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世界難題,保理是當前小微企業融資一個重要方式,也是其生存的重要部分,但是保理業務的擴張伴隨的是保理合同糾紛案件數量的上升。盡管民法典將保理有名化,但對保理的認識還存在分歧,影響到優先權體系的選擇。典型合同角度下單一性質的觀點存在不足,不能較為清晰地認識保理;非典型合同的視角下,保理合同的多要素組合的單一合同混合合同特征更為契合有追索權保理法律關系的本質。
[關鍵詞]保理法律關系;性質;混合合同
引言
在賒銷成為全球的主流結算方式的同時,伴隨著的是保理業務的快速發展。賒銷結算方式流行的結果,帶來的是應收賬款規模不斷地擴大,對小微企業而言,應收賬款的規模擴大,一旦面臨拖欠,企業的經營就岌岌可危,2019年中小企業平均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就達到128天。[1]小微企業常處于產業鏈的底端,發展狀況不確定,導致在融資過程中提高了風險溢價,投資者要求更高的回報,而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本就微弱,故得到融資不易,或是獲得融資又無法兌現回報。保理業務的產生對小微企業融資無疑是最為容易的方式。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的保理于1992年加入國際保理商聯合會,直至1999年中國銀行第一個推出了國內保理解決方案。隨后發展迅速,案件數量也隨之增長。而與此同時,對保理的本質屬性目前暫沒有較為清晰一致的認識,往往異化為買賣、有擔保的借款或者是一般的債權轉讓。民法典頒布之后理論研究領域一直未達成一致的觀點,既有從典型合同角度認識的單一性質觀點、也有從非典型合同角度認識的混合合同性質觀點。對性質的正確認識會影響到優先權體系的抉擇,對主體的利益平衡有重要的影響。
二、單一性質學說的不足
單一性質學說立足于既有典型合同的范疇對有追索權保理進行分析,國內的保理業務并不是近幾年方才開展,而是已有十數年。在此期間發生的保理合同糾紛,因性質的認識存在爭議,一直將該類案件的案由標記為其他,可見單一性質的認定方式在這期間實務中也一直未能得到認可。
(一)債權讓與說
債權讓與說認為保理合同實質是一種債權讓與關系,應收賬款所有權轉移的同時,保理商履行其獲取應收賬款所有權所對應的支付對價行為。該關系能夠反映保理業務的融資的本質功能。[2]而有無追索權的分類并不影響保理合同屬于債權轉讓的本質。[3]有追索權保理合同中約定保理人有追索權,這與債權轉讓的規則存在顯著的差異,保理人可以向債權人要求其回購應收賬款、返還資金本息,而債權轉讓中的債權受讓人則顯然無法要求出讓人回購。此外,有追索權保理中保理商并不會必然面臨債務人償還能力發生變化而導致無法受償的風險,債權轉讓中則有很大概率發生。債權轉讓的構造無法概括有追索權保理的復雜關系。
(二)金融借款說
金融借款說認為我國的保理業務的主法律關系是金融借款,應收賬款轉讓和擔保是從法律關系,故以主要法律關系定性,保理法律關系應為金融借款合同。但是應當認識到,保理與提供債權讓與擔保的金融借款存在區別。首先,金融借款中,出借人向借款人提供融資款,僅此一項主要服務,而在保理合同中,不論是有追索權或是無追索權保理,保理商提供催收、管理、等單項或是多項服務,提供融資款并不是保理合同的唯一服務。其次,在借款到期后,借款人僅需向出借人歸還本息,而保理中的保理商在接受應收賬款對應本息后還需轉讓出應收賬款,義務的區別導致其性質也有本質上的差異。再者,將保理認定為金融借款的法律性質是將保理商在轉讓應收賬款后提供的服務內容忽視,將有追索權保理認定為金融借款是認識的片面化,法律性質的認定應當還需結合保理商的服務內容性質。
(三)間接給付說
間接給付說從靜態的“債之發生”延伸到動態的“債之履行”[4]來解釋有追索權保理法律關系的性質。賣方與保理商之間因融資而產生的舊債,所約定的追索權在條件達成時與保理商之間達成一新債。然而在間接給付構造中,必須要求應先履行新債務,并以此達成舊債的履行,而在保理業務中通常不約定先后履行順序,保理商可以任意選擇債權人和債務人履行,與間接給付的機制并不相容。
(四)債權質押說
債權質押說主張應收賬款債權人和保理商之間是債權出質的關系,保理商根據信用額度提供融資款,相應的債權人將應收賬款出質給保理商。從構造上看,確實比較接近,但是早在2014年的《商業銀行保理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第6條已有明確提及將以應收賬款為質押的貸款排除出保理業務的范圍。有追索權保理中的應收賬款轉讓過程中確實存在著轉讓意圖,約定的追索權是在債務不能得到清償的情形下方才有權行使追索權,而質押行為意圖在于敦促債的履行,與有追索權保理具有本質差異。
三、混合合同性質的闡述
(一)混合合同理論的適用
混合合同一般是指由數個有名合同或者無名合同相互混合或者各自混合而形成的一個在本質上仍屬于一個合同的特別種類,有以下三點特征:混合合同在本質上仍屬于一個合同而非多個合同、混合合同由多個不同合同要素組成、混合合同下的多個要素之間不具備獨立性。[5]這與框架合同觀點存在較大區別,框架合同觀點認為保理合同的法律構造是一種框架性合同,其中融合了借款合同、委托合同、擔保合同等要素,[6] 而非所謂的單一合同。保理的復雜性隨著保理商業務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并根據其中要素特殊性進行組合。保理商往往還提供債權管理和催收、評估、核實和監測被轉讓債務人及其債權的專門服務,以及提供咨詢和專門的商業援助、實時報告等,不構成物質擔保。從混合合同的角度來看,保理存在多種因素的不同組合。債權轉讓相關法律關系只是保理業務法律關系中的其中之一,應當結合具體案情適用。在司法實踐中,依據當事人訴爭的法律關系確定案由,但均為訴爭法律關系的,按照兩個以上法律關系確定并列案由,并以括號形式注明保理合同字樣,以便類案統計分析。[7]混合合同說與該司法實踐最為契合,考慮到保理在實踐中的復雜性,混合合同的理論意味著在實踐中不再需要對保理的法律性質給出準確的回答,而是僅需結合實際做出有利于當事人的判斷。
