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芬
摘要:隨著網絡普及使用,人們的交往方式也發生著改變,網戀成為部分青少年寄托情感需要、滿足心理需求的方式。一名初二男生遭遇網戀挫折,引發了情緒困擾,并出現了自傷行為,心理教師采用來訪者中心療法與敘事療法,引導學生剖析內心需求,看清情感實質,協助其挖掘內在心理資源,提升自信心,最終走出了情感困擾。
關鍵詞:青春期;網戀;情感挫折;心理需求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6-0052-03
一個男孩徘徊在心理輔導室門口許久,最后沮喪地低著頭走進心理輔導室,眼神中略帶憂傷,不好意思地小聲說:“老師,我可以找您聊聊嗎?”
一、案例描述
這個男孩叫小政(化名),初二學生,16歲,高大壯實。在一個月前,他跟一個在網絡游戲中認識了兩周的女孩相戀,雖沒在現實中見過面,但小政覺得她是一個善解人意、個性溫和的女孩,并決定要一直跟她相戀相愛。但在一個星期前,小政一大早接到女孩母親打來的電話,她堅決反對兩人在一起,否則會將自己女兒送回老家讀書。小政極力爭取,表示會盡量不影響她學習、生活,愿意等待,但這位母親態度決絕,并將小政拉黑、刪除所有聯系方式。小政很擔心女孩會因此事跟父母關系緊張,或做出叛逆、極端的行為。同時自己內心又非常失落、痛苦、難以割舍,自責無能和懦弱。近一個星期,小政都無法專心學習,情緒低落、憂郁,痛苦壓抑,又礙于面子不愿向朋友傾訴。前一天,小政用圓規偷偷在左手臂上割了五六下,但依舊感覺不到心情好轉。
小政是本地人,家中獨子,父母常忙于生意,平日陪伴較少,但對他管教嚴厲。因小政成績落后,父母對其常有指責。小政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難以溝通。如果自己表現不夠好,父親會當眾不留情面地責罵。小政雖知自己有不對,但因不滿父親的態度而拒絕接受批評,雖知道父母也愛自己,但不喜歡的父母教育方式。在班里也有玩伴,但不交心,信任度不高。
二、案例分析
青春期階段,學生自我意識高漲,逆反心理強烈,厭惡被管束,渴望被尊重、被認可、被理解。在網絡上認識的女孩對他理解、關心、友善,正好彌補了他在現實中缺失的情感需求,因此,小政越發對她有好感。青春期階段性心理的萌動,使青少年對異性產生好感,其實少男少女還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愛,有時會把對某個異性的好感當成了愛。這份青春期網戀情感讓小政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讓內心孤獨的小政燃起愛慕與幻想。
當這份情感遭到對方家長強迫阻斷后,小政陷入“青春期網戀情感挫折”的困擾,在一周時間內,表現出情緒低落,自責、孤獨、失落、痛苦,有自傷行為,學習生活受到一定的影響。但他自知力完整,說話思路清晰,能主動求助,屬一般心理問題。
三、輔導過程
(一)建立輔導關系,表達情緒與想法
心理教師采取來訪者中心療法,通過傾聽、共情、積極關注等咨詢技術與小政逐漸建立起信任、安全的輔導關系。
小政:我們約好周末就聊天的,可她突然就消失在我生活里,我很難接受。畢竟我們有一個月的感情了,突然就被中斷,還杳無音信,我不甘心就這樣放棄。但她母親的態度很決絕,不給我退路。我又害怕如果不放棄,她會跟家人關系鬧僵,我不希望她受這樣的委屈。
師:這段感情這樣突然結束,你難以接受,不適應。但你是被迫結束的,心里有些無奈、不甘心。她母親的態度強硬,你也擔心女孩跟母親的關系會緊張,甚至惡化。是這樣嗎?
我鼓勵小政詳細訴說自己的這段情感經歷,一方面,能讓他在傾訴中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緩解壓抑的痛苦情緒;另一方面,引導幫助他理清自己的情緒與想法,更冷靜地看待兩人的交往。
小政在輕撫手臂時,我觀察到他的左手臂上有割痕,他也沒有刻意回避。在我關切的詢問下,他告訴我:“現在不怎么疼了。是前天心里太難受了,想起班里也有同學心情不佳時自傷,于是也想試試看,就偷偷用圓規在上面劃的,劃了五六下吧。劃完之后心情也不覺得好些,有點后悔這樣做。”我采取共情、理解、接納的方式,幫助他感受當時的情緒體驗,正向引導其采取恰當的方式來處理自己情緒。
(二)看清內心需求,探索情感實質
小政陷入青春期網戀情感挫折,表面看是失去了一段戀情,由挫折帶來的打擊,但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小政未能成熟看待愛情,沒有區分愛與好感,也沒能冷靜看到自己對這個未曾謀面的女孩產生的愛慕之情,是因為心理需求存在缺失,而對方的友善與關愛暫時彌補了空缺,才令他對這位陌生女孩多了幾分完美化的幻想。如果他能清醒看到情感背后是自己心理需求的渴望、不成熟的幻想、青春期的好感、對異性的欣賞,這將對他走出痛苦情緒有幫助。
師:網上相識兩周就確定了關系。是什么原因讓你做出了這個決定的呢?
