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林

摘要:進入新時代以來,愛國主義精神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內涵也發生了多樣性的變化,愛國主義教育也更加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現今高校學生溝通交流和獲取信息的重要網絡途徑,具有獨特的多樣性和實時交互性等特點,不僅縮短了思政輔導員與青年大學生的溝通距離,而且很好增強了高校思政教育引導的實效性,促進了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與創新。筆者在研究運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意蘊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探索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路徑,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以焦作某高職院校為例,對現今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出現的問題教學分析。筆者在對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動態優化微信公眾平臺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庫、加強對微信公眾平臺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拓展引導、做好傳統課堂與網絡思政的銜接三個方面,歸納高校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路徑,以期創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育人模式,提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微思政;愛國主義教育;路徑創新
教育部2019年頒布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要求,現階段,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主要陣地的高校,要充分運用微信等新式網絡傳播平臺,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利用網絡新技術創新和優化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與模式,增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和時代性。這就要求廣大高校務必要在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拔節孕穗” 的關鍵時期,結合高校自身特點和學生的現實需要,借助網絡新式傳播平臺,運用網絡新技術,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創新性和實效性,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使其樂于參與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逐步增強其時代感、吸引力和實效性。[1]
一、運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意蘊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當今網絡思政的主要載體,不僅貼近高校大學生的生活,而且具有獨特的多樣性和實時交互性等特點,為高校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增加了互動性、交流性、多樣性,有著優化愛國主義教育環境、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模式等價值意蘊。
(一)是符合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現實要求
當代高校大學生以“00后” 為主,他們作為“網生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受互聯網和新式傳媒平臺影響較重,有著較強的文化自信、道德自律和人文修養。他們具有適應性、自主性、激進性、群體性等顯著特點,對各種愛國教育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強,并且具有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感,對知識充滿著渴望,同時也對權威充斥著質疑。但由于他們身處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社會文化氛圍中,加之年齡較小、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不足,導致他們無法正確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認識和處理社會現實問題,不能客觀、理性、準確地看待社會熱點,容易出現不滿情緒和做出過激行為。
微信公眾平臺具備較強的兼容性,可以很好地吸收最新、最豐富的教育資源,創新性地為高校愛國主義思政教育提供平臺和媒介。微信公眾平臺充分尊重高校學生的主體性,給予每位參與網絡學習和互動的學生平等發聲的機會和權利,并在教育引導過程中尊重每位學生的各種需求,從而充分凸顯了網絡“去中心化” 的特質和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微信公眾平臺采用主題設置、交流討論、實踐應用等交互式教學模式和個性化的定制教育形式來解決教育實效性下滑問題。遵循高校青年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逐步優化教育知識結構和參與模式,創新性地替代精準發達和規范化陳述的傳統標準教育教學形式,極大提升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在尊重大學生個性特點和主體地位的基礎上,使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符合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現實要求,也是助力愛國主義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有效探索。[2]
(二)是創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方法和內容的內在要求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萬物互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思政作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特殊形式,逐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轉移的方向和陣地。微信公眾號的出現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優化和創新了高校網絡思政的方法和學生受教育的模式,隨之在高校內部構建出全新的交往模式和教育理念。微信公眾平臺具有便捷性、廣域性、遠程性等特點,極大拓寬了傳統思政理論課教學、形式政策課教育、德育活動感染教育等形式的工作場域,通過留言評論、主題板塊、視頻圖像等形式拉近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距離,實現了知識結構創新和教育途徑的無礙化傳播,極大促進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媒介數字化和教育過程交互化。微信公眾平臺遵循愛國主義教育鮮明的時空限定性,借助信息實時、便捷的特質,運用豐富、鮮活、生動的教育資源,使時代意志和時代內涵具象化。
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情況調查
筆者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和時空交互性等特點,將焦作市三所高職院校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從4萬余名學生中隨機抽樣,采用網絡問卷調查方式,發放450份網絡調查問卷,收回415份,回收率為92.2 %。其中,有效問卷400份,有效率為88.9 %。通過對有效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分析,筆者歸納出高校運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政教育的總體情況,從而結合微信公眾平臺和高校愛國主義發展特點深入分析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一)基本情況
本次抽選的學生專業涉及面較廣,工科、理科、師范類專業均有涉及;男女生占比為41.5 %和58.5 %;中共黨員和共青團員占比為2.5 %和80.25 %,調查問卷對象涉及面比較合理,問卷數據參考性和研究性較高。
(二)高校運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情況
