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園
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切實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3年3月19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通知,決定將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鄉柳林水村等1336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通知要求,各地要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中國傳統村落掛牌保護工作的通知》(建辦村函〔2020〕227號)要求,按照“一村一檔”建立完善中國傳統村落檔案,并于2023年9月底前完成掛牌工作。要指導列入名錄的傳統村落編制保護利用規劃或方案,明確保護范圍、重點和要求,提出保護利用傳承工作措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規劃或方案內容要簡潔、易懂、實用,效果要可感知、可量化、可評價。要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切實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鳳羽鎮起鳳村出現在第六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中,90后的起鳳村村民趙輝對此感到非常高興。“這就意味著將有越來越多人知道起鳳村,也意味著起鳳村的傳統文化將被保護和傳承下去。”
起鳳村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它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當人們走進它時會不自覺地想了解它的過去,了解那些過去的優秀文化。但隨著時間的變遷,起鳳優秀的傳統農耕文化已經開始簡化,就拿“開秧門”來說,在過去它是豐富多彩的,有吹、拉、彈、唱,而今卻簡化到只在田埂上插三炷香。為了恢復它的原貌,起鳳村的村民們曾經到洱源縣圖書館、下關圖書館等能記錄它“足跡”的地方去尋找,在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起鳳村依據書上記載的歷史信息舉辦了一場“開秧門”。
在歷史記載中,每年小滿前后都是水田栽秧的時節,白族的開秧節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近來由于生產方式的變更,傳統農耕文化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今,越來越多的起鳳村民也意識到了農耕文化的重要價值。
“我們熱愛鳳羽文化、熱愛起鳳文化,希望我們小小的行動能影響更多熱愛傳統農耕文化的人參與到我們的隊伍中來,用心去感受、用實際行動去挖掘,讓鳳羽的傳統文化氣息越來越濃厚。”趙輝說道。
傳統村落中的文化習俗傳播,因為鄉村振興而逐漸出圈。近幾年的秋天,“慢城農業莊園”一直在鳳羽佛堂村古梨園空中稻田劇場舉辦鳳羽白米豐收節活動。豐收節上,鳳羽壩子稻谷金黃,洱源縣斯甘俏藝術團的金花姑娘們在稻香四溢中跳起了霸王鞭舞《稻浪飄香樂豐年》。“節目中的肢體語言,表現的都是我們田間耕作時拔秧、栽秧,以及收割谷子、打谷子的種種,我們把老百姓田間耕作的形態幻化成舞蹈,通過舞蹈再一一展現出來,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洱源縣斯甘俏藝術團演員李海燕表示。
同時,參加鳳羽豐收節活動的群眾還可以感受音療瑜伽,傾聽稻浪中的詩歌吟誦,觀看歌舞表演,有的村民還即興表演了霸王鞭舞、秧倌吹吹腔,大家以傳統和現代相融合的獨特方式,還原了農事的本來面貌,為土地而歌,為豐收而舞。
幾乎每個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村落,都有承載數百年風韻的歷史建筑,以及歷經上百年風雨的傳統民居。2012年,住建部、財政部等多個部門啟動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建立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制度。回顧過往走過的路,國家層面啟動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工程至今已有十年。隨著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示了2023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市、區)名單,我國在探索傳統村落長效保護利用機制上邁出新的步伐。截至目前,已先后有8155個傳統村落被列入名錄,實施掛牌保護制度。
村落的主體是村民
對于傳統村落來說,它們的主體是村民,傳統建筑是否得到妥善保護,人是關鍵的因素。近年來,很多地方都開始重視喚起村民自覺保護村落的意識,激發村民保護村落的積極性。江西撫州市金溪縣通過按比例負擔維修費用,調動村民保護傳統村落風貌的積極性。據金溪縣委書記張文貴介紹,縣里成立了古村落保護開發中心,負責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村民可以將老房子托管給政府。“我們按照文物保護基金會出資50%、項目資金和財政配套30%、產權人自籌資金20%的方式推進搶救式整修,在減輕村民修繕負擔的同時,調動了村民參與修復的積極性。”張文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經過加強宣傳和普及有關知識,村民的傳統村落保護意識在不斷提高,尤其是一些從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中受益的村民。”北京工業大學城市建設學部副教授李華東表示,“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重要目的和任務之一,就是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過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傳統村落內的傳統民居得到有效保護,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承,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加強,群眾的居住條件同步得到改善,還帶動了當地旅游經濟發展,促進了農牧民就業。
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西溪南村,是傳統村落在“保護優先”與“創新活化”之間尋求平衡的一個縮影。2016年以來,這里已有15幢廢棄的老屋和閑置的建筑經過專業團隊的設計和本地匠人的修繕,成為知名網紅打卡地,承辦研學、團建、創意等活動,并構建釣雪園、土人學社等40處業態。
休寧縣溪口鎮祖源村是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村內粉墻黛瓦、徽風古韻、生態絕佳,擁有古民居、古橋、古樹等歷史文化景觀,尤以千年紅豆杉、百余畝梯田景觀而聞名。2016年3月,祖源村引進上海宏森投資發展公司,投資4000多萬元,以傳統村落品牌為依托開發“夢鄉村”民宿項目,當年11月試營業,成為皖南最大的鄉村民宿群。“夢鄉村”民宿群建成后,每年接待游客1萬多人次,營業額近200萬元,并帶動村民創辦民宿16家。祖源村民宿產業的發展,吸納了村民就地就業和返鄉創業,帶動了當地農副產品銷售和第三產業發展。2020年,祖源村村民人均純收入為1.76萬元,是2016年的3倍;常住村民也比2016年增加了110人。祖源村相繼榮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文化文明村等榮譽。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分六批將8000多個村落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并形成了從國家到省、市、縣四級聯動保護體系。這些年的保護工作是有成效的,傳統村落急劇消失的趨勢得到遏制。”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說道。
胡彬彬還表示,通過這些年來的積極保護,所取得的成績顯然是巨大的。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通過傳統村落這一載體獲得了最鮮活的呈現。在今天的傳統村落中,傳統文化已然開始“見人見物見生活”。二是遍布中華大地的傳統民居建筑得到了最廣泛有效的保護。三是村落生態文明基因得到了活態傳承。四是傳統村落的內在“文化資源”正在向“文化資本”和“文化紅利”二次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