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宙
城鄉融合帶來了縣域城鄉空間由空間分隔走向整合,由空間分散化走向集中化,推動了縣域內城鄉區域發展的步伐。《湖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 年)》提出要建設“竹山-房縣-神農架-保康”城鄉融合發展組團,進一步明確了以縣域為空間單元的城鄉融合發展方向。縣域經濟組團發展符合城鄉融合發展趨勢,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地理位置相連、經濟總量相當、經濟發展方式相近的幾個縣組成的共同發展集合 。“竹房神保”4 個地區同屬于鄂西北地區,其中竹山、房縣隸屬于十堰市,保康隸屬于襄陽市,神農架直屬湖北省管轄。4 地地理位置相近,經濟發展方式相似,經濟聯系密切。而房縣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特色,為建設區域內節點城市提供了支撐。房縣建設“竹房神保”重要節點城市,對于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實現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房縣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重要途徑。房縣的第二產業比重偏低,2021 年規模工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僅為19.85%,城鎮化率為45.23%,呈現出基礎薄弱、質量不高等問題。建設縣域重要節點城市,可以發揮優勢,增強對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能力,推進房縣的工業化及城鎮化進程。
提升房縣區域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房縣經濟逐步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處于優化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建設區域節點城市可以發揮區域綜合優勢,增強產業后勁、做大產業規模、優化城市功能、美化生態環境,不斷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城市群可以發揮規模效應,引導人、財、物等要素向鄉村有序流動,推動區域鄉村振興。2021 年房縣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2453 元,在和竹山、神農架、保康地區的比較中排名第3 位,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016 元,排名第2 位。建設區域重要節點城市,可以推進“十房神”綠色發展城鎮帶和“竹房保”鄉村振興示范帶深入融合,形成小城市群規模效益,促進城鄉融合,推動鄉村振興。
要發揮房縣作為“襄十隨神”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重要旅游節點的帶動作用,立足“生態、文化、旅游、健康”四大主題,拓寬城市空間,建設具有房縣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
從“竹房神保”4 個地區的比較中可以看出,房縣具有較好的基礎和區位優勢,具有成為“竹房神保”區域重要節點城市的潛力。
地理位置特殊,區位優勢明顯。房縣位于湖北十堰南部,處于竹溪、竹山、保康、神農架中心位置,總面積5110 平方千米,是湖北省第二版圖大縣。在“竹房神保”發展組團中,房縣面積占28%,戶籍人口占29%,GDP 占25%。歷史上,房縣是秦巴山區重要的經濟、政治、交通中心,與竹山、竹溪、神農架、保康等地區聯系密切,并且對周邊地區發展有較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與此同時,房縣在“竹房神保”區域中是唯一一個四線城市,可憑借優越的區位優勢吸引相關產業聚集發展,從而更好地融入“襄十隨神”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人文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房縣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包括詩經文化、黃酒文化、忠孝文化等獨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并入選2021 年湖北省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目前,有4A 級旅游景區3 家,3A 級景區5 家,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 處。此外,房縣是全國著名的“木耳之鄉”“黃酒之鄉”,有豐富的土特產品。這些資源為房縣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國家戰略和各級政府大力支持。《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批復,給中部地區城市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給周邊地區合作提供了明確的政策支持。這預示著未來一個時期國家對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關注和傾斜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同時,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推進強縣工程,這也進一步強化了政策保障力度。
產業支撐不足,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從全省看,房縣經濟總量不大、人均偏低,產業結構不優,支撐力不足。從產業結構來看,房縣的第三產業比重較高,第二產業比重相對偏低。作為主導產業的循環經濟“一家獨大”,而生物醫藥、汽車配件、釀酒制造等傳統產業,缺少大的產業項目和技術支撐,發展受到限制。農業方面,雖然形成了菌、畜、藥、煙、茶、黃酒和蔬菜七大產業鏈,但專業化、規模化、精細化發展不夠,特色品牌效應發揮不夠。
