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軒



摘要:兒童繪畫是兒童內心活動的體現,是兒童表達思想和情緒的重要工具。情緒管理能力對于小學階段的兒童而言是非常關鍵的。在心理課堂上教師利用繪畫的方式對學生加以引導,基于學情,明晰目標,促進情緒覺察;切合需求,貼近生活,促進情緒接納;創設情景,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情緒表達。并結合傾聽、提問、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促進小學生對情緒的覺察、接納和恰當表達。
關鍵詞:藝術表達;情緒覺察;心理調適;兒童繪畫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6-0020-05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應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和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做到循序漸進,設置分階段的具體教育內容。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學會恰當地、正確地體驗情緒和表達情緒[1]。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小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期,能通過心理操作去解決實際問題,自我意識發展迅速。皮亞杰認為,人的認知發展,不僅表現在知識的增長上,更表現在認知結構的完善和發展上。圖式的發展水平是人認識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既是認識發展的產物,又是認識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教師應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開展活動,鼓勵學生在問題討論和分析中逐步發展認知,完善認知結構,提升對情緒的認知。
一、繪畫心理調適的概念
“繪畫心理調適”是指不受規則和技法的限制、個體自發的繪畫創作過程,這種繪畫對心理健康能夠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根據正念療法理念,個體關注當下,面對涌現而出的情緒,不加批判地進行覺察,允許其順其自然地流淌、變化的心理覺察模式,對個體覺察、接納、整合情緒的過程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2]。
兒童繪畫是表達自我、表達思想和意義很好的方式。兒童通過繪畫的動作,在紙上出現的線條中獲得快感。兒童畫表達的是兒童的所思、所想、所感,而不是成人思想的輸入或體現。繪畫是兒童對經驗的組織和構造,這種構造既包括對物理客體世界的構造,也包括對兒童自我的構造[3]。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黃金期,尤其需要心理上的引導和成長,這對于學生健康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情緒管理能力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而言是非常關鍵的。然而,由于能力的不足、缺乏經驗,當遇到挑戰時,尤其是出消極情緒時,他們往往無法去及時合理地接納自己的情緒,常被情緒所控制,不斷地情緒失控容易導致自卑心理、內疚心理的產生,這對于學生自我認同感的發展以及身心健康是不利的。每種情緒都是一種珍貴體驗,學會識別情緒,理解接納自己的消極情緒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的主題。
二、課程回顧
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繪畫對于兒童情緒認知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繪畫使兒童可以看到自己的情緒,有助于其覺察和宣泄自己的情緒。心理健康課堂上的繪畫對情緒認知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看見真實感受,重視情緒表達
在小學五年級心理健康課“情緒萬花筒”課堂上,我通過讓學生畫自己一周的情緒涂鴉圖,讓學生覺察自己的情緒。在學生繪畫過程中,我邊巡視邊看學生畫的情況。
(看到一位學生遲遲不敢動筆)
師:“你遇到什么困難了嗎?”
生:“老師,我不會畫?!?/p>
師:“不會畫?是想不起來這周的心情如何嗎?”
生:“不是。我知道自己有哪些情緒,可是我美術不太好,畫得很丑。”
師:“心理課不是美術課,只要表達你內心真實的感受就可以,不用在乎繪畫技術。你只需要把內心的感受、想法表達出來,無須在意是否好看?!保▽W生作品《我的情緒涂鴉圖》見圖1、圖2)
(發現這位學生通過簡單的涂鴉和文字也能表達自己的情緒)
師:(繼續引導)“你可以回想一下最近讓你印象深刻的情緒有哪些,是什么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情緒?”
設計意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圖式是一個有組織的、可重復的行為或思維模式。皮亞杰提出“同化”的過程是把環境因素納入自己已有的圖式中,去加強和豐富主體的動作。我鼓勵學生克服對于繪畫技術的畏難情緒,只是記錄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在鼓勵學生真實表達情緒的過程中要引發學生共鳴,鼓勵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對情緒的影響進行分析,這樣他們才能體會到更豐富的情感。在此過程中,學生完成了發展理論中的同化過程,產生了更多的認同感。
心理健康課的繪畫不同于美術課,更多是“表達性繪畫”,是指兒童利用繪畫來表達情緒情感和思想,將繪畫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兒童的繪畫承載著意義,具有表達和交流的功能。
覺察自己內心的所有聲音和感受,不評判,只是用記錄的方式看到它們。不拘形式,不求精美,只要能夠把自己內心的感受、想法表達出來即可,不否定、不評價,只是看見和呈現。比如可以請學生抽一點時間,閉上雙眼,畫一條不間斷的線條,感受思緒在線條間的流淌。
(二)分析情緒需求,精準定制課程
某班主任主動找到我說A同學和她同桌小Z同學發生矛盾,小Z同學上課自言自語,發出古怪的聲音,與別人發生很小的矛盾就口出惡言。我和A同學了解情況之后,將小Z同學叫到心理輔導室。
師:“你知道為什么請你到這里嗎?”
