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實( 長沙 )

畫家張衛
張衛,湖南美術出版社編審,山東人,長沙生,北京住。1982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從事設計、繪畫、小說、詩歌、評論、電影創作及策展工作,擔任當代藝術出版物主編。代表作品:《紅色系列》(平面設計,1990年獲首屆中國平面設計金獎)、《螞蟻日記》(長篇小說)、《VS系列:齊白石VS夢露·八大VS明星》(當代藝術)、《藝術的藝術》(藝術評論)、《溪山行旅》(獨立電影)、《眾生:房間·肉身·昆蟲圖記·蟲觀》(當代水墨)、《八大的魚》(詩集·長篇小說·當代電影)。
一九九九年的《書屋》封面和封底是他設計的。
二〇一五年的十月間,他在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有一個水墨畫展,我在畫展的座談會上有一個簡短的發言。后來,有人將發言整理選發到了微信上,又將我的與別人的貼錯了。我的成了別人的,別人的成了我的。這不算什么,也不怪別人,只怪我很少參加會,不太習慣在會上講話。而且,每逢那種場合,我一講話,心跳就快,同時話也講得很快,人家不但聽不明白,要聽清都很難。好在,當時我用自己的手機錄了音。我的發言是這樣的(經過稍稍整理之后):
張衛的這批水墨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大,大得令人吃驚,感覺異樣,使你難忘。這種大,可以從三個方面看,一是畫的尺幅大。二是畫的對象大,比如《大蟲一號》,把原本極小的蟲在宣紙上竭力放大,填滿空間,塞滿你的整個眼睛。三是留白的空間大,比如《觀白·兩只書蟲》《兩只螞蟻》,讓你在“一窮二白”之中,生發豐富豐滿的聯想。
張衛的這批水墨給人的第二個印象就是小。比如肉身系列,讓人在白皙肥嫩的放松舒展的肉身之上看到另一種細小得令人緊張戰栗的肉身,比如螳螂、黃蜂、蜻蜓、蜈蚣、瓢蟲、草蜢等,讓人在這種大小懸殊的對比之中,生發無邊無際的聯想。
張衛的這批水墨給人的第三個印象就是他是個喜歡并且善于復制、放大、移用、重組的畫家,是個善于通過再創作來實現原創的畫家。比如他的VS系列,夢露與八大山人、蝎子與赫本等,讓我們在平和的畫面中,對稱的構圖中、清晰地看到西方與東方、心靈與肉體、通俗與高雅和人與自然的諸多碰撞。這種碰撞是激烈的、極端的、巨大的。看的時候,我還想,他若把這個系列再擴大,讓中國的潘金蓮、林黛玉、王熙鳳、薛寶釵等等與西方的那些藝術家,比如畢加索呀等等VS的話,肯定會更有意思。
至于他的房間系列、無頭僧系列也可看出他對現實與藝術的獨特思考。
總之,我覺得,張衛是一個精神至上的畫家。
他的這些畫既不受西方藝術傳統的限制也不受東方藝術傳統的限制,他把兩者結合了起來,變成了他的極富原創性的再創造,他是獨特的、極富個性的。
關于他的這批水墨,我還寫過一篇短文《張衛畫蟲》:
當我看到張衛畫的“中國大蟲”系列時(不是老虎,是肉蟲,抑或是某種蝶的前身),嚇了一大跳:那么巨大的一條蟲,圓滾滾的、肉奶奶的,正蠕動在畫面中(我想八大的那只呆鳥,若真面對這條肉蟲,用張衛的話是VS,必定驚得眼珠子從眼眶里蹦出來,至于怎么吃,或者怎么叼,那就根本想不到了)。
我問:“這是畫什么?”
他說:“蟲。”
我知道這是蟲。于是,我又問:“那么,你的鳥在哪?”
他轉過身,手一指,將我帶往另一面墻,那里的確有一只鳥正飛旋在畫面上,鳥的翅膀下是一無頭僧(于是,我又想象那鳥就是那個和尚的頭)。
我問他:“這就是你的花鳥蟲魚或者說是花鳥畫?”
他說:“是。”
這與傳統幾乎毫無關系,只能說前無古人了。
于是,我又問:“這畫誰會要?”
他說他也不知道。
誰也不會要,除非搞展覽,我的心里這樣想,雖不好說百分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九,或者說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是不會把他的這些畫掛到家里墻上的。
