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紅

摘要:薩提亞模式治療性會談目前在青少年心理咨詢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其基本過程為:咨詢師先準備好自己,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再探索求助者的內在冰山,體驗一致性的溝通來促進反思,推動求助者產生正向積極的改變從而達成良好的治療效果。通過一則咨詢案例,詳細分析了薩提亞模式治療性會談的實際運用,為青少年心理咨詢提供了一套積極有效的心理咨詢會談干預的方法。
關鍵詞:薩提亞模式;治療性會談;“冰山”理論;一致性溝通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6-0048-04
維吉尼亞·薩提亞是家庭治療的創始人,她所創建的薩提亞模式是一種獨特的心理治療方法。該模式以“提高個體自尊,改善人際溝通,助人成長”為主旨,有效地幫助很多人擺脫了痛苦,獲得了個人成長。該模式基于對人性的積極假設,運用獨特的方法與體驗性手段,協助求助者探索導致痛苦和不適的根源性因素,同時有效地發掘個體及家庭的資源,促進個體和家庭積極正向的改變,提升求助者的價值感,從而獲得顯著的療效。本文將從該模式治療性會談的基本過程和在案例中的運用兩方面展開論述。
一、薩提亞模式治療性會談的基本過程
(一)準備好自己
薩提亞竭力倡導咨詢師解決自身原生家庭的未完成事件,唯有如此,才能夠準備好自己,使自己達到和諧一致的治療狀態,并有效地治療他人。咨詢師平時可通過培訓、練習、個人體驗、督導等處理一些未了情緒或者其他會談中觸動到的盲點或一些未滿足的期待。會談前的準備包括身、心、靈的準備,如解決生理上的需要,檢查自己的內在冰山,將待處理的私人問題暫時放在一邊,借由冥想、靜坐或聆聽音樂等方式達到一致和諧的境界。準備好會談室的環境,如關掉手機,校對時間,調整好座椅及燈光,調好溫度等。
(二)建立聯結
當求助者進入會談室時,和求助者建立聯結。這個過程可以是數分鐘至一小時,甚至幾次會談,其目的在于建立親和感及安全感,這是會談治療的基礎,只有當求助者覺得被了解及建立信任,才會愿意打開自己,進入內在的冰山,做出承諾及改變。
如果求助者進來時十分客氣或者一坐下來就眼淚漣漣,做出討好的姿態,這類人往往對他人的感受敏銳,想照顧他人的感受。可以先和他的感受建立聯結,有人關注他的感受時,他的渴望會得到滿足。如果求助者進來即抱怨,他可能處于指責姿態,有些期待未被滿足。可以先和他的期待建立聯結。如果求助者滔滔不絕地談時局、藝術、哲學等,可能他是超理智姿態,處于觀察者的心境,可以先和他的觀點做聯結。對于不斷轉換話題的求助者,咨詢師要花較長的時間,先讓他們熟悉咨詢室的環境,詢問他們的意見或者有哪些身體的工作,比如散步、運動、畫畫、游戲甚至音樂或舞蹈,幫助他們增加一些對自我、他人和環境的覺察,提升其在適宜情景中改變的靈活性、創造性和開放性。
總之,當求助者帶著對自己或者環境的不滿來求助時,多少會有些焦慮,希望得到支持與幫助,咨詢師要以開放及真正關心、尊重的態度,使求助者覺得被理解、被認同和被尊重,這是咨詢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是求助者改變的前提。
(三)傾聽求助者的困難與困境
詢問求助者要處理哪些困難,將求助者講述的故事放在冰山歷程中來理解,不斷地將事件或故事帶入求助者的內在,主動聆聽、跟隨和帶領求助者的歷程,避免迷失在故事中。
(四)探索冰山
探索冰山是咨詢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以歷程的提問探討冰山的每一個層次,每個層次在同一系統中是互相牽連的,而冰山又是立體的,咨詢師由冰山的表面開始探索,漸漸向內進入冰山的核心。
(五)設定正向而明確的最終目標
薩提亞模式的總目標有四個方面,即提升求助者的自我價值、使求助者成為較好的抉擇者、幫求助者負起責任、促使求助者更和諧一致。實現總目標需要經由一個個小的目標去實現。可以在初次會談中經由冰山的探索,設定具體的核心總目標,在其后的會談中,再設定該次會談的目標,以協助最終目標的實現,比如可以問“你想要什么?你希望有什么發生?你想有什么改變?”等。注意:一定要分清咨詢師自己的咨詢目標還是求助者的目標,要經常地核對,盡量達成一致。
(六)取得承諾
當咨詢師與求助者建立一致的目標時,就要取得改變的承諾,增強求助者的改變動機,再共同探索達到目標的方法。
(七)咨詢計劃
根據個案提出的困難與困境進行探索與評估,做出咨詢計劃,或是解決求助者自出生到當下一些未了的情結或一些原生家庭的情結,或是恐懼,或是建設未來。咨詢計劃或目標可能因冰山探索而觸碰到其他難題而有所改變,但方向不變。