小Z:(不知所措地)“我犯什么錯誤了?”
老師和小Z同學說明了A同學講述的情況后問小Z:“你覺得她說的情況是真實的嗎?”
小Z:“是的,當遇到不公平的事時我就很生氣,很想把世界都毀滅!”
師:“看來你是很難控制自己的壞脾氣。”
小Z:“是的,生氣時火冒出來我根本控制不了。”
師:(表示理解)“人在生氣的時候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事,但我們需要控制生氣,而不能被生氣控制。”
“我們還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去調整自己的生氣情緒……”
除了此次個案輔導,還有學生下課找到我,說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壞脾氣。
我意識到小學生對于控制“生氣”情緒有一定的需求,于是設計了一節課“你好,生氣”。以繪本引入,讓學生畫出他們的“生氣家伙”,并給它取個名字——我的生氣“家伙”。通過繪畫來覺察生氣,進而宣泄生氣的情緒。圖3、圖4為學生作品。
設計意圖:《綱要》提出“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根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其一是堅持科學性與實效性相結合。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科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與實效性,切實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其二是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全體教師都要樹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1]。
皮亞杰認為“順應”是改變主體動作以適應客觀的變化。根據認知發展理論,學生在遇到新刺激的時候,會對原有的圖式進行修改和重建,以求適應環境。在實踐中學生也會遇到各種新問題,如果教師積極引導,他們就能在不斷同化中完善認知,深化對情緒的理解。
“你好,生氣”這節課,以學生最容易感受到的情緒作為范例,進行遷移。通過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氣家伙”畫出來并給自己的“生氣家伙”取個名字,進而外化自己的“生氣”。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覺察了生氣情緒,合理表達了情緒。
(三)創設情景空間,動態表達情緒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經歷了停課、居家學習和返校,很多學生產生了不適應的狀況。有學生反映,居家學習期間害怕感染病毒,父母上班一個人在家害怕……返校學習之后,很多學生不適應學校生活,出現厭學、焦慮等情況。
在返校第一節心理課中,我讓學生回顧從收到停課消息、到上網課3天、上網課一個月、接到返校通知、正式返校的心路歷程,畫出自己的情緒曲線圖(學生作品《我想開學的心情》見圖5、圖6)。通過畫這段特殊時期的情緒曲線圖,讓學生覺察并表達自己的情緒動態變化,促進其對于情緒的整合。
設計意圖:《綱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課應以活動為主。教師應通過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在寬松安全的氛圍中體驗不同的情緒感受[1]。
皮亞杰認為“平衡”是同化與順應兩種能力的平衡,它既是發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結構。疫情期間,學生經歷了停課、線上學習以及返校,多個應激事件使學生產生各種情緒波動。通過畫情緒曲線圖的方式,讓學生覺察自己的情緒波動和心路歷程,能幫助他們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以重新達到平衡。
居家學習期間,學生沒辦法和老師同學面對面交流。通過學生的繪畫和分享、老師點評的方式,學生的參與度明顯提高。這有助于學生覺察不同事件對自己情緒狀態的影響,促進學生整合居家學習到返校期間的情緒動態變化。
三、繪畫心理調適在小學心理健康課中的設計與實施
情緒管理主題是小學心理健康課中的重要主題之一。兒童利用線條、圖形、色彩來表達情緒和交流思想的繪畫過程,實際上是兒童對信息的加工和處理過程。繪畫是以人的感知活動為基礎的,感知活動中包含了兒童的積極探索、選擇和對事物本質的揭示。
(一)基于學情,明晰目標,促進情緒覺察
以繪畫促進小學生的情緒發展是面向所有學生的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面向全體,結合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和認知水平,概括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覺察情緒:讓學生體驗并覺察到情緒,了解是哪些事件讓自己產生了這樣的情緒,該情緒的持續時間是多久,情緒的強度評分等。
2.接納情緒:讓學生了解不同情緒的作用。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一樣,都對自身有獨特的價值。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拒絕消極情緒,而是和它們做朋友。
3.恰當表達情緒:情緒需要表達,并且可以通過合適的方式去表達。
4.調節情緒:掌握調控情緒的基本方法,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二)切合需求,貼近生活,促進情緒接納
