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須寬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部分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部分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未來五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國家治理能力是衡量一個政治體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桿,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是展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深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確保大國基業長青的生命線,也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書,對此進行了探討。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重要原創概念。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核心是圍繞建設什么樣的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聚焦“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而展開的。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與國之間最根本的競爭,“依靠誰”“為了誰”是判斷一個制度優劣的關鍵。我國國家治理的成功實踐至少證實三點:一是西方有些人低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韌性、活力和潛能,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兩大奇跡”,徹底粉碎了“中國崩潰論”;二是中國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成功發展道路,形成一套完整的、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制度體系,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制度文明新形態;三是打破唯西方馬首是瞻的治理迷思,“治理現代化≠西方化”,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并不只有西方一種模式,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
治理國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堅持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屬性,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優勢的根本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治國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是因為“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沒有解決得很好。馬克思、恩格斯沒有遇到全面治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他們關于未來社會的原理很多是預測性的;列寧在俄國十月革命后不久就過世了,沒來得及深入探索這個問題;蘇聯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但也犯下了嚴重錯誤,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黨在全國執政以后,不斷探索這個問題,雖然也發生了嚴重曲折,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的進展尤為顯著”。蘇聯亡黨亡國,放棄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重要原因。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和發展好,必須固本培元,以偉大思想撬動大變局,以巨椽繪就治國理政新篇章。

我國國家治理面臨許多新任務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更加完善、不斷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需求樣態、需要品質、空間意識、環保意識、文化需求,以及產品供給方式與渠道時效要求都在發生變化,這需要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同步提升。對優美生態環境和基本民生保障、對表達意見、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都在不斷升級,如果現有的國家治理體系不能滿足人民對生活質量和其他方面的需求,人民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認可和支持度就會下降,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就會降低。良治造就和諧,只有順應人民的需要不斷推進治理創新,高度契合并滿足人民的新要求,充分尊重并發揮各社會群體的創造力,充分吸納和凝聚各社會群體的民意,才能實現有效和良好的治理。必須在14億多人口大國的治理實踐中,不斷創造治理奇跡,促成國家治理的宏觀戰略與制度安排和社會微觀治理的充分參與相結合,在國家治理體系的“末梢神經”中激發人民愛黨愛國的熱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實現社會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中國之治”飽含中國之理,內蘊中國之路。只有優化治理效能,不斷創造治理奇跡,黨和人民的事業才能薪火相傳,制度自信與道路自信的真理力量才能穿越時空。
制度優勢的充分彰顯往往體現為治理的效能,“中國之治”是我國制度優勢最有說服力的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所創造的偉大奇跡,不斷筑牢我們堅定制度自信的現實根基。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體系,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經過艱辛探索得來的,中華文明的治理精華鑄就其博大精深,馬克思主義治理觀激發其雄渾偉力,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邏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高度統一。我國在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領域各方面,均形成了科學制度。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各個朝代大都寫著人民的苦難。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共產黨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沒有私利的政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沒有私利,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關鍵。
“西方之亂”與“中國之治”,隱藏在背后的是制度的競爭和優劣。制度與治理能否呈現正相關狀態,關鍵看制度本質及其設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之間貫通的“總開關”在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控制著中樞,確保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統領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把制度的優越性通過黨的領導制度體系運用到具體的治理體系之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是要確保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建設的中樞地位,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完善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完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外交、“一國兩制”等重要制度。
1987年,鄧小平在會見喀麥隆總統比亞時指出:“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系,執政黨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
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要弘揚中華文明優秀傳統,凸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治理文明。
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從“大一統”到郡縣制度,從階層秩序到科舉升遷制度,從監察制度到家族治理的鄉風民約,從大國諸侯到中央地方關系,從八股取士到文官制度,從天下為公到小康大同,從以鄰為伴到協和萬邦,這些遺產對當代中國治理方式選擇與制度設計都有深刻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國家治理體系不是憑空出現的,必然有歷史傳承、文化傳統、沿襲慣性,內蘊“政道”理念、“治道”經驗,直到今天,在很多鄉村治理中依然存在族治、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影子。
中國禮制傳統博大精深,蘊含許多跨越時空的精華。例如,“德主刑輔”“為政以德”“正己修身”“政得其民”等思想,都主張“仁禮相濟”“王霸合用”“恩威并施”的治理之道。宗教傳統中也強調眾生平等、慈悲為懷、諸惡莫做等思想。對傳統規則的尊重與繼承,要放到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3000多年的國家治理文明史,近代以來180多年治理實踐,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治理創新,改革開放40多年的深化變革中來審視,在當代國家治理體系中將中華文明和中國制度的治理精要、治理風格、治理氣派傳承光大。
中華民族歷史上沒有侵略他人的先例。葡萄牙人航海探險與中國鄭和下西洋相比較,西方大航海既具有冒險的精神,又暴露掠奪的本性。與西方的冒險文明、征服掠奪性文明相比,中國以友好對待異邦,西方以強權主宰世界。西方文明認為,所有人都能夠在西方支配下獲益。他們自居文明之巔,將文明分為開化、半開化與野蠻諸種形態,以“牧羊人”與馴服者的姿態拯救“落后文明”,俯視所謂的“弱小”文明。中國的治理文明主張,文明是多彩而平等的,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不斷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進一步擴大中華治理文明的世界影響力,為締造自由人聯合體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