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思

資料就在背包上,調研就在大路上
案臺就在膝蓋上,成果就在大地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研究、思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深入一線、掌握第一手詳細資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工作作風,也是他對黨員干部的要求,他用“深、實、細、準、效”概括了調研要達到的5個要求,強調要求真務實。
究竟什么是調查研究?科學意義上的調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對于這些問題,許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別是當需要親自動手進行一項調查研究時,有些人往往僅憑頭腦中對調查研究的感性認識和工作熱情,就大膽去做。當然,這種精神是好的,但是這樣調查研究得來的成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反映現實情況?會不會歪曲事實、誤導決策?比如:有的在幾萬人的總體中,僅僅調查十幾個人,甚至只調查了幾個人,就得出有關這個總體的結論;有的根據極端特殊的樣本,得出的卻是有關一般總體的結論;有的把表面上存在差別、而實際上并無差別的統計結果作為闡述變量關系的依據;還有的在調查中對調查對象提出一些很難回答,甚至完全無法回答的問題;等等。
不科學的調查研究會干擾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進而會導致不當決策。因此,對調查研究的知識體系和方式方法具有一些基本的、正確的認識和了解,既是動手做調查工作的前提,也是形成高質量研究報告的需要,這也是本書創作的初衷所在。
當前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國家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發展中的問題,比如均衡發展問題、創新創業問題、精準扶貧問題、收入分配問題、公平正義問題、環境治理問題等。很多問題前無古人、旁無借鑒,這為我們提供了多樣化的研究對象和廣闊的實踐平臺。縱觀我國調查研究的現狀,可以看到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調查研究體系和方法已經初步形成,并取得了一些創建性的成果。但是,有時候通信工具發達了,離群眾卻遠了;科技手段先進了,了解群眾的真實訴求卻難了。當前的調查研究,還不能緊跟理論研究的步伐,還不能為黨的決策提供有效的支撐。有鑒于此,本書在充分吸收和借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嘗試,希望能夠為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和調查研究者認識中國提供一些新的洞見和新的路徑。
本書力求通俗易懂,并不是一本研究性的著作,亦無對調查方法某一方面的深度挖掘和獨創發現。書中的案例,大多來自課題組以往的研究成果;使用的文獻資料,大多提煉自現有的著述和教材。書中涉及很多領域,對這些領域的專家而言,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是常識性的。我們的工作是盡量摘取前人較為前沿的研究,加以整理,用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規律進行串聯總結,加入我們自己的視角和經驗,然后轉化為黨政領導干部和普通讀者可以接受的文字表達。
本書在體例框架上,沿用了大多數同類著作的編寫方法,而不刻意標新立異,但是我們對一些以往書籍中的疏漏或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書第一章為調研概述,介紹有關調研的基礎知識;第二章講調研設計,介紹調研準備的各項工作;第三章聚焦抽樣方法,介紹抽樣方案的設計;第四章到第六章介紹各種具體的調研方法;第七章介紹調研報告的撰寫方法。
本書的體例安排按照調研的實際過程展開,適合實操實戰。當然,這樣的章節設計只能抓住調查研究的一些精髓,不可能面面俱到。
還要強調的是,做調查研究,實際上是做人的工作,人情與人性是“常”,時代與工具是“變”,要做好調查研究,核心是把握具體情境中的人情和人性。所謂“人情”,就是人們生活交往中的風俗、習慣、禮儀、規則等;所謂“人性”,就是從人的基本需求中反映出人的本性,一些社會學理論對此有專門探討,比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等。因此,本書中提及的調查研究方法只是“術”,而非“道”。要想做好調查研究,必須深入某一群體或地域的具體場景中去感知人情和人性,研修理論,長期實踐,才能真正“悟道”,并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來。
在本書中,我們結合十余年來課題組完成的調研成果,采用文本框的形式,列舉了許多實際的、生活化的案例,來說明一些復雜的社會學或者政治學議題。這不僅是為了方便一般讀者和黨政干部閱讀,而且是因為學術理論本來就應該是簡單的東西,它們只是人類為了理解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所創造的一種思想索引工具或認知通道,其最終用途是為了讓我們更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因此它們的效度(或者稱可靠性),除了在我們的生活世界或田野經驗中被驗證外別無他法。
我的導師,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維教授常對我說: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是“學術”,把復雜的問題復雜化叫“復述”。我覺得社會科學知識尤其如此。中西方很多理論大家都十分注重作品的可讀性,我們看到他們的著作,并沒有矯揉造作的故弄玄虛之感。當前有些講究純理論研究的學者經常發明或翻譯出一些拗口的詞匯,夾雜在文白相間的句子中,以此顯示自己的高明,讓人心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卻又捉摸不透、不知所云。這樣的學術風氣,會導致學者的精力消耗于“造詞”“空想”的書齋學問,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因此,將知識從云端拖到塵世間來,讓學術重回社會關懷之中,正是本書編著的題中應有之義。
任何國家的執政黨都不能不把發展經濟作為績效合法性的重要來源,但是僅僅發展好經濟是不夠的,如果不善于做好“人”的工作,一樣有可能失去公信力。“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黨始終重視調查研究。重視調查研究,使黨能夠不斷獲取和了解到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而正是有了可靠詳細的資料,才使黨始終能夠把握時代發展的潮流,制定出符合時代發展、民生需求的方針政策。我們相信,新時代的共產黨人,一定可以經受住任何考驗,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本文為人民日報出版社《如何有效開展調查研究》一書序言,本刊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