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中國植物保護百科全書·生物防治卷》編輯工作實踐,從項目策劃實施的執行依據和審讀加工的基本原則等方面探討專業性百科全書編纂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專業性百科全書項目從框架設計和條目設置開始,取得最終成果的關鍵是編輯的審讀和加工。文章從編輯工作實踐的視角出發,分析這兩個環節中的常見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建議措施。文章結合《中國植物保護百科全書·生物防治卷》的編輯工作案例,以期為編輯在專業性百科全書前期的框架設計階段和定稿后的審讀加工階段采取適合的工作方法提供借鑒。
[關鍵詞]專業性百科全書;框架設計;審讀加工
中國是一個農業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農業自然災害和由農業自然災害引起的次生災害已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在農業自然災害中,植物病蟲草害以及防治病蟲草害過程中產生的次生災害是影響農業生產乃至國計民生的大害。因此,植物保護作為保障農業安全、高產、優質的重要工作,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中國植物保護百科全書》(以下簡稱《植保百科》)為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同時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和國家辭書編纂出版規劃項目。《植保百科》關注農業領域,以百科全書的形式成書,全面記錄植物保護領域的成就和科技成果,對植物保護相關從業人員以及從事農業生產、植物檢疫等人員來說,是具有極高參考價值的工具書和資料庫,對相關人員開展植物保護研究和農業生產活動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吨脖0倏啤钒ňC合卷、植物病理卷、昆蟲卷、雜草卷、農藥卷、鼠害卷、生物防治卷、生物安全卷共8卷16本,約7800個條目,共2150多萬字。其中,《中國植物保護百科全書·生物防治卷》(以下簡稱《生物防治卷》)涉及植物蟲害、病害生物防治和栽培措施控制的條目共376條。文章基于《生物防治卷》編輯工作實踐,從項目策劃實施的執行依據和審讀加工的基本原則等方面探討專業性百科全書編纂過程中的相關問題。
一、項目策劃實施的基礎和依據
百科全書收錄資料廣泛,其圖書形式決定了不論是作者還是編輯都面臨巨大的挑戰,也意味著其編纂周期較長、編輯流程煩瑣,而完善的項目籌備工作能夠為項目運作保駕護航,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植保百科》是一部系統、全面、完整和權威的植物保護百科全書,屬于大型專業性百科全書,內容以全、準、新為原則。該書在條目設置和編纂體例的處理依據和工作方法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條目設置的邏輯和類型
《植保百科》自立項之后,首先,出版社策劃組織并成立總編纂委員會,再經過廣泛調研,多方征求意見后,確立各分卷結構。其次,總編纂委員會通過召開總主編會議、主編會議以及總編纂委員會會議,基本確定各分卷的學科邏輯和框架設計。最后,各撰稿人根據實際情況對條目框架進行微調。百科全書編纂過程較長,由于學科在不斷發展,在撰寫過程中編輯經常會遇到增加條目、刪減條目、修改條目名稱的情況,因此百科全書的編纂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1]。編輯需要在項目啟動階段便全程深度參與條目框架設計,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科框架的構成與條目設置的
原則。
在百科全書的編寫中,作者基于條目來編寫文章,條目是便于讀者快速尋檢和容易閱讀的一個完整知識主題的系統概述[2]。條目是以獨立的知識內容為主題的單元結構,條目設置是百科全書框架設計的基礎。百科全書的條目須具備三個要素:知識性、資料性、檢索性。百科全書的條目設置包括框架設計和選條。其中,框架設計包括百科全書選收內容和結構設計,編輯按學科和門類分層次選擇知識主題,最后編制條目表[3]。在設置條目時,編輯需要綜合考慮各分支學科字數和圖數,按條目字數將條目類型分為特大、大、中、小條目,全書以中、大條目為主。
條目表能夠直觀反映百科全書的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渡锓乐尉怼吠ㄟ^條目表編制,全方位覆蓋植物保護生物防治方面的內容,以及其他分卷不包含的內容。在《生物防治卷》的編纂中,總編纂委員會從實際出發,反復推敲確定的條目類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科或知識門類的概觀性條目,如“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二是學科或分支學科概述性條目,如“寄生性天敵昆蟲”“昆蟲疾病”;三是基本理念和學說條目,如“害蟲生物防治”“食物鏈與食物網”;四是基本事實、基本現象、基本概念條目,如“植物對天敵—植食者互作的影響”“植物間接抗蟲性”;五是重要的病、蟲等物種條目,如“寄生蜂”“核型多角體病毒”;六是為保證本學科的完整性必不可少的其他條目,如“物種多樣性”“混交林系統”。
