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全
在我們做過的一些調研中,像馬營子滿族鄉中這種老鄉帶老鄉、親友帶親友的外出務工形式非常普遍。實際上,跟著像王光林這樣的“能人”外出務工,就是村民發揮自己的社會資本、社會關系的過程。
這種務工隊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種信息渠道。此外對于一些技術工種而言,這種“傳幫帶”也促進了相應技術的傳播。自改革開放以來,這一直是農民外出務工最基本的形式,并且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依然是。
地方政府可以做的,首先就是要提高農民工的外出務工能力,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就業技能培訓,要注意貼合就業市場的變化趨勢。我們國家這些年其實一直在做這件事。其次,還是要為務工人員的權益保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包括法律方面的援助等等。流入地的政府也可以嘗試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包括公益性就業崗位,不僅面向本地戶籍,也可以面向外來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可能性。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發展文旅產業是促進農民增收、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馬營子鄉這家景區最突出的優勢在于它的區位優勢。立足自身的生態資源稟賦,融入環京文旅產業帶,這很重要。
要把生態景觀和文旅產品結合起來,才能把人吸引過去,而且吸引過去還能留得住,留得住才能把餐飲和民宿發展起來。這當中,既要注意經營的規范性,防止出現“雁過拔毛”等短視行為,也要注意垃圾處理、日常用水等基礎設施配套。
還有于營子林場在降碳產品生態價值實現方面的嘗試。我們國家提出了“雙碳”戰略目標,發展碳匯市場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環。更進一步講,它解決的是我們在微觀層面上的動力問題——將生態價值轉變成個體收益后,有效提升了降碳減排和環境保護的內在動力。這也是外出務工、發展文旅產業之外,農民增收的一種途徑,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相吻合的。
鄉村振興是一個宏大的命題,要如何理解它,我想還是要抓住20字方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馬營子鄉的這3個故事更多地與產業、生態有關,二者是相互關聯的: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才是一種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