是他們在接受父母對他們的愛時切實感受到的,這種愛的影響也是持久而深遠的。幼兒在感知愛時更關注自己的實然感受,他們知道父母愛自己,自己也愛父母,而這種愛是開心的、快樂的,因此,他們普遍希望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并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
家長對“父母的愛”的理解不僅從自己本身的行為出發,也從教育理念、他人傳授的經驗進行解釋,側重于愛的“應然狀態”。每位家長都知道怎么愛孩子,訪談中,有的家長表示應該盡量多陪孩子,但由于平時工作忙,很多時候是有心無力,缺少對孩子的陪伴;還有的家長認為應該給孩子現今教育理念提倡的“有效陪伴”,但對有效陪伴和普通陪伴的區別又知之甚少;此外,超過一半的家長都認為孩子年紀小,模仿能力比較強,辨別是非能力又較弱,所以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做榜樣,改掉自己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的壞習慣。但落實到行動上,部分家長也表示由于現實條件的制約,只能盡量去實施。
經過對比可以看出,在對“父母的愛”的理解上,幼兒更關注自己的實然感受,而家長則側重于應然狀態。
3.幼兒感受“父母的愛”并滿足于當下,家長更關注幼兒未來
幼兒通過自己的需要是否被滿足來感知父母的愛,這種需要包括:陪伴,買玩具,吃好吃的,出去玩。由于年紀小,幼兒的這種需要是無節制的,一位家長也在訪談中提到過,自己的孩子想要父母一天24小時陪著他,只要他醒著,父母就得陪他玩,絲毫不考慮家長有沒有工作需要做;也有家長講道,孩子喜歡跟鄰居家的小朋友玩,有時候連吃飯都不回家,遇到這種情況只能強行制止。幼兒渴望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但他們只考慮當下,想不到某些行為未來可能導致的后果。
筆者整理了幼兒關于“你還想讓爸爸媽媽怎么愛你?”這個問題的訪談記錄,發現84%的幼兒認為父母已經做得很好了,沒有什么需要爸爸媽媽做的了。只有16%的幼兒還對父母提出了一些要求。這說明大部分幼兒對當下這種狀態是比較滿意的。
相比較之下,家長對孩子的愛更多指向幼兒未來。比如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和習慣,讓孩子掌握一定的生活和學習技能,都是為了讓孩子長大后能更好地在社會立足。原因是家長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可以伴其左右,照顧他,幫助他,當孩子長大后,父母能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小,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不穩定性增強,生活壓力也會越來越大,所以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是為了讓孩子順利長大,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二、幼兒視角與家長視角理解差異原因
1.幼兒與家長的思維水平不同導致對“愛”的理解不同
個體心理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發展完善的,思維的演變也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具體形象思維特點是導致幼兒理解“父母的愛”具有具體性特征的根本原因。幼兒通過具體的行為來理解“父母的愛”,訪談中,在回答“為什么你覺得爸爸媽媽愛你”這一問題時,幼兒多從“給我買玩具”“親親我、抱抱我”“陪我玩”“給我做飯”等具體的行為來回答。問及“你想怎么表達你對爸爸媽媽的愛”時,幼兒也都是通過具體的行為如做家務或者親親、抱抱等來表達他們對父母的愛。
除此之外,幼兒理解“父母的愛”還存在表面性特點,這也是受幼兒心理發展水平的影響。根據皮亞杰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大班幼兒正處于他律道德階段,這一階段的幼兒從物質后果來判斷這種行為是好是壞,而不考慮行為背后的動機。比如說一個小朋友為了幫媽媽洗碗打破了10個碗,另一個小朋友淘氣打破了一個碗,處于此階段的幼兒會覺得第一個小朋友更壞。因此,幼兒在理解“父母的愛”時,是通過父母對自己的態度以及父母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來確認父母是否愛自己的,而不能考慮父母行為背后的動機和原因。
2.幼兒與家長的生活閱歷不同導致對“愛”的理解不同
幼兒談起“父母的愛”,總是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出發,圍繞著生活中具體的人和事,生活閱歷較少,對“父母的愛”的理解簡單且樸素。家長是成年人,生活閱歷豐富,對“父母的愛”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在整理訪談記錄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這些生活閱歷主要來自于家庭、教育以及人際交流。
訪談中,很多家長提到父母對自己對“愛”的理解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會延續下來,給予自己的孩子,不好的會對其有一個修正,盡量避免影響自己的孩子。有幾位家長提到,他們小的時候,父母喜歡把他們跟其他孩子作比較,當著外人的面批評他們絲毫不考慮他們的自尊心,這導致他們有些不自信,所以他們現在自己有了孩子,會格外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以及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及時鼓勵孩子,不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作比較等。也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父母做得比較好,因此他們也會延續自己父母的這種做法,讓孩子自由選擇,父母只需要尊重孩子的決定并支持孩子就可以了。
