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
我和老公結婚20多年了,在老公盡孝這件事上,一直睜只眼閉只眼。
結婚頭幾年,我倆都是公司普通員工,因公司效益不太好,工資低,我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記得那時候買水果,都只買孩子一個人的量。有天公司給每個員工發了一箱蘋果,老公下班后卻很晚才空手回來,我問他:“你發的蘋果呢?咋回來這么晚?”他很淡定:“我們沒發蘋果啊!我加了一會兒班才走。”我猜測,老公一定是下班后把蘋果送到公婆家才回來的。我原本就打算分一箱蘋果讓他送給公婆,沒想到他竟一下班就往返近50公里把蘋果往公婆那兒送,生怕一帶回家就會被我扣下來似的,還對我撒謊。說不生氣是假的,但我轉念一想,他既然不承認,若揭穿他肯定引發矛盾。于是我故意說:“我還打算把你那一箱送給爸媽呢,要不,這一箱分一半你送去吧!”老公很不自然:“不用,留著你跟孩子吃吧!”
后來,單位效益好了,我和老公的工資都翻了倍。我打算攢錢湊個首付買套學區房,老公批評我:“我們小時候讀書條件那么差,不都照樣考上了大學?讀書看個人,不能依賴教學環境。咱家經濟條件剛剛好一點,你就安穩點兒吧,用錢的地方多著呢!”憑我和老公的工資,供一套房完全沒問題,但我知道他心里另有盤算。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年紀大了,他哥哥姐姐都在家務農,生活不富裕,父母一旦有事,都需要他出錢。除了我們明面上孝敬的錢,老公暗地里也一直貼補父母。我爸媽都還年輕,經濟條件相對較好,不但不需要我給錢,還時常接濟我。在孝敬雙方父母這件事上,我認為不能死板地搞平均,而應根據實際情況來。所以,老公偷偷盡孝,我一直假裝不知。
再后來,老公逐步升為公司高管,收入水漲船高,我家的日子日漸寬裕,順利買了學區房。搬到新家不久,老公跟我商量:“我父母在家已經做不了農活,我想在附近給他們租套房,我們沒時間接送女兒時,他們能搭把手,彼此有個照應。”我點頭同意:“你看著辦就行。”公公婆婆來了以后,老公每天下班都先去他們那兒,買了東西也先帶給他們一份。我對此并不介意,心想他自己能把父母照顧好,我不用操心也挺好。
一個周末,老公的一個發小來我家吃飯,和老公推杯換盞地喝酒話家常。發小夸贊老公:“哥,你比我有出息,能給父母買房養老,我佩服你。”老公急得直朝發小使眼色。我這才知道,公婆住的房子是老公買的,不是租的。
按理說,給公婆買房這么大的事老公不該瞞著我,我知道了應該跟他鬧,但經過慎重考慮,我說服自己接受了現實:既然可以給父母買吃的買穿的,為何不能買房呢?他有這份孝心,又有這個能力,那就隨他去吧!他不愿意告訴我,我干脆繼續假裝不知道。
點評:配偶對父母不管是“明孝”還是“隱孝”,只要是為了滿足老人正常的生活需要,又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嚴格來說都無可指責。想要夫妻和睦,家庭和諧,碰到這樣的“隱孝族”老公,有時候“糊涂”一點兒更好。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