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朝輝 張凡
摘 要:教材處理是教師通過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根據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和學生職業能力需求,對教材內容和教學順序進行合理調整的創造性活動。本文針對技工院校會計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特點和在校學生的學習實際,對經濟法教材的具體處理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技工院校? ? 經濟法教材? ? 處理方法
技工院校會計專業經濟法教材處理,是指任課教師在力求反映和體現會計專業經濟法課堂教學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在注重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可行性、適應性和系統性的同時,根據技工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學生認知能力、課堂教學原則、法學理論發展、法律法規修訂、社會需求標準等客觀情況,對教材的編纂體例進行重新調整、對章節順序進行編輯修正、對教學內容進行增補刪減、對重點知識進行歸納提煉、對法律理論進行充實完善、對典型案例進行精準演練的創造性活動。教材處理既是教師深度研讀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對于課前準備、課堂講授、課后復習、效果檢測等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針對經濟法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堅持了簡化教學頭緒、理順教學過程、優化教學內容、突出流程再造的原則,并在教材的具體處理實踐中采取了以下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整體細讀、全面把握,分章細研、突出重點
(一)針對目標,明確思路
研究教材是處理教材的基礎,要處理好教材必須先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材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筆者認為,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適應學科教學需要、滿足教學目標要求,任課教師應針對技工院校經濟法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學科特點、教學對象的學習習慣、會計崗位任職標準,堅持立足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研究、職業能力需求研究和工作崗位任務研究,采用整體細讀、全面把握、分章細研、突出重點的研究方法。
(二)整體細讀,全面把握
所謂整體細讀、全面把握,是指教師在備課時,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結構體例、模塊任務和章節順序,熟悉各部分的主要內容、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
技工院校會計專業經濟法教材主要由經濟法基礎理論、市場主體法、市場運行法、宏觀調控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模塊組成。其中經濟法基礎理論模塊具有緒論的有關內容,主要從宏觀上介紹了經濟法的概念與調整對象、經濟法的體系與法律淵源、經濟法的基本原則與制定實施,對全書具有“統領”作用。
后續模塊是按照經濟活動的邏輯順序設置,比如經濟活動必須有市場主體參與,因此市場主體法模塊主要闡述了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公司等市場主體的設立與變更、權利與義務、解散與清算等法律規范。
市場主體設立后要實施經濟行為,這就要求市場主體必須遵循市場運行法則。因此,市場運行法模塊主要介紹了規范市場主體活動的法律法規。
由于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活動的產物,具有政府主導性特征,為有效避免“市場失靈”現象發生,就需要政府運用“有形之手”,并通過金融、稅收、價格、反不正當競爭等法律規范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因此,宏觀調控法模塊主要由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的上述法律法規構成。同時,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經濟法是社會平衡協調法。
為平衡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尤其要協調好市場主體(如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關系,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模塊主要介紹了規范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以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合法利益,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
這樣研讀、解析教材,不但捋順了課程的內容主線、內在聯系和邏輯結構,而且形成了條理清晰、目標明確、銜接自然的教學設計思路。
(三)分章細研,突出重點
所謂分章細研、突出重點,是指教師在整體細讀教材、明確內在結構和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要求,逐模塊、逐章節、逐段逐句詳細分析、深入推敲。并結合各章節教學的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和實踐目標,突出教學重點,分散教學難點,注明教學疑點,關注教材盲點,把握關鍵點,尋求契合點,以達到目標簡明、主次有序、割舍冗贅、簡化內容、聯系實際、培養能力的教學要求。
當然,一部教材必然由重難點知識和一般性知識構成,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各模塊章節不可平均用力,需要區分主次、突出重點。
例如,公司是現代經濟社會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之一,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是調整公司的設立、組織、活動和解散,以及其他與公司組織有關的、對內對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在具體內容上又包括公司的設立、變更和清算,公司的章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公司的組織機構管理活動、股東的權利與義務、公司財產的構成、股東對公司利益的分配、股票債券的發行與轉讓、法律責任的承擔與追究程序等部分。因此,公司法在整個市場主體法模塊中居于核心地位,其重要性遠超合伙企業法和個人獨資企業法。
由于廣義上的公司法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這一專門法典外,還包括與之內容配套、內在聯系密切的法律法規,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反壟斷法等。所以,仔細研究公司法,不但可以正確認識和理解公司法的全部內容,還可以將上述經濟法律法規與公司法的相關內容有機組合、合理穿插、緊密聯系,從而形成以公司法為核心、以公司法的相關法為補充的知識體系。
二、因時制宜、量身打造,因時而變、培養能力
(一)把握特點,因地制宜
技工院校會計專業經濟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在教學目標上,不但要求學生要系統掌握經濟法的基本理論,而且要求學生要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掌握崗位工作中需要處理的經濟法律實務問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創新意識和應用經濟法律知識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材處理上,要針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企業用工需要,堅持因時制宜、量身打造、因時而變、培養能力的教材處理方法。
