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包桂芹
[摘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自提出以來內涵不斷完善深化,國內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可以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共同體理論基礎上結合世界歷史發展進程進行的創新性闡發,是對新時代的中國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為自身、為世界的更好發展得出的理論結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更是應對當前全球治理體系不完善、地緣沖突、經濟全球化受阻等世界性問題給出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符合中國發展的實踐邏輯,也切合世界人民求和平、盼發展的普遍期望。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社會共同體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新時代外交工作適時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在更多領域、更高層面上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不依附別人、更不掠奪別人”[1]崇高旨歸。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發展進步潮流。
一、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共同體
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為我們描述了人類社會發展已經經歷和將要實現的不同形態社會共同體,不同形態的共同體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下實現轉換,并且是朝著更高層次,更符合“人的解放”的方向持續發展。
(一)前資本主義社會共同體
社會共同體作為人在交往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形成的集合體,體現了人的意志和實踐于其中。馬克思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2]縱觀人類歷史的發展,社會共同體的表現形式可以被認為是從一個低級階段走向高級的過程。在原始社會中,由于生產力、生產工具的嚴重落后,面對兇猛的野獸、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形成了以一定血緣關系為紐帶,以氏族、部落為代表的原始共同體,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共同體形態。隨著生產力發展生產工具的迭代更新,私有制產生并出現了階級對立,原始形態的共同體隨之瓦解,建立在一定區域上的國家形式的共同體應運而生,但這種共同體依然是“人的依賴關系”形式的共同體。
(二)資本主義社會共同體
資本主義社會共同體從唯物史觀視角來看有其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對立由原來的封建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對立演變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統治階級讓渡了部分利益、權利等,使階級斗爭相對緩和下來,從而組建新的共同體并為此披上自由、平等、博愛的外衣以維護特權階級的內部統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這是一種“虛假的共同體”,是一個階級依靠強力統治另一個階級的聯合。無論所宣揚的“天賦人權”、“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任何說辭,最終維護的是特權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憑借或殘酷或隱蔽的各種手段壓榨無產階級進行資本積累及擴大再生產,反觀由無產階級構成的勞動力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成為最廉價的生產要素,并且在出賣勞動的過程中存在嚴重的不平等性,資本主義社會共同體的虛假性暴露無遺。
(三)共產主義社會共同體
馬克思恩格斯將自由人的聯合體視為“真正的共同體”,在這種共同體中人自身實現了自由而全面地發展,擺脫了“物的依賴”人與社會共同體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真正的共同體”中,人們通過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并且分配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不再是統治階級占有絕大多數,被統治階級只分到可憐的一小部分,而是所有人按需分配實現真正的平等、公正。人自身的必要勞動轉化為發自內心的無強制性的實踐活動,不再是作為一種異己的、壓迫性的力量存在,在必要勞動時間以外人們自由支配時間從事表達自我的活動,人的才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與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豐富理論體系完善,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的關于社會主義的科學分析來看,人類的最終歸宿確實是共產主義社會,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不直觀等同于一個實體性的當下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旨歸的共同體。我們在理解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既要看到在合理內核上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一脈相承,又要知曉受時代發展、生產力水平等因素限制理論發展的過程性和階段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四方面:
(一)“合作共贏”新型利益觀
世界各國人民都有追求自身利益與發展的權利,同時每個國家的發展目標和切身利益各不相同,在追逐利益的國際交往中矛盾在所難免,重要的是各國要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清晰認知,要摒棄弱肉強食、你輸我贏“零和博弈”的利益觀念,要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別國利益,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世界各國在共同發展進步的前提下實現共同獲益,共同推動全世界的發展繁榮和全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合作共贏”的新型利益觀凸顯了國家間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謀劃了合作的前景就是整個共同體實現共贏,新型利益觀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要義。
(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新型安全觀
新型安全觀強調“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是依靠國際社會所有國家共同維護的,安全是整體性、多層次性的。處在全球化的時代任何國家都不存在絕對的安全,都存在安全問題轉移擴散的風險,同時維護世界整體安全也不是幾個國家或者少部分國家就能夠解決的,需要的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當前伴隨疫情防控常態化給各國衛生安全帶來沖擊,加之地區局部沖突導致國際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這需要各國在安全問題上秉持新型安全觀,既要考量歷史事實,又要結合現實狀況協同合作綜合施策維護世界安全穩定。
