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3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沙特阿拉伯王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在北京發表三方聯合聲明,宣布達成一份協議,包括同意恢復沙伊雙方外交關系,在至多兩個月內重開雙方使館和代表機構,互派大使,并探討加強沙伊雙邊關系。
該協議意味著沙伊兩國結束了長達7年的裂痕,冰釋前嫌。分析人士認為,沙特和伊朗作為中東最主要的油氣生產國,此番同意恢復外交關系或將緩解中東緊張的地緣局勢,加強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在內的中東主要產油國的緊密聯系。OPEC+在全球原油供給端的話語權有望進一步增強,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國對于全球原油定價的影響力。也有專家認為,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在美國沒有放松制裁伊朗跡象的情況下,沙特大概率不會貿然與其達成石油方面的合作。
不論怎樣,兩大油氣生產國握手言和,將給全球石油貿易帶來變量。
和好導致油價下跌?
國際社會認為,沙伊復交聲明是近年來中東地區最重大的外交事件之一,影響遠超沙伊雙邊關系范疇。就在沙特和伊朗在北京發表恢復外交關系聯合聲明后的第三天,3月13日,油價在早盤交易中出現大幅下跌。
市場分析師Alex Kimani稱,盡管油價暴跌,但最新的拋售更多是由于投資者擔心硅谷銀行戲劇性倒閉會像滾雪球一樣蔓延,而不是伊朗和沙特恢復外交關系的原因。
盡管如此,分析人士預測,兩國關系的修復可能減弱地緣政治的溢價。
由于兩國關系緊張,地緣政治溢價將定期沖擊能源市場。沙特和伊朗之間的緊張關系,在2019年達到了白熱化。此前,伊朗支持的也門武裝分子聲稱對沙特阿拉伯的Abqaiq設施發動了襲擊,暫時摧毀了一半產能。國際油價一夜之間跳漲15%。2018年4月,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協議、恢復對伊朗制裁后,伊朗原油產量接近減半,供應短缺擔憂推升油價半年內上漲約30%。也是在這一年,伊朗石油出口達到2018年美國對其實施新制裁以來的最高水平。2022年,沙特對伊朗即將發動的襲擊發出警報,引發了美國的迅速反應。
伊朗石油部長Javad Owji稱,2022年3月21日伊朗年度開始以來,伊朗出口的石油比前12個月多了8300萬桶,比前2年每年多了1.9億桶。該國的天然氣出口同比增長15%。盡管伊朗石油出口的增加可能引起微妙平衡的油市不安,但在伊朗不同意新的核協議和美國取消制裁的情況下,這種趨勢不太可能持續下去。
因此,市場分析師Alex Kimani認為,如果兩國恢復穩定的外交關系,將有助于防止因地緣沖突推升油價大幅上漲的風險。如今,雙方關系穩定,對于伊朗石油出口是好事。而中國一直是中東地區的主要石油進口國。
石油合作難達成
《bp能源統計(2022)》稱,截至2020年,沙特探明石油儲量為2975億桶,約占世界儲量的17.2%,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氣探明儲量為6.0萬億立方米,占世界儲量的3.2%,居世界第八位。伊朗則是世界上第四大石油儲備國,僅次于委內瑞拉、沙特和阿聯酋,大部分經濟收入來自石油出口。但因西方國家制裁,伊朗原油產量及出口量大幅下滑,導致一度不能正常出口。
市場分析師Alex Kimani認為,目前,在歐美經濟可能衰退的背景下,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并沒有放松跡象。從自身利益出發,沙特與伊朗石油方面的合作較難達成。沙特與伊朗均為主要石油出口的中東國家。沙特阿拉伯后續更傾向于利用能源上的收入發展,擺脫對石油依賴的項目。這樣,能源上的收入穩定更為重要。因此,加強OPEC組織在全球石油市場的份額和話語權是沙特的主要導向。伊朗更傾向于解除被美國制裁原油出口的現狀。兩國和解為后續合作奠定了一定的關系基礎,但后續深層的合作需要符合雙方的利益共同點。
合作項目的底層邏輯,可能更傾向于OPEC獨立性的增強來穩定油價,以對抗美國各種壓低油價的舉措。
過去,能源經貿合作確實為中國和伊朗的雙邊關系奠定了良好基礎。西方制裁以來,伊朗賴以生存的原油出口一度從每天250萬桶下降到10萬桶。這也對伊朗相關行業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影響。直到伊朗成為中國的能源合作伙伴國后才得到改善。
奠定石油用人民幣結算基石
一直以來,國際石油都以美元結算,尤其是中東地區的石油貿易。此次協議或影響美元與石油的綁定。
上世紀70年代,美國與沙特達成協議,確定把美元作為石油計價貨幣。“石油美元”幫助美國建立起了霸權體系。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這樣會受制于美國而損害自己的利益。此次“伊朗—中國—沙特”三角關系形成,使“石油—美元”、“美元—人民幣”同時斷裂,進一步形成“石油—人民幣—商品”的鐵三角關系,說明游戲規則已經在轉變。
三方協議的生成,奠定了石油用人民幣結算的基石。截至2月底,大約有20個國家提交了加入金磚國家的初步申請。如果伊朗、沙特、俄羅斯都加入金磚國家的話,將形成一個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大量人口、消費力、生產力,以及資源的龐大組織。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2年,跨境人民幣收付總額為42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3.4倍,在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中占50%。目前,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和經濟體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位列全球第五位主要儲備貨幣。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協議總額超過4萬億元。2022年,內地還與香港金管局簽署了常備互換協議,互換規模擴大到8000億元人民幣。至此,全球有29個國家和地區授權31家人民幣清算行,覆蓋了全球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責任編輯:曲紹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