(二)因時制宜,量身打造
所謂因時制宜、量身打造,是指任課教師要按照職業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商貿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理論知識“必須、夠用”為原則,以“針對技校學生學習習慣、規范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效率”為抓手,增強課程教學的可接受性和趣味性。由于教材一般都是經過教學管理部門與任課教師充分認證后選定的,教材處理就盡量不要“傷筋動骨”,避免從根本上顛覆教材的結構體例,但并不否認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做局部調整、細部剪裁,因而教材處理更適宜做“微創手術”。
此外,任課教師在教材處理環節上要善于做好“加減法”。所謂“加減法”,就是從學生認知規律出發,針對學生接受能力、未來就業崗位需要,有效擴充和科學凝練教學內容,建立為專業課服務的課程結構,其基本要求是對教學內容做到“巧增”與“妙減”相結合。
所謂“巧增”,是指針對學生法律常識盲區,適當增加基礎性、解析性的教學內容,從而增強教學的系統性、銜接性,提高學生對經濟法知識的認識,如筆者在經濟法基礎知識模塊教學中,從后續模塊教學需要出發,增加了法律規范的概念、特征、分類以及其在法律條文中的表現形式等內容,彌補了教材中相關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缺失。
所謂“妙減”,是指對于教材中知識雷同、內容重復的章節進行濃縮合并,打破教材的結構順序和知識譜系,從而優化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有限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簡稱“三會”)的職權與股份公司“三會”相近,筆者將這兩部分內容巧妙疊加,合并在一個章節對比講解,不但提高了教學效率,也避免了學生對相近知識點的混淆。
(三)因時而變,培養能力
所謂因時而變、培養能力,是指隨著智能化會計信息系統的運用,對教材處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由于經濟法教材編寫的滯后性和課程教學的實踐性,要求任課教師要基于職業能力本位的教育觀,建立起體現工作過程的課程觀。
目前,技工院校經濟法教材大多采用模塊化結構,這種結構形式照應到了職業崗位工作流程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也存在著模塊內部順序不科學、對學生學習能力關注度不夠等問題,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就業崗位需求,重新設計教學內容和模塊內部順序。
市場主體法模塊,傳統教材是按照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的順序依次排列。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屬于我國經濟法體系的核心內容。同時,在上述三部法律中,公司法較之于合伙企業法和個人獨資企業法,其難度最大,內容最廣,法條最多,法律規范也最為復雜。
這種從難到易、由深到淺的編排順序,在理論上有悖于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不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習慣,在客觀上令缺乏經濟法常識的學生無從接受,極易使學生喪失對經濟法的學習興趣。
為此,筆者堅持降低起點、先易后難的原則,將三個模塊的教學順序進行輪換,先講授難度最小、內容最為簡單、投資主體單一的內容,再講解難度稍大的內容。這樣由淺入深、先易后難的教學編排,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市場主體的全部特征、內在聯系和主要區別。
三、靈活取舍、適度延伸,夯實基礎、理實結合
(一)遵循規律,滿足需求
技工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既具有初步技能,又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會計崗位一線從事服務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而經濟法作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提高學生分析法律現象、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
因此,教師要按照“依據職業能力需求、圍繞崗位業務流程、遵循職業生涯發展規律”的教學思路,在教材處理過程中,既要堅持靈活取舍、適度延伸的原則,又要實現夯實基礎、理實結合的教學目標。
(二)靈活取舍,適度延伸
所謂靈活取舍、適度延伸,是指教師在教材處理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深度挖掘教材、規范教學內容,通過合理取舍、靈活多變的教材處理和科學恰當、適度延伸的教學設計,優化教學內容,使各教學模塊既自成體系、內容完整,又能保證各模塊之間緊密聯系、渾然一體,從而增強教學的靈活性、科學性和實用性。
為此,教師要在綜合分析國家職業標準、職業能力需求的基礎上確立知識體系,并通過教師創造性的設計、整合,最終確定經濟法教學體系。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按照職業需求和教學原則,對教材進行恰當處理,對于教師“教”和學生“學”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市場規制法模塊的教材處理中,筆者增加了“為什么法律要對市場活動進行規制”的內容,為講解本模塊具體法律做好鋪墊。
(三)夯實基礎,理實結合
所謂夯實基礎、理實結合,是指教師在教材處理過程中,應緊緊圍繞國家職業技能認定標準和學生職業能力體系要求,一方面要夯實學生的經濟法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和崗業適應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教材處理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講為學用、學為應用、理實結合。
實踐性是法律的固有屬性,技工院校經濟法教學必須強化實踐性特點,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民法典的合同編部分屬于市場運行法模塊的核心內容,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準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交易活動都是通過締結和履行合同來進行的。
因此,合同就成為反映市場主體交易行為的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合同編部分也就成為調整市場經濟關系的最基本的法律,并在維護市場經濟的法律秩序、保護交易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繁榮市場和發展交易等方面發揮極大作用。
教師進行教材處理時,無論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部分涉及的合同訂立、效力、履行、變更、轉讓、解除、違反合同的法律責任等問題,還是涉及買賣合同、贈與合同、租賃合同、運輸合同、保理合同等有名合同中的具體問題,均要從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出發,堅持以教學大綱、學習目標為根本,以學生崗位需求、接受能力、認知規律為依據,精心編排、合理增加與學生認知能力相適應的生活案例,把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經過教師理性思維處理后的教學內容,語言上淺顯流暢,內容上銜接有序,深奧的原理通俗化,刻板的知識形象化,枯燥的條文生動化,抽象的理論實踐化。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