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源于我國公共數字文化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國家文化數字化的不斷推進給閱讀推廣帶來新的契機。文章在梳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和閱讀推廣相關概念及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研究分析了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對閱讀推廣的意義,總結了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的閱讀推廣路徑:第一,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文化資源的呈現形式;第二,探究讀者閱讀需求,增強個性化閱讀推廣;第三,多方加強協同合作,共享閱讀推廣經驗;第四,將特殊群體的數字閱讀能力納入閱讀推廣目標;第五,完善數字環境下閱讀推廣的評估方法。
[關鍵詞]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閱讀推廣;文化機構;公共數字文化;數字圖書館
2022年5月,《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印發,象征著我國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全民閱讀活動和閱讀推廣工作而言意義重大。閱讀推廣是一項為了推動人人閱讀,由各國有關機構和組織開展的旨在培養民眾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提高民眾的閱讀質量、閱讀能力、閱讀效果的活動[1]。國家文化數字化在閱讀資源、閱讀形態、閱讀場景、閱讀群體以及閱讀效果等方面產生顯著影響[2],由此,閱讀推廣將迎來新的契機,并面對新的考驗。
現有研究較少涉及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與閱讀推廣關系的討論。因此,文章基于對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和閱讀推廣概念及發展現狀的梳理,探析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對閱讀推廣的意義,分析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的閱讀推廣路徑,以期為國家文化數字化建設的推進、閱讀推廣服務策略的優化提供參考。
一、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概述
(一)戰略起源
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是基于文化惠及廣大人民的定位和大量文化數字化實踐成果提出的,有著明確的需求導向和堅實的實踐基礎。該戰略與公共數字文化理念一脈相承:文化的推廣和普及一直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水平和效果在數字時代取得了不少提升,這一方面得益于數字時代以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另一方面得益于數字時代逐步形成的消除數字鴻溝[3]、推動信息公平[4]等理念,使得數字文化的公益性日益凸顯。“‘公共數字文化是編制‘十二五規劃過程中逐步凝練、形成的概念。”[5]基于此,文化建設領域產生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理念。
(二)政策推進
2002年,我國開始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從頂層體系出發為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導[6]。該指導意見還提出重點實施文化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三大公共數字文化惠民工程[7]。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施行,從法律層面保障了我國公共數字文化建設。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對公共數字文化宏觀層面的建設目標和發展方向做出了更加具體的指示。
(三)建設成果
在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初期,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國家公共文化云的建設成果及其服務成效較為突出。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引進了多媒體及其他信息技術,從而推動圖書館向數字化和智慧化轉型。截至2017年,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覆蓋全國41家省級圖書館和486家地市級圖書館,服務輻射2900多個縣級圖書館,基本實現了全國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網絡體系連通[8]。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實施期間,全國各級圖書館資源均衡、總量增長,各省市級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總量達到12311.7TB(2016年數據)。類似地,國家公共文化云作為面向全國讀者的數字文化一站式集成服務平臺,在文化普及、閱讀推廣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對閱讀推廣的意義
(一)數字資源推動閱讀推廣思路創新
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推動了文化資源存儲、組織、呈現方式的轉型升級,促進了閱讀推廣思路的創新。當文化機構收藏的藝術作品、文獻資源、歷史檔案和歷史文物走進了統一的數字空間,其所蘊含的文化信息便可以擺脫物理形態的限制,基于各種關系聚集在一起,以多樣化的形態呈現在讀者面前。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提出進一步推動了數字資源的生產與整合。在此基礎上,數字資源的組織將更加有序,讀者與文化的交互將更傾向于在數字渠道中進行,即通過遠程訪問滿足自身的信息需求、閱讀需求和文化需求,其閱讀習慣、閱讀需求發生明顯的變化。相應地,文化機構的閱讀推廣思路和方法也需要進行更新,以達到引導讀者在數字環境下進行科學閱讀的目的。此外,數字資源的大量涌現,使得文化機構原先由于受到資源可及性的限制而無法有效實施的閱讀推廣創新方法可以有效應用。
(二)一站式集成服務提升資源易用性