(三)“包容互鑒”新型文明觀
深化各國不同領域的文明交流,摒棄有色眼鏡和傲慢姿態。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無論是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基督文明還是其他文明,所有文明都不應有高低優劣之分,而應是平等的交流互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發展。不同文明的先賢古籍、優秀文化傳統不僅是各民族的瑰寶,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不僅可以指導規范個人的品性修養,也能夠在涉及人類命運的重大抉擇面前給我們很好的啟迪。平等包容、互學互鑒的進行文明交流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環。
(四)“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
經濟全球化浪潮滾滾向前,而“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則沉渣泛起,全球治理體系存在的諸多弊端日益顯現,通過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就顯得尤為必要。“共商”體現的是要集思廣益,征求各方建議、關注各方訴求。“共建”體現的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各方優勢共同參與其中。“共享”體現的是合作成果要惠及各國,在共享成果的過程中讓各國都有持續堅持合作發展的動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新型全球治理觀并不是推翻一切舊有治理體系,而是對現有不合理治理體系進行變革,在充分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基礎上各國平等協商構建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治理體系,促進世界各國的繁榮發展。
由此可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利益共同體為基礎,包含了安全、衛生、文明等眾多內容于一體的統一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解決目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困局為出發點,是超越了狹隘的利益觀、文明觀、變革觀的存在。同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既不等同于實體性的社會共同體承載社會制度的變革,也不是意識形態的輸出,而是尊重各國依據本國歷史文化與現實國情的不同獨立自主地選擇多樣的社會形態進行發展。過度的從社會制度、社會形態層面曲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內涵對于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與闡述中國和平崛起的理念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
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應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核心理念,切合了當下中國發展,當下世界發展的理論要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構建利益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容,無論是個人交往還是國際社會間的國家交往,謀求自身利益是永恒的話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我們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強化自身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產生規模性的虹吸效應,同時加強外交工作開展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一)持續對外開放積極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經過改革開放40 余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建成了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體系,面對當前國際形勢深刻而復雜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以更加積極有為的行動,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3]抓住歷史機遇期持續深化經濟領域改革;同時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堅持“引進了”和“走出去”并重,充分展現中國經濟這片汪洋大海的包容性,在海納百川的過程中不斷增強戰略互信,攜手打造對外開放新格局。
(二)大力倡導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臺。”[4]沿線國家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其他領域都存在很好的互補性,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部分國家部分領域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實現高層次的人文交流。同時,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通過搭建公共平臺讓更多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為地區乃至世界發展貢獻自身力量。
(三)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中國始終認為憑借一國力量或者幾個國家的力量來解決全球性問題和挑戰既不現實也不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在構建全球治理體系的過程中應尊重各國的訴求,最終完善和形成的治理體系要充分體現是各方達成共識的結果,與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進。同時結合“弱國無外交”的歷史經驗,在推進全球治理的變革中我們自身要全方位、立體化地提升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主動承擔國際責任。在面對來自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眾多領域的全球性問題時敢于發出中國聲音,通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始終做堅定的維護者,全球治理的開拓者為世界發展留下屬于中國濃墨重彩的一筆。
結語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以西方為中心的治理理念與治理實踐,通過嚴謹的理論設計與制度安排構建多維度的共同體凝聚起廣泛的人類共識,實現了對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安全與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多層次跨越,成為人類走向命運與共的設計藍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
[3]習近平.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J]決策導刊,2014.12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00
作者簡介:
吳昊(1991.7-),男,漢族,內蒙古赤峰阿魯科爾沁旗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方向;
包桂芹(1966.7-),女,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