在學校里接受的教育也會影響個體對“父母的愛”的理解。訪談中,幼兒對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有送賀卡和畫一幅畫送給爸爸媽媽這兩種,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幼兒園愛的教育對幼兒理解“父母的愛”的影響。很多家長表示,因為是第一次當父母,所以會通過買書或者報名相關課程和講座來學習育兒知識,以便更好地教育和養育自己的孩子。
3.幼兒文化與成人文化的不同導致對“愛”的理解不同
在回答“您平時是如何愛孩子的?”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家長都沒有主動提到過對孩子說“我愛你”這一表達愛最直接的方式,尤其是父親,不止一位父親認為,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東方教育比較含蓄,并不提倡與孩子有口頭表達愛意或是很多的肢體接觸這種方式,這與我國含蓄內斂的社會文化有關。
隨著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對物質財富的追求成了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通行的價值觀念中,功利主義占據了一席之位。[2]成人社會強調競爭,強調利益的追求,這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家長對幼兒愛的表達,使“父母的愛”帶上了“期待性”色彩。“想讓孩子過得比我們好”、“對孩子未來的規劃是對孩子的愛,也是對孩子負責”,甚至有的家長大班時會選擇讓孩子退園,去上學前班,提前學習小學內容,為將來孩子能面試上好的小學做準備。
與成人文化不同,兒童文化更貼近自然,它代表了人性的自然層面和歷史層面,因而它更接近健康的生活本質,更接近人的生活本質。[3]兒童文化是兒童表現其天性的興趣、需要、話語、價值觀念及兒童群體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總和。[4]幼兒理解的“父母的愛”是開心的代名詞,與爸爸媽媽一起玩是開心的,知道爸爸媽媽很愛自己是開心的,爸爸媽媽給自己買玩具,陪自己學習也是開心的,他們享受父母給予的愛并滿足于當下。
三、結論及建議
為了幫助幼兒更深刻地理解“父母的愛”,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尊重幼兒文化與內心世界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文化不斷受到成人文化的影響,成為文化的繼承者與建設者。怎樣讓幼兒成長為有準備的社會人,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需要考慮幼兒的發展特點與規律,了解幼兒的文化與內心世界,并尊重他們。“開放和傾聽的態度是理解幼兒視角最重要的最有效的途徑。[5]”不要覺得孩子小他們什么都不懂,實際上他們內心很敏感,他們努力地認識這個世界并適應這個世界,對周圍事物也有自己的理解與看法。
2.重視愛的教育,豐富幼兒愛的經驗,提高幼兒對愛的辨識能力
一個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發展,他能否理解愛,既懂得接受別人的愛,也能給予別人愛,這種感情方面的社會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所處的家庭環境。因此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愛的環境,營造一種充滿愛的氛圍,豐富幼兒愛的經驗,增進幼兒對愛的認知與理解。
3.給予幼兒表達愛的機會
家長不應該因幼兒年紀小就剝奪他們表達愛的意識和權利,應該盡量多地為幼兒提供表達愛的機會,創造表達愛的環境。信任幼兒,大膽放手,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跟媽媽一起疊衣服、給爸爸捶捶肩,自己收玩具減輕爸爸媽媽負擔等較簡單的事情。在幼兒做這些事情時,家長要坦然并真誠地接受孩子的關愛,并鼓勵和贊賞孩子的這些行為,讓幼兒在表達愛中獲得成就感,通過愛人,擺脫了由自戀和自我中心組成的寂寞感和空虛感,使人產生一種新的結合感和整體感,這時才真正創造出潛在的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04(3):382.
[2]董靖保,王尚義.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0(1):30.
[3]史謹.兒童幸福觀之比較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8,5.
[4]劉曉東.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7:34
[5]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修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15.
作者簡介:
高陽(1994年5月—),女,助教,碩士研究生,學前教育專業,研究方向:幼兒園活動設計。
崔淑萍(1989年7月—),女,副教授,博士,教育管理專業,研究方向:幼兒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