心理健康課堂的內容選擇一定要源于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困惑,切合學生實際需求。比如疫情居家學習期間,很多學生產生害怕的情緒:看到疫情嚴重會害怕焦慮、擔心自己會感染病毒、父母出去工作獨自在家害怕、害怕在家學習效率不高等。受到疫情影響,居家學習的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情緒困惑是,如何面對害怕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消極情緒。
因此,在線上教學期間,我設計了“當害怕來敲門”“同心抗疫,靜待春來”等主題的課程。幫助學生更好覺察自己的情緒,調節情緒,提高情緒免疫力。
(三)創設情景,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促進情緒表達
1.傾聽共情,巧妙提問
心理咨詢中有一個重要的訪談技術——傾聽技術。運用在“情緒”主題的心理課中,傾聽是在接納學生的基礎上,教師關注學生,認真積極地傾聽,給予情感上的共情和理解。教師通過傾聽共情,還原情緒發生的情景,主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將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適時地表達出來。
例如在“情緒萬花筒”一課中,學生分享完自己的情緒涂鴉圖之后,教師進一步了解是哪些事件讓學生產生了這樣的情緒,該情緒的持續時間是多久,情緒的強度評分等。
接著,對情緒進行分類,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教師提出問題“積極情緒是好的,消極情緒是壞的”這個觀點你同意嗎?引發學生對不同情緒作用的思考。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多結合學生的需要,適當地提出問題,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分享。
2.自我開放,引發共鳴
自我開放技術也稱自我暴露技術,是指心理咨詢師在適當的情況下,公開自己適當的經驗與來訪者分享,協助來訪者對自己的感覺、想法與行為后果有進一步的了解,并且從中得到積極的啟示。在心理活動課堂中,為了真誠、走心,增加師生互動,教師要真誠表達自己并適度做出自我開放。
例如在“你好,生氣”一課中,在主題活動“畫出我的生氣家伙——外化生氣”這一環節,教師首先給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氣家伙”——“炸毛”,分享它的樣子是牙齒尖尖、怒發沖冠,在備課時電腦突然死機時出現,以及當時的真實感受。通過教師主動的自我開放,學生參照教師的示范,可以做更深入的思考,將“生氣”情緒外化,激發學生對情緒的理解和共鳴[4]。
3.小組討論,互相傾訴
心理活動課的核心要素是活動、體驗和分享。通過創設活動情景,學生在體驗中產生不同的情緒和感受。活動體驗是課堂的重心,活動要盡量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而不是個別學生的表演。
學生體驗產生感受之后,要將其分享出來,心理活動課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教師要強調真誠、尊重,不作價值判斷,讓學生敢于分享、敢于傾訴。其他學生在傾聽的同時,能增強彼此的情感聯結。學生在小組中去表達和分享,不僅能展示自我,還會增加被關注的機會。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傾訴和分享真實的情緒感受,能增加學生的共鳴,也能從中感受到同伴支持,增加對于自我的覺察和探索。
心理健康課的繪畫不同于美術課,更多是“表達性繪畫”,是指兒童利用繪畫來表達情緒情感和思想,將繪畫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兒童的繪畫承載著意義,具有表達和交流的功能。
四、結語
利用繪畫的方式促進小學生對情緒的覺察、接納和恰當表達。繪畫使兒童可以看見情緒的顏色,繪畫“能讓兒童獲得一種內在的效能感,讓他們覺得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兒童的繪畫作品是他們思想活動、內心體驗和情感表達的產物[1]。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雖然兒童的繪畫為我們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提供了一個非常獨特的窗口,但我們不能簡單憑借繪畫中的某個線條、某種顏色來反推兒童存在什么樣的問題。
當然,促進小學生情緒認知的方式有很多,“繪畫”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還有哪些方式能夠促進,也是今后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教師采用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和發展特點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興趣,還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童欣.繪畫心理調適:表達人設外的人生[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
[3] 李甦.探索兒童的繪畫世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周雋.心理課怎么玩——心理教師實戰進階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編輯/ 衛 虹 終校/ 張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