科技支撐較弱,高新技術人才短缺。房縣缺乏高科技企業,又缺少高校和國家級研發基地,所以在科技發展方面處于被動局面,進而導致創新驅動能力不足。近年來,房縣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逐步打開房縣高層次人才聚集的新局面。但和竹山、神農架、保康相比,起步較晚,存在著引進人才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和選人用人機制還不夠健全等問題,科技從業人員比重相對較低。另外,人才引進滯后、選人用人機制還不夠健全等問題,也影響了房縣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
開放合作水平有待提高,交通通達性有待加強。缺乏相應的平臺和載體,是房縣融入區域產業分工體系的程度不高,區域聯動發展不夠,與周邊地區的經濟互動和相互支撐不足的重要原因。目前,房縣已形成以兩條高速(谷竹高速、十房高速)和兩條國道(346 國道、209 國道)以及其他快速干線為支撐的公路網。但是,按照建設重要節點城市對交通通達性的要求,房縣的交通還存在一些短板。
基于以上分析,房縣當搶抓區域協調發展機遇,揚長避短,立足打造“竹房神保”重要節點城市,加快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示范縣”,以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節點城市打造。
房縣建設“竹房神保”重要節點城市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不僅要立足自身綜合因素,而且要站在區域整體發展考慮并適時作出政策調整。隨著國家政策的延伸、區域合作的加快,房縣的比較優勢將更加明顯。要圍繞縣城建設、產業優化、區域協調、文化互融等方面做足文章,內強現代產業、外樹城市形象,加強區域聯動、文化交流共融,不斷強化在區域發展中的競爭力、影響力。
打造“人城境業景美”和諧統一的4A 級景區城市。縣城不但是連接城鄉的重要紐帶,更是縣域范圍實現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空間單元。要發揮房縣作為“襄十隨神”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重要旅游節點的帶動作用,立足“生態、文化、旅游、健康”四大主題,拓寬城市空間,建設具有房縣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一要圍繞聚人、留人、引人,轉變城市建設理念,拓展人才生存發展空間。科學劃分城市功能區建設,在城區綜合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踐行大功能區思維,變單一的、模式化的中心集聚發展為多元的、開放性的發展模式,構建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大格局。二是融入文化元素,增強城市品牌的競爭力。發揮房縣的生態優勢,加強綠化生態功能區和縣城整體的和諧共融,提升縣城的宜居性和吸引力,吸引更多高端人口來房旅游、居住、創業。三是重新審視本土文化中文化和美學價值,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神養分,讓本土文化符號元素在城市空間中得以創造性展現,擦亮房縣名片。
加強區域協作,打造核心產業集群。前文所述,竹山、房縣、神農架、保康在區域發展中具有極強的耦合性,這是“竹房神保”在區域內實現抱團發展、強化區域協作的基礎條件。一是完善機制提升產業協同水平。要加快“竹房神保”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嘗試探索破解行政邊界中存在的壁壘,持續強化與竹山、神農架、保康等地之間在城市規劃、交通建設、產業發展、對外合作等方面的有效銜接,以互利共贏為基點,積極探索建立區域之間利益分享、資源交換、人才交流等機制,打通區域高效便捷合作的堵點難點,構建新型高效便捷開放的協作關系。二是整合區域有影響力的資源,塑造具有鄂西特色的十堰南部旅游品牌。推動神農架景區、野人谷、野人洞、堵河源風景區、五道峽等旅游資源的發展協作,打造北接十堰環線、南接神農架、西接竹山、東接保康的旅游門戶熱點區域,合理建設十堰南部旅游黃金走廊。三是建立跨地區項目合作機制。通過開展重大項目合作,發揮循環經濟主導產業優勢,帶動相關產業加快融合,建設區域性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十堰南部區域性的核心產業群,推動循環產業、釀酒制造、生物醫藥等在房縣承接、發展集聚和成果轉化,增強競爭力和吸引力,打造十堰南部產業發展的新集群。
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打造產業發展新格局。要持續推動核心產業轉型升級,并形成輻射帶動作用。一是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整合富泉山、花田酒溪、云盤嶺森林康養度假區旅游資源和西關印象、櫻花島等資源,擦亮文化、旅游、康養三張名片。在富泉山聯合戶外運動組織,以比賽為龍頭重點打造滑雪、山地自行車基地等戶外運動,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打造花田酒溪研學基地。依托房縣黃酒民俗文化,重點開發黃酒博物館、康養民宿區、手工黃酒制作區、民俗小酒館、房陵商道古街文化體驗區、高山綠茶采摘園、戶外休閑景觀、花田酒溪國學等品牌項目。打響云盤嶺避暑天堂名片。利用其交通優勢,主動承接團體性的演藝活動,打造品美食、賞美景、泡溫泉等一體的旅游品牌。同時不斷完善旅游專線,銜接云盤嶺到溫泉、野人洞、野人谷、神農架、武當山等地和主要鄉鎮的旅游景點。二是推動釀酒發酵產業轉型升級。依托傳統釀造技術,升級賦能黃酒產業,尤其要發揮黃酒釀造的工藝積淀和技術優勢,擦亮“房縣黃酒之鄉”品牌,打造黃酒“房縣產區”。同時,可以依托職校,開設健康療養、交通物流、黃酒釀造等課程,建設產業研學載體,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實踐基地。三是加快現代商貿物流網絡建設。完善京東交通物流園、西商綠色農港、神農源中藥材交易市場、宜嘉商貿等商貿物流綜合體基礎設施,加快培育發展菜市場、快餐店、快遞配送站等城鎮商貿功能區,引導人口向城鎮聚集。
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增強文化認同感。
要深化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挖掘區域內的文化價值,塑造并豐富區域文化的時代意蘊,推動文化的繁榮共生。一是做好紅色革命文化梳理與提煉,凝練時代精神和地方屬性,共同打造鄂西北紅色革命文化圈,賡續紅色基因,增強愛國情懷。二是探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核”,注重整體與特色的差異,打造區域化文化精品。三是堅持文化產業化思維,推動文化和產業深度融合,挖掘文化資源蘊含的多元價值,開展文化產業合作,推動實現地區文化共融共鑒、融合發展新格局,增強文化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