(二)確認保理法律關系的核心
債權轉讓是保理法律關系的一個重要核心,但非其全部特征。債權轉讓說將應收賬款轉讓認定為保理合同的主要內容,債權讓與才是保理合同的主要業務,沒能夠準確揭示保理的真正本質。債權質押以及金融借款合同也僅關注了保理合同關系中的一部分,并且將這種部分的特性擴張至整個保理法律關系。事實上,應收賬款轉讓只是敘作保理的基礎而非保理的功能。僅有應收賬款轉讓不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便不稱其為保理。基礎交易關系在保理合同訂立之前為保理合同提供標的物,因此可以說基礎交易關系是保理合同成立的重要前提[8]。在形成保理關系的過程中,債權人與債務人的基本合同關系的內容并不影響到保理合同關系的形成,債權人僅需保證其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有效。換言之,即基本合同僅僅是避免商業風險而考量的因素,而非影響保理合同構成的要件。應收賬款成為保理核心的原因在于保理商最終需要對債權人提供相關服務,如不轉讓應收賬款,則保理商的服務喪失了服務的對象。從目的上看,應收賬款的轉讓是為了使得保理商能夠進一步提供相應的服務,債權人獲得的同時是融資款以及相應的保理服務,這二者總體上屬于保理商的服務內容,應收賬款轉讓更多的是為服務提供便利,只有轉讓發生,保理商才能實現對應收賬款的管理、擔保、催收等一系列服務,由此才得以成為保理。
(三)保理合同的要素混合
保理合同法律關系之所以復雜,是因為其中涉及到了多種法律關系。將關注點建立在基礎合同關系上時,往往也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應收賬款上,但是保理和一般意義上單純的債權轉讓不同,保理還具有融資、信用保險、賬款的管理和催收等多種職能,因而會出現同時具有買賣、信貸、保險等多重法律特性的情況。相關規定中明確保理合同的內容除了應收賬款的轉讓外,還規定保理商至少應當提供所列舉出的四項服務中的一項,否則不能成為保理。因為所提供服務的選擇不同,應收賬款和后者服務的組合產生了不同的變化,形成了不同的保理類型,據此可以確定保理合同主體的權利義務內容。[9]
從整體上來認知保理合同關系,保理合同由多種要素組成,表征性質的變化會因為具體情況發生變化。應收賬款轉讓是成立保理的基礎,而不是保理的功能,保理的目的也不是達成應收賬款轉讓,僅有應收賬款轉讓而無相應的金融服務,則不能成為保理。[10]對應收賬款債權人而言,保理為其提供的是融資以及后續的金融服務;對債務人而言,保理為其提供的是債務的擔保,也具備金融屬性;對保理商而言,是通過提供金融服務的方式最終獲得服務費用,應收賬款的轉讓從來都不應成為保理的唯一核心。因此,關于保理法律關系性質的認識應當從保理商提供的服務為核心點,保理合同的內容應重在“融資、應收賬款管理、催收、擔?!钡葍热?,從合同主給付義務上來說,應收賬款的轉讓地位不應過分高于保理商提供服務這一內容。
四、結語
有鑒于當前保理業務量逐年增加,保理合同糾紛案件數量也處于上升中,訴訟程序中對保理相關規定的理解和適用值得重視。對保理合同的認知,結合具體司法實踐和學科交叉的背景下,承認保理的復雜性和多要素性也并不是特例,而是在此背景下的一個必然路徑。當然,承認混合合同性質并非是和稀泥式的不加以細致區分,而是應對有追索權保理的特殊之處所作出的變通,針對實務中保理合同的具體約定事項,將多方當事人置于有依據、明細的法律關系中來,保障各自合法權益。進一步而言,當前對保理合同相關規定的解釋較多的呈現在學術界領域,對民法典中保理合同相關規定的解釋有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關系到中小企業生死存亡的拖欠款問題,國務院通過一項新規》[EB/OL],載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2020-07/02/content_5523719.htm,2022年12月20日訪問。
[2]吳峻雪,張娜娜.保理債權轉讓中轉讓通知的效力及形式審視[J].法律適用,2013(11):113-116.
[3]陳學輝.國內保理合同性質認定及司法效果考證[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98-103.
[4]陳辛迪,胡愛民.有追索權保理法律性質研究[J].地方財政研究,2020(07):89-99.
[5]殷玥.論非典型合同及其法律適用問題[J].廣西社會科學,2022(12):1-10.
[6]王聰.《民法典》保理合同的功能主義構造[J].社會科學,2021(08):91-99.
[7]夏正芳,李薦.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二庭課題組,國內保理糾紛相關審判實務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15(10):70-74.
[8]崔建遠.保理合同探微[J].法律適用,2021(04):62-69.
[9]朱勇.國際保理及其法律性質[J].法學雜志,1994(04):14-15.
[10]黃和新.保理合同:混合合同的首個立法樣本[J].清華法學,2020,14(03):179-190.
作者簡介:邵興光(1997.9-),男,漢族,江蘇連云港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