首先,從調研數據中可以發現,被調研的400人中每天使用微信超1小時的人數為351人;關注政、經、文、體類和新聞資訊類公眾號的人數占比為62.25 %;關注和閱讀自己所在學校或學院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的人數為372人。由此可以看出,廣大學生對于國家時政新聞和學校實時動態十分關注,使用微信公眾號進行資訊獲取十分頻繁。這就要求高校要基于微信公眾平臺開展線上系統化的思政教育路徑探索,加強對廣大學生進行科學思政教育引導力度。
其次,從問卷數據中可以看出,56.75 %的學生有主動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關注、閱讀發布的內容,從而獲得最新校園動態和拓展自己的視野、促進自身的學習和成長的經歷,但仍有35.75 %的學生是被動地去為朋友投票點贊或應老師要求關注、閱讀、點贊、留言。這反映出當今大學生有著較強的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學習提升的訴求,但部分高校教師未能充分發揮微信公眾平臺的教育引導作用,出現了錯誤引導學生或對微信公眾平臺不重視的情況。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信息內容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注重通過網絡平臺陣地讓全員皆可參與,利用最新思政理論發布、師生思想博文展示、輿論焦點引導等方式,全方位和全過程地進行育人管理,從而更好發揮微信公眾平臺思政育人、立德樹人和教育引導功能。
再次,從問卷數據中可以看出,81.75 %的學生會對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進行回復或與之互動,并對微信公眾平臺上發布的觀點有較為理性的判斷;89 %的學生認為,微信公眾號除提供必要的服務外,還應對使用者的思想觀念和道德素養進行教育和引導。由此可以發現,高校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有著現實可操作性和必要性。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注重內容和形式,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優化創新微信公眾平臺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注重思想和輿論引導,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提供必要服務的基礎上,加強對使用者思想觀念和道德素養的教育引導。
最后,從問卷數據中可以看出,71.25 %的學生喜歡與歷史文化有關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67.5 %的學生容易被有關國家、校園的優秀大學生榜樣故事吸引;39 %的學生喜歡閱讀輔導員或班主任發布的網絡博文;92 %的學生喜歡視頻動畫、圖文結合和互動游戲形式的內容;只有5 %的學生選擇了純文字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現階段,高校中有大量學生反映微信公眾平臺上學習內容資源不夠豐富多樣、知識過于碎片化導致無法深度消化吸收平臺上的學習氛圍不如傳統教育形式濃厚等,影響了其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愛國主義學習。數據顯示,將近80 %的被調研大學生所在高校的微信公眾號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語言生動活潑、緊隨當前潮流、接地氣;形式多樣,采用多媒體方式,可看性較高;語言簡潔明了,能吸引讀者。但也有部分高校微信公眾號內容教條主義太重、多長篇大論的文字內容;形式單一,多理論陳述,內容乏味;運營中宣傳力度少、實踐教學少等。這就要求高校要在宣傳引導力度增強、內容框架優化等方面對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路徑探索和優化。
三、基于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政教育的路徑和措施
(一)動態優化微信公眾平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
網絡信息的海量性為高校基于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素材,“內容為王” 是利用新媒體有效開展思政教育的核心。學校應依托包括微信公眾號在內的公共平臺和自身優勢進一步深度、全面挖掘思政工作資源,并通過建設獨具特色的大信息網絡平臺和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來拓展教育空間,充分發揮校園思政教育工作線上資源庫的功能。
學校的微信公眾網絡平臺既要從表現形式上加以創新,又要保持教育內容的優良性、深入性、時代感。高校通過微信公眾網絡平臺,可以把中華傳統文化、“四史” 知識、當代世界藝術精神、國際重大政治事件及學校歷史事件等信息錄入互聯網共享資源庫。高校還可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優化整合人文歷史方面的影視作品、動漫視頻等,將其制作成廣大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微影片、短音頻等作品,定期發布在平臺上,從而增強微信公眾平臺的宣傳力和讀者黏性,擴大思政教育影響力。
(二)加強對微信公眾平臺教育功能的拓展引導
微信公眾平臺不僅能夠很好地愉悅讀者的閱讀心態和豐富其認知層次,而且可以為有效開展思政教育提供優秀的平臺和場所。高校應充分運用線上育人手段,最大化發揮線上育人效能。高校教育工作者開展思政教育時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 這一理念,關注和尊重廣大青年學生的現實需要,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語言、圖片、短視頻等方式來精心策劃愛國主義教育的知識結構和優化教育模式,通過講述學生身邊的感人事跡或制作有力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政教育專題欄目,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科學有效引導學生參與到愛國主義活動中。結合社會和學生發展需要創新性優化和傳播愛國精神和恪盡職守等主流價值觀,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吸引力和傳播感染力。
高校教育工作應在微信公眾平臺中運用提問互動、政治理論宣講討論等形式進行思政教育,以極大豐富網絡媒體平臺的教育功能,用交互性語言實現師生間的雙向傳播。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新媒體平臺,自身具有的交互性可以很好地實現師生間的平等交流。教育工作者基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思政教育時要多給學生創造想發聲、敢發聲的機會和條件,引導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從而有效避免大學生真實情感流露的滯后性,增強大學生自身的愉悅感和群體的團結感,從而極大提升廣大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覺悟水平,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使青年大學生在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中獲得思政教育的洗禮。[3]
四、結束語
高校基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新時代思政教育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思政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采取互動式、啟發式、交流式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愛國意識和價值追求的教育,改變傳統“灌輸” 方式,增強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構建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慧化教育模式,實現實體課堂與虛擬課堂的無縫對接,有針對性地搭建與其契合的網絡平臺,實現“課上—課下,網上—網下” 的有機結合。另外,高校應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利用線上線下互動式教育,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內心生成國家榮譽感,增強正確的愛國情感。
參考文獻:
[1]?? ?岑露晶.彈幕文化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探索[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4):66-70.
[2]?? ?羅文英.互聯網背景下加強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與方法[J].決策探索(下),2021,(9):74-76.
[3]?? ?劉艷.網絡思政視域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6):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