(八)推動并落實改變
當求助者作出承諾后,可多問一些歷程上的問題,推動改變連接到目標。遇到防衛或逃避時,咨詢師要有足夠的敏感度及耐性,并接納求助者的現狀,放下對求助者快速改變的期待。一旦改變真實發生后,詢問求助者對改變的看法及接納程度,與求助者回顧會談過程,描述自己的行動及改變,或欣賞自己的改變,給予鼓勵與支持。
(九)家庭作業或功課
布置與目標或落實改變相關的家庭作業,讓求助者在咨詢外加以練習。如果求助者的作業沒做好,要協助他探索原因與存在的阻礙,切勿懲罰,多加鼓勵。
(十)結束
回顧整個會談,詢問“你在這次會談中的感受怎么樣?”“你做了哪些改變,哪些決定?”“我們停在這里如何?”適當的時候可建議求助者慶祝自己的改變,比如買個禮物給自己或者請自己吃一頓美食。如果求助者提出其他難題,咨詢師應做好記錄,放在下次會談時處理,并縮短兩次會談的間隔日期。
二、薩提亞模式在心理咨詢中的運用
(一)求助者基本情況
小A,男,19歲,大一學生,來自北方小城市,因新生心理普查篩選結果超標被輔導員推薦來咨詢。剛開始來時,小A對咨詢目標并不明確,經討論慢慢變得稍微清晰一點,比如改變自己對人和對事的一些看法,緩解自己緊張焦慮的情緒,在人際關系中不再那么壓抑和自卑。
小A自訴自高一以來暗戀女生小B,鼓起勇氣表白被婉拒,但自己無法放棄,覺得這輩子就認定小B了。至于為什么喜歡她,自己也不清楚,只是覺得對方文靜、上進、跟她在一起很舒服等。
這個事情只一兩個好友知道,自己一直悶在心里,嚴重影響了學習。自己初中學習很好,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但高中成績開始下滑,上課聽不進去,經常會想到小B,高考前休學了半個多月,最終因小B的原因違背家人的意愿來H市上學,謊稱自己只能考到這個學校,其實是沒有報考當地的家人認可的學校。上大學后,跟小B不咸不淡地交往,偶爾見個面,吃個飯,關系也沒有什么進展,小B明確表示自己只愿意與他建立普通朋友的關系。
當前小A覺得很孤獨,情緒低落,覺得人際交往是一件很耗費精力的事情,沒有做好準備時不會與人主動交往,即使對方主動也會回避。自己的好友通常是多年交往的幾個哥們兒,很多當下有事不得不加QQ或微信的人,事后也會刪除,跟班上同學也很少交流,覺得跟他們沒什么話說,看不慣他們的碌碌無為。
(二)咨詢師觀察與評估
小A身材高大,干凈整潔,思路清晰,無重大軀體疾病史,交談時稍顯緊張被動,問一句答一句,小動作比較多,顯得比較順從,不敢表達自己,擔心被評價。通過交談和觀察發現,其對親密關系渴望但人際交往中回避性行為多,學習效率下降,情緒壓抑緊張。經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及自尊量表測試,顯示為輕度抑郁、焦慮,自尊水平偏低。綜合臨床資料、病因分析和診斷依據,初步評估為一般心理問題。
(三)咨詢目標及方案的制定
咨訪雙方商洽后將緩解負性情緒和心境、改善社交狀況作為具體目標,將提高心理康復力、促進人格完善、恢復自信心作為最終目標。
求助者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長期的人際困難與退縮、社會支持系統不足,不能有效地建立親密關系,引發了情緒問題和學業問題。薩提亞模式著重從家庭、社會等系統方面著手,并非只是單單地消除癥狀,而是全面處理求助者的個人問題,最終使個人達成“身心整合,內外一致”。因此,咨詢師決定運用薩提亞治療模式,整個輔導以完善人際溝通渠道、健全社會支持系統、提升求助者內在心性為主導,采用溝通姿態、冰山等核心理論,幫助求助者搭建和諧的人際環境,提升自我價值感。
(四)咨詢過程
1.建立聯結與傾聽其困境
當求助者被動緊張地來到咨詢室時,咨詢師給予了很多的理解與支持,接納其當下的狀態,鼓勵其主動求助的行為,欣賞其對親密關系的忠誠和堅持,同時以開放及關心、尊重的態度,讓其放下擔心被評價的戒備心理,能夠安心平靜地講述其困擾。
2.探索內在冰山
薩提亞將人的內在心理系統比作“冰山”。冰山理論主要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自我這七個層面。“冰山”是互相牽引的系統,每一層面的變化都會帶動其他層面的變化,從而影響外在行為表現。倘若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要從了解、改變其“冰山”入手。