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提升了用戶終端的功能性和可及性。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強調文化資源的集成建設和數字化呈現與服務,其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大方向入手,綜合中華文化資源,采用數字化技術提升文化資源結構化組織程度,增強文化資源的可獲取性和易用性。此前建成的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國家公共文化云等一站式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能夠匯聚、整合與提供特定范圍內各類公共文化資源和服務,滿足用戶的多元化、一體化、個性化服務需求[9]。
當前,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將進一步降低讀者與文化資源交互過程中的認證(注冊、登錄等流程)成本,讀者可以通過一站式集成服務便捷地瀏覽和檢索資源,參與閱讀推廣活動。另外,便捷的操作也會進一步增強閱讀推廣活動的吸引力,從而提高閱讀推廣活動的讀者參與度,提升閱讀推廣活動的效益。
(三)多方協同體系提高閱讀推廣能力
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使得多方協同體系更加完善,促進了文化資源的整合、服務數據的流通以及閱讀推廣經驗的交流等。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是提供數字文化資源的中流砥柱。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就明確了數字美術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以及數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7]均屬于公共數字文化范疇。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和美術館兼備收藏與管理、研究與教育、服務與推廣等功能,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和閱讀推廣方面既有資源優勢,又不乏服務經驗。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指導下,協同程度更高。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開展協同合作,一方面能夠整合多種形式的文化資源,讓讀者多維度地閱覽讀物、汲取文化,提升閱讀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將豐富的閱讀推廣經驗和用戶數據有機整合,從而提升閱讀推廣服務水平,增強個性化服務的能力,提升閱讀推廣服務的滿意度。
三、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的閱讀推廣路徑
(一)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文化資源的呈現形式
在數字時代,信息技術對閱讀推廣活動的正面效益不斷增加。《意見》提出,要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10]。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文化資源的呈現形式,一是能夠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增強公眾的文化認同感,提升閱讀推廣效益;二是可以提升文化資源的吸引力,從而擴大閱讀推廣活動的影響力;三是優秀的數字化文化資源能使讀者提升對公共文化機構的滿意度和信任值,有利于公共文化機構在文化服務領域樹立有影響力的品牌形象。因此,閱讀推廣的重要路徑之一就是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運用大數據、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文獻資料、檔案文件、歷史文物和藝術作品的呈現形式,通過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樂等形式向讀者傳遞文化資源的信息內容和精神內核。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須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要求下,緊密結合閱讀推廣的總體目標以及讀者整體的閱讀能力,最大限度地讓讀者體會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二)探究讀者閱讀需求,增強個性化閱讀推廣
注重讀者需求的持續調研是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開展個性化閱讀推廣服務的前提。閱讀推廣的基本目標包括使不愛閱讀的人愛上閱讀、使不會閱讀的學會閱讀,以及使閱讀有困難的人跨越閱讀障礙[11]。不同人群在不同時期的閱讀意識、閱讀習慣和閱讀行為會有明顯差異,且他們潛在的閱讀需求、真實閱讀能力需求也會表現明顯的差異性。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只有了解個體的具體需求,給每一位讀者提供細致入微、量身定制的服務,才能促進閱讀推廣效益最大化。因此,一方面,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要重新觀察文化數字化環境下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偏好及其變化趨勢,從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閱讀理論和讀者滿意度三個方面綜合考慮,評價變化趨勢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基于此有計劃地以閱讀推廣活動科學引導讀者的閱讀行為。另一方面,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應在調研讀者閱讀需求的基礎上,設計可行的個性化閱讀推廣框架模板,在推薦算法機制等個性化服務技術的輔助下,針對具體讀者定制個性化的閱讀推廣方案,提升個性化閱讀推廣服務能力。
(三)多方加強協同合作,共享閱讀推廣經驗
《意見》指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10]。同時,《意見》“鼓勵多元主體依托國家文化專網,共同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臺”[10]。一方面,各級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協會/學會等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構成了多元主體,這些機構積累了大量的閱讀推廣工作經驗,并收集整理了關于讀者閱讀行為規律的數據集合,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推進過程中,通過交流會、主題論壇等方式加強溝通,共享閱讀推廣經驗,有利于提升閱讀推廣工作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加強多方協同合作,反映到知識層面來說則是加強多學科合作。閱讀推廣涉及圖書館學、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匯集各學科的思想和實踐成果,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共同致力于推動閱讀推廣研究,可以有效指導閱讀推廣服務實踐。