(二)編纂手冊的內容和要求
百科全書的編纂手冊概括了百科全書各卷的基本情況,明確了百科全書的總體設計方向,提出了詳細的工作流程。編纂手冊中針對編輯工作的內容包括編輯工作條例、審稿;針對撰稿人的內容包括條目表、樣稿、圖片和表格提供要求、撰寫規范等。
百科全書的編纂手冊是條目設置、撰稿、審稿和編輯加工的依據[4],不僅包括編纂體例,還包括編輯方針、總體設計、全書流程,以及編輯工作條例正文版面設計有關規定、封面設計有關規定、交叉審稿有關規定等[5]。百科全書項目動輒上千人的作者團隊需要一套完善的編纂手冊作為項目運作的保障。以《植保百科》為例,全書共有3000多位撰稿人和審稿人以及上百位編輯。因此,編纂手冊要能夠確保各部門明確職責,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節約溝通成本。
第一,編纂手冊要足夠詳盡。百科全書的知識性和權威性決定了其編輯工作比普通工具書的編輯工作要復雜很多,越是詳盡的編纂手冊越能夠有效指導編輯避免各種問題。比如,在審稿時不同編輯對同一問題可能會采用不同的解決方案,如果編纂手冊提供了詳細的解決方案,就能避免編纂體例不一致的情況。
第二,編纂手冊要足夠簡潔。作為專業性百科全書,《植保百科》的作者多來自相關學科背景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百科全書的撰稿與作者們熟悉的寫作方式和語言表達有很大的不同,由此,簡潔明確的編纂手冊能夠幫助作者快速掌握擬寫條目釋文的方法。比如,條目釋文首句應為條目的定義,編纂手冊中明確舉例如何給條目下定義或定性語,以及少數見詞明義或不言自明的條頭情況,可以用非專指性但具有指類性功能的定性語,以歸類方式說明所介紹事物的屬性。
二、百科全書審讀加工的特點
審讀加工,就是對百科全書條目內容進行全面把關、編輯和深加工的過程[6]。百科全書條目釋文采用說明文文體,其審稿流程和工作重點與普通工具書不同。與普通工具書相比,百科全書以條目的形式獨立介紹知識主題,不可能以單個作者的角度一次性完成全書工作,這要求百科全書編輯樹立百科意識。百科全書編輯應嚴格執行條目體例,以框架設計為工作邏輯,在條目定稿前保證其符合百科全書基本規范的要求,內容描述以形成定論的理論為基本標準,在堅持科學性的同時,力求內容緊密聯系植物保護管理生產實踐,為讀者提供具有參考和應用價值的資料。在此基礎上,百科全書編輯再做細致的審讀加工,這是百科全書質量的保證,也是體現百科全書整體性和系統性的關鍵。
三、審讀加工的基本原則及應用
百科全書的審讀加工工作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初審階段中百科全書條目還未定稿,我們可將其歸類為編輯加工前的準備和稿件統籌管理工作,主要從四個方面切入,一是條目內容和體例是否符合框架設計;二是條目系統性是否完善;三是名詞、術語要統一并遵循簡潔原則;四是配圖的專項檢查。
(一)條目內容和體例
百科全書的撰寫與其他工具書的撰寫不同,其須對已有知識進行整理和概要記述,供讀者尋檢查閱。相較于其他工具書的撰寫,百科全書有較多限制,在語言文字風格上,百科全書編輯應采取濃縮、提煉和概述的知識解說方式,闡述相關知識。在撰寫過程中,百科全書編輯要嚴格參照編纂手冊中提供的條目框架;在介紹知識時只提供基本概念、基本事實、基本資料,不過多解釋和展開說明。另外,百科全書中的知識要具備穩定性,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不變。
由于百科全書的條目與普通圖書的書寫結構和底層邏輯都不同,很多作者在第一次接觸百科條目撰寫時并不能真正理解條目釋文的表述方式和方法,因此百科全書編輯應首先檢查收到的條目稿件是否符合百科全書的編纂要求。如:第一,條目釋文首句是否為定義;第二,定義之后是否依次列出需要交代的簡稱、又稱、曾稱、俗稱;第三,釋文內涵與條頭是否一致,核心內容是否全面;第四,釋文在結構和文字上是否符合編纂體例;第五,釋文表述內容需要反映學科領域最新成果;第六,客觀介紹事實和觀點,不做評論與推斷;第七,扼要介紹基本知識,不詳細介紹具體的應用或操作;第八,依據條目表的條目級別嚴格控制各條目字數;第九,檢查參考文獻設置和選擇是否適當,有無遺漏。
(二)基于系統性原則控制交叉重復
百科全書的條目框架以條目分類目錄的形式在書中體現。條目分類目錄由實條、虛條、參見條和提示詞構成,按階梯式“樹狀結構”排列,好的條目分類目錄能夠清晰明確地展示各條目之間的關系和層級,能夠系統性地反映學科完整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系統性思維要貫穿百科全書的出版流程,如在撰寫和審稿過程中,撰稿人和審稿人遇到需要增加或刪減條目的情況,應及時與百科全書編輯溝通,以免出現交叉重復的情況。初審時百科全書編輯需要基于系統性原則,控制交叉重復,包括條目內的交叉重復、同卷的交叉重復和不同卷之間的交叉重復三種情況。
1.條目內和同卷的交叉重復