小政:我感覺她善解人意、溫和、友善,跟她聊天很舒服,她很懂我,很理解我。
師:跟她網絡交流時,你感覺到她有很多優秀的特質,也很吸引你?(小政點點頭)那么,現實生活中,有沒有人也能帶給你同樣的感覺,讓你覺得被理解呢?
小政:我父母對我的陪伴是很少的,而且因為我學業不太好,對我多指責,他們不理解我的感受,說話也不尊重我。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很孤獨,沒有說得上話的人。
在對話引導中,小政將網絡情感與現實的情感需求相聯結,看清楚了自己的內在心理需求,能更冷靜評價這份網戀情感的發展與結局。
(三)走出情感幻境,回歸現實生活
小政想要放下這段不成熟的網戀,但是畢竟這段感情也帶來了許多內心的滿足,要釋然走出悲傷,他還沒有足夠的信心。
師:這段對你來說非常美好的經歷,突然的結束讓你難受與不舍。這樣的事情在你現實生活中是否也曾遇到過呢?
小政:我小學六年級時養的一只心愛的小狗突然不見了,我找了一個月都沒有找到,我傷心哭了很久。
師:自己心愛的狗不見了,也是很不舍,很難過的。后來你是怎么走出這種悲傷的呢?這對你面對現在的這個經歷有什么啟發嗎?
小政:嬸嬸見我哭得特傷心,她告訴我:“哭也是挽不回來的,不見了就是不見了,找多久都不會找到的,接受現實吧。”我也嘗試去接受失去,人生總會經歷得與失吧。這樣消沉也沒有用,我需要重新審視這份情感,避免下次輕易陷入網戀。
我采用了敘事療法,引導小政回憶自己曾經的“閃光事件”,以喚醒他被封存的內在積極力量,重構人生故事,促使認知改變。幫助小政借助內在的資源與力量去重新面對現在的困境,觸發新的領悟與收獲,該事件也被改寫為小政生命里的又一個積極故事。
(四)總結鞏固,結束輔導
我對輔導的過程做了概括性總結,幫助小政梳理這段青春期網戀情感挫折帶來的情緒與想法,理清了心理需求與情感實質,肯定了小政的發現與領悟,強化其面對這段挫折經歷的信心。小政表示自己的情緒痛苦得到了緩解,有90%的勇氣去面對這段經歷,剩下的需要一點時間去慢慢消化。
小政談及自己自傷做法時,笑了笑說:“現在回想這樣做是很幼稚的,這種傷害自己的方式一點都不值得。我應該積極尋找健康的、恰當的方式去處理情緒。”我為小政有這樣的領悟而高興,肯定了這次經歷給他帶來的轉變與成長。我鼓勵他轉移對現實生活的關注,發掘自己的優勢,積極參與集體活動,與父母主動溝通交流,在豐富的現實生活中感受更多的快樂。最后,我讓小政寫下這次輔導中自己的收獲和鼓勵自己的話,以此儀式強化輔導的效果,增加其心理能量。
四、輔導反思
每一個來訪者都有其獨特性,也擁有自我成長的力量,需要咨詢師積極關注、支持、尊重與理解,根據來訪者的特質一步一步引導其自我剖析,看清真相,以喚起當事人改變的內在力量,收獲新的成長領悟。
情感挫折對青春期階段的少男少女來說是一種危機,也是一個轉機。咨詢師需要保持中立態度,合理看待青春期戀情,關注來訪者的內心需求。不宜先入為主,忽視來訪者的情感實質、一味地否定與危險化,而應看到青春期戀情也是青少年成長的契機。咨詢師需要認清自己的協助與引導角色,幫助來訪者激活自愈能力,轉化危機,從而促進人格成長。
參考文獻
[1]佩恩.敘事療法[M].曾立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2]張桂蘭.“網戀”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及對策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4):36-38.
[3]王妍.故事如何影響我們:敘事傳輸的影響機制[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4):53-56.
編輯/ 衛 虹 終校/ 張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