(四)將特殊群體的數字閱讀能力納入閱讀推廣目標
從受眾群體角度出發,閱讀推廣是面向最廣泛人群開展的文化傳播活動,參與的人越多、被影響的人越多,社會效益就越突出[12]。閱讀推廣服務強調讀者群體的全面性,其最終目標應是將覆蓋面拓展到除了一般讀者,還要包含老年人、兒童、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一般情況下,這些特殊群體的數字素養普遍較低,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過程中容易被邊緣化。因此,這些特殊群體使用數字資源的能力及其數字閱讀能力成為他們重要的閱讀能力需求。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將提升特殊群體的數字閱讀能力作為閱讀推廣目標之一,在現有的無障礙閱讀設備和平臺的基礎上,聯合閱讀推廣人制訂工作方案、招募青年志愿者參與服務,或者是創造讀者之間互幫互助的機會來幫助他們跨越閱讀障礙,這不僅能夠為后續的閱讀推廣活動做好鋪墊,而且能夠確保他們平等享受閱讀推廣服務的權利。
(五)完善數字環境下閱讀推廣的評估方法
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對閱讀推廣活動進行評估有利于未來活動目標的設定,明確哪些環節需要完善,從而進一步思考如何高效開展閱讀推廣活動[13]。在數字時代,由于閱讀推廣的形式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傳統的方法,如公共圖書館采用的座談、調查問卷、數據分析等閱讀推廣評估方法需要進行完善,具體有兩方面的優化思路:一方面,原先的調查問卷和座談等方法的問題設計服務于線下閱讀推廣活動的意見與反饋,當閱讀推廣活動拓展到線上后,問題設計就需要依據數字環境的讀者閱讀行為進行調整,了解讀者對文化數字化的接受程度等;另一方面,上述方法可能無法完全展示閱讀推廣的效益,未來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可以進一步發掘用戶日志、在線評論等要素在閱讀推廣評估方面的適配度。
四、結語與展望
文章分析了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對閱讀推廣的意義,從技術應用、個性化服務、協同合作、特殊群體關懷和評估方法五個方面總結了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的閱讀推廣路徑。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應從閱讀推廣內容、閱讀推廣目標受眾等角度出發,不僅需要豐富文化資源的呈現形式,還要在探究讀者閱讀需求的基礎上,設計個性化、覆蓋一般讀者和特殊群體的閱讀推廣方案,同時,其應在多方協同體系和評估方法的支持下,共享閱讀推廣經驗、提升閱讀推廣能力。
《意見》明確了“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10]的遠大目標。歷史證明,人們對閱讀的渴望不會消失,甚至呈現日益增長的趨勢,閱讀推廣研究的必要性也不會減退。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支持下,各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的閱讀推廣工作將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和進展。
[參考文獻]
[1]王波.閱讀推廣、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定義:兼論如何認識和學習圖書館時尚閱讀推廣案例[J].圖書館論壇,2015(10):1-7.
[2]李舒,宋守山.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下的品位閱讀與品質出版[J].出版廣角,2022(14):6-10.
[3]劉艷.基于知識圖譜的國內數字鴻溝研究現狀與演進趨勢[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0(01):99-113.
[4]范并思.建設一個信息公平與信息保障的制度:紀念中國近代圖書館百年[J].圖書館,2004(02):1-3,15.
[5]李國新.“十二五”時期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機遇[J].圖書館建設,2011(10):2-6,11.
[6]曹樹金,古婷驊,王志紅.我國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與服務研究進展及特征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5(11):2-9.
[7]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2011-12-09)[2023-03-12].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112/t20111209_614350.htm.
[8]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工程介紹[EB/OL].[2023-03-12].http://ndlib.cn/gcjs_1/201108/t20110818_47872_1.htm.
[9]陳則謙,鄭娜靜,李亞燦,等.一站式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支持用戶參與的服務現狀、主要問題與優化建議[J].圖書情報工作,2021(07):78-79.
[10]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EB/OL].(2022-05-22)[2023-03-12].http://www.gov.cn/xinwen/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11]范并思.閱讀推廣與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問題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05):4-13.
[12]張懷濤.閱讀推廣的概念與實施[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01):2-5.
[13]王素芳,孫云倩,王波.圖書館兒童閱讀推廣活動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3(06):41-52.
[作者簡介]古奕樂(1999—),男,廣西南寧人,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