百科全書同卷內容可能出現引用不同資料或者同一概念使用不同表達的情況。如在《植保百科》的編纂中,編輯發現“鐵載體”和“嗜鐵素”英文均為siderophore,經與撰稿人、審稿人溝通后均統一為“嗜鐵素”。條目間存在比較或聯系的內容時,只需要在其中一個條目中出現,在另一條目中則以參見形式出現。這種情況多是由于不同條目由不同撰稿人提供,條目內容相對獨立,需要百科全書編輯在全書框架內妥善運用參見形式解決交叉重復。比如,《植保百科》的“寄生蜂”中的二級標題“小蜂總科”由于單獨成條,內容可以直接參見,不必重復表述;一些常見防治方法具備普遍性和一致性,在不同條目中也以參見形式出現,避免多處重復。文內參見是百科全書中的重要檢索手段,經過編輯的處理最大限度地精簡各條目的重復內容,并保證不同的條目之間的獨立性和完整性,這是百科全書系統性的重要體現。
2.不同卷之間的交叉重復
除了條目內和同卷的交叉重復,系統性原則還適用于條目類型的學科覆蓋查漏補缺。如部分條目由于學科屬性的要求會在不同分卷中出現,編輯可根據條目實際情況考慮刪除本學科體系下不成熟的條目或者在條目名前加上本學科限定,在內容上也應更加側重學科性質,如在《植保百科》的編纂中,編輯將“非靶標作用”修改為“天敵生物的非靶標作用”,將“蝗蟲生防系統”修改為“植物多樣性措施防治東亞飛蝗”,修改后條目更具有指向性。
(三)名詞、術語的基本原則
第一,同一個概念常存在多個常用表達名稱,條目名和條目釋文中所用名詞、術語需要以權威機構審定公布為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百科全書撰稿時間較長,編輯應及時修訂文獻資料,如將“芽胞”統一為“芽孢”,依據為《微生物學名詞》(第二版)。
第二,出于簡潔原則,涉及字數較多,釋文中擬用簡稱的名詞或概念,每個條目中第一次出現時須使用全稱,在其后編輯以括號的形式備注簡稱,同條內均使用簡稱。例如,“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條目釋文中應為“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簡稱植物遺傳資源)”。
(四)圖文一致性與藝術性
百科全書總編纂委員會制訂嚴謹、可實施的配圖體例,對全書規模的控制以及提高整體水平、平衡性和統一性具有重要的意義[7]。專業性百科全書配圖內容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在確??茖W準確的前提下,盡量通過圖片表達一定的藝術性和科學審美。百科全書的條目內容以文字為主,插圖為輔,配圖要精準且具有典型性,除了特殊情況,配圖的數量原則上與條目字數成正比。
第一,插圖應選擇適當的表現手法,恰如其分地表達該條目的主題和內容。基于百科全書表達的邏輯性和簡潔性,原則上文字敘述已非常清楚的概念和內容,不必另附插圖,反之,用插圖說明問題則要注意精簡文字。
第二,插圖包括照片和標本圖、譜系圖、手繪圖、線條圖、分析圖等?!渡锓乐尉怼返闹参锵x害生物防治分支包含大量的照片和手繪圖,尤其是常出現不同蟲期或階段的對比圖,編輯要注意圖片本身與圖題、圖注是否對應。對每張圖片,編輯都需要注明攝影者(繪圖者)或提供者。
第三, 一幅插圖只能用于一個條目,不可重復使用。編輯需要做好專項檢查工作。
四、結語
專業性百科全書項目從框架設計和條目設置開始,其取得最終成果的關鍵是編輯的審讀和加工,兩者缺一不可。項目策劃實施階段的框架設計是對條目設置、條目釋文和編輯工作規范、執行準則的指導,在撰稿人將條目按編纂手冊要求提交后,百科全書就進入了審讀和加工階段,這兩個階段是百科全書高質量出版的保障。編輯要在工作中全面嚴格執行體例規范,依照編纂手冊完成審讀加工階段的專項編輯工作。無論是執行體例規范還是進行專項編輯,都要求編輯樹立百科意識。
農業自然災害的生物防治和生態防治是國際國內未來重點發展的新趨勢、新熱點和新產業,無論在理論探索、技術創新還是產品開發方面,其都展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巨大的應用潛力?!吨袊参锉Wo百科全書》的編輯出版是對中國植物保護領域科研工作的一次系統、全面的總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可為后人留下珍貴的參考資料,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
[參考文獻]
[1]董淑芳.百科全書編纂中的百科意識:以《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為例[J].出版參考,2021(03):65-67.
[2]金常政.百科全書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3]王霞.百科全書條目設置問題探析:以《中華醫學百科全書》公共衛生卷為例[J].出版與印刷,2021(01):50-55.
[4]劉艷.專題性百科全書審讀加工的基本原則及其運用[J].出版科學,2018(01):47-50.
[5]孫關龍.百科全書從體例開始[J].編輯學刊,2002(05):53-55.
[6]李靜.百科全書的整體性、系統性與條目審讀[J].編輯之友,2017(06):78-82.
[7]王萃萃.淺析圖片編輯中的問題與處理:以《中國氣象百科全書·氣象服務卷》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9(03):57-58,60.
[基金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植物保護百科全書”(項目編號:2011C2-003)。
[作者簡介]孫瑤(1992—),女,吉林長春人,中國林業出版社圖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