除非——他把蟲變成龍。
可是,無論他如何變,蟲終歸還是蟲,蟲是不可能變成龍的,即使他把蟲畫得再肥嫩再碩大,也只有在螞蟻的眼里,這蟲才可能像條龍吧。
于是,我又想:或許,我想的并不對,年輕人也許喜歡的,很多人也許很喜歡,喜歡他畫的這些蟲。但愿吧,但愿真的是這樣。
然而,不管怎么樣,他都是個大丈夫。大丈夫不從流俗。他既不媚雅且又不媚俗,不是大丈夫是什么?
二十多年前,在編《書屋》時,我曾請他做過裝幀,他的整體設計是:封面是一扇窗,封底是一張門,每期,我們翻開雜志,就像打開了窗和門。我很喜歡這個想法。這個想法很有意思。他的制作更具特色:他在中式的格子窗里和那紅黑的大木門上,加上了夢露、蒙娜麗莎以及美元等西方元素,讓人聯想當代中國正在走向改革開放。
他一直都出手不凡。
還寫過一首詩《我的蟲觀·讀張衛的〈昆蟲圖記〉》:
睡不著
我看見
一條大蟲朝我沖來
我想踩死它
結果只踩斷
它的腿一條
我使勁地將它拖到
我的閃亮的臺燈下
發現它竟是個人
一個很小很小的人
張衛藝術興趣廣泛,還組織過“方言詩會”,我也參加過,并且寫了這么幾句:
我說話,我在說著普通話,我學習著卷舌音,我分辨著前鼻音,還有那些后鼻音。
我說話,我在說著普通話,我希望我說的話,能向世人表明我,我是一個城里人、一個見過世面的人、一個走向全國的人。
我說話,我說的是普通話,雖然我的心里清楚,有才的人并不是出自某個同一階層,說話也非一個腔調。
我說話,我在說著普通話,不過人們卻說我,說的是長沙普通話,說我是用長沙話,加上一些普通話。
我說話,我說的是長沙話,卻又并非長沙話。
我說話,我說的是普通話,卻又并非普通話。
我說長沙話,我是一個人。我說普通話,又是一個人。
我說長沙話,我的言語隨心而動,能將感受充分表達。我說普通話,有些東西梗著不動,甚至根本無法表達。
我說話,只有丟掉了長沙話,才能說好普通話。我說話,只有說好了普通話,才能丟掉長沙話。
不過,丟掉了長沙話,我還是一個長沙人嗎?
如果,只說普通話,你說我是哪里人?
我說話,面對長沙人,我講長沙話。
我說話,碰見外地人,我說普通話。
我想象著某一天,我站在那講臺上,既能隨心所欲地講著地道的長沙話,又能口若懸河地說著標準的普通話。
那時,我既陽春白雪,而且還很下里巴人。
我講長沙話,感覺自己腳下有根。我說普通話,感覺四面都在來風。
我說話,我說長沙普通話,它是長沙話,又是普通話。
好玩吧?我覺得蠻好玩。這樣的詩會接地氣,有特色也有意味。
然而,令我更驚訝的是,我最近收到了他發來的一個快遞。打開來一看,里面竟是他寫的一本小說《螞蟻日記》。我很快就看完了,感覺非常好。我給他寫了幾句話,算是我的讀后感了:張衛:
你好!《螞蟻日記》看完了。好!為什么?因為它既是螞蟻的日記也是人的日記。人好像蟻,蟻好像人。
看完了這本《螞蟻日記》,自然也就知道你為什么畫《昆蟲圖記》了,畫什么“中國大蟲”了。為什么?如果換個角度看,如果把它們放大看,我們會看到另外的面目,我們會想到某些東西,以及某些異樣的神情。
至于它算不算小說,重要嗎?如果你認為很重要。我的回答是:當然算。只是它不是大路貨。它的內容不一般,寫法自然不一般。
作者要借它表現自己,表現自己的立場觀點以及他的身形姿態。
這東西,寫出來,首先是給自己看的,不是蒙蔽自己的東西,不是自欺欺人的東西。
至于后來怎么樣,他人看不看,如何看,看了喜歡不喜歡,作者也就管不著了,他想管也管不著,誰又能夠管得著呢?
它看上去是明白的,但是你若想,那就復雜了,就可能一言難盡了,或者難以言傳了。好作品都難以言傳,可以意會,但難以言傳。
讀它,需要你有耐心,需要你有回望的眼神,需要你有前瞻的精神,需要你在字里行間填補那些作者有意抑或無意留下的空白。

中國大蟲·蝗蟲 紙本水墨 張衛

中國大蟲·螞蟻 紙本水墨 張衛

中國大蟲·蜜蜂 紙本水墨 張衛

中國大蟲·肉蟲 紙本水墨 張衛

中國大蟲·肉蟲 紙本水墨 張衛

中國大蟲·魚 紙本水墨 張衛

中國大蟲·蝗蟲 紙本水墨 張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