在建立了比較信任的關系后,咨詢師嘗試帶領著小A一起去看他與小B關系的冰山模型(見表1),讓其充分地、深入地體驗這段關系,以及早年重要人際關系模型對現今關系的影響,看到其內在的渴望和資源,促進覺察與轉化。他逐漸明白,完全依靠自己的過度討好和退縮是無法維系關系和實現愿望的,需要改變溝通的方式和強化自我。求助者內在心理系統“冰山”的轉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圍繞“冰山”各個層面展開歷程式的提問,從其心理體驗、感悟和覺察等方面入手,最終幫助其實現自我的改變,而非給予其僵化的教導、理性的說服或單純的建議,咨詢后輔助家庭作業的方式加以鞏固。
3.體驗一致性溝通
咨詢師引導小A多次進行一致性溝通的覺察與體驗。采用以下步驟進行:
(1)覺察自我。當……發生的時候,先停住,覺察自己,看到自己的感受。
(2)關注對方及情景。覺察他人的身體信息,呼吸、表情、動作等;詢問對方、了解對方,看到雙方觀點、期待、想法上的不同。
(3)嘗試用不同的身體器官來陳述事件,如,我看到……我聽到……我感覺到喜、怒、悲、驚、恐、憂等。或聽到這句話我感到……你這樣說我覺得……
(4)解釋自己感受。只解釋自己的感受,不對他人進行評判,如,我想讓你了解我的……
(5)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請求,如我決定……我請求……我期望……
(6)采取行動,進一步有效溝通。
在練習中,重點引導小A看到并接納自己和他人的局限性,不帶情緒和評價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請求。
4.促進改變
改變是痛苦的,但不改變會更痛苦,更容易失去關系。小A意識到當前自己這種討好的人際模式其實會傷害到關系,討好背后并不是無所求,而是更強烈的渴望,容易給他人帶來人際壓力。
通過多次的干預會談,小A發生了一些改變,但需要繼續鞏固心理干預取得的成效,使其“冰山”的改變逐步深入。例如,引導小A正確看待自己與小B的情感經歷,覺察自己當下的感受和想法,思考對親密關系采取的下一步行動和對未來愛情的期待。另外,還布置了一些家庭作業,以探索親密關系。例如:在兩性親密關系中,應該怎樣堅守底線?用何種應對姿態維系親密關系更妥當?如何保持自我的精神獨立和意志自由?如何更好地在親密關系中成長?
(五)咨詢效果評估
1.心理測驗評估:前后對比各量表的結果,顯示小A的自尊水平有了提升,身體和心理癥狀均有減輕,焦慮和抑郁的水平也有所下降。
2.求助者自我評估:小A表示能夠更加客觀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和欣賞自我,提升了自我認同,心理能量增強了,相信自己以后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夠坦然面對、從容處置。人際交往圈子也在逐漸擴大,不再封閉自己,不再遠離周圍的同學,與小B的關系也有所進展,覺得其他同學和小B對自己的態度和方式也有所改變,期望以后能夠越來越好。
3.求助者周圍人的反饋:小A之前的各種不良狀態有了比較明顯的轉變,不再整日一言不發,臉上重新展露出了笑容,學習和生活上積極主動。
4.咨詢師評估:求助者不良情緒得到了緩解,社會功能基本恢復,對大學生活也更加適應,個性逐漸完善,能積極主動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來應對問題。
綜上,在青少年心理咨詢中運用薩提亞模式治療性會談,能幫助咨詢師深入探索求助者的內在世界,引導他們從新的角度去探討和改變不良的人際行為,為他們實現深層次的人際聯結和轉變提供方向,促進他們對自我的接納、認同、寬容、尊重、愛和承諾,進一步提升他們的生命價值感和意義感。
參考文獻
[1]李磊.薩提亞團體對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干預研究[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9(5):89-93.
[2]陳海霞.薩提亞模式團體輔導對高中生同伴關系的干預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3]馮偉,陳曉倩.薩提亞模式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友誼質量的干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8,33(6):17-22.
[4]關寧寧,陳偉奇.薩提亞技術在心理咨詢案例中的運用[J].心理月刊,2022,17(9):217-219.
[5]高麗娜.薩提亞模式在大學生預防性心理危機干預中的應用[J].心理月刊,2022,17(14):193-195.
編輯/ 衛 虹 終校/ 張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