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豪(廣州)
畫家葉志豪
葉志豪,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廣州市美術家協會漆畫委員會委員、嶺南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現任教于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個人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元素的傳承和跨界創新。多次舉辦個人展覽及參加國際交流,多件作品入選省級和國家級展覽獲獎并被機構或個人收藏。
漆樹破皮時流出的神秘汁液,稱大漆或土漆、國漆。干燥成膜后,既堅固又美觀。中國人最早認識了漆并使用了漆。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掘出了朱漆木碗實物,這是距今7000年新石器時代的漆器,從而揭開了漆藝的歷史。戰國時的漆瑟彩繪著神怪龍蛇和狩獵舞樂場面,是現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漆畫之一。后歷經漢、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漆藝在中國的土地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如《髹飾錄》所載,漆藝的發展到了“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的境地。
在1984 年第六屆全國美展中,漆畫正式列為獨立畫種走進中國畫壇。當這種過去依附于漆器的“紋”從漆器中獨立出來發展成一門繪畫類型時,如何傳承傳統漆藝中獨特的材料、工藝個性語言和創新的現代創作觀念來進行漆畫創作,一直是我個人多年來堅持不懈探索和努力追求的方向。漆畫作品《海獲》《春聲潤物》《花開向日》《南國紅韻》《無塵》《碧影荷香》《春分》等都屬于比較早期的創作,《淡月清風》則是比較新的一件。
《海獲》創作于2005年,作品以海邊漁民剛捕獲上岸以大海草捆綁的兩只生猛的大青蟹為創作素材,創作地點在廣東省陽江市陽江國營漆器廠舊址已停產的廠房,由已故原漆器廠陳奇積老師傅(陽江漆器髹飾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指導下歷時近2個多月完成。陽江曾是廣東漆器的發源地,也是我學習漆藝的第一故鄉,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這件作品創作過程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海邊采風收集素材,靈感呈現,組織構圖,定稿。第二階段:制作底板,漆胚板,以上等夾板板材為基料,瓦灰打底,上漆裱布,刮漆灰,磨平再髹涂底漆,打磨,每次髹涂后必須干燥打磨才能進行下次髹涂,如此反復前后十余遍,漆板才算完成。這樣的工藝步驟制作完成的漆畫底板,漆面平整、緊固、防水防蛀,可保持長久不變形,為漆畫的永久性收藏和保存打下較好的基礎。第三階段:進入畫面繪制,是以漆、鋁粉、銀箔、礦物質顏料等為主要材料,經堆高、描繪、罩染、研磨,再描繪、再罩染、再研磨及局部刻畫等反復工序過程,最后手工拋光完成。此時畫面當中的大青蟹和捆綁海草呈現出色彩層次感豐富的效果,肌理變化靈動,凸顯了漆畫材質的色彩既華麗又幽邃的質感與氣質。
關于漆畫創作的探索,我認為要把握好“漆性”“匠心”“藝品”“情懷”等幾個關鍵詞,可從創作、設計、跨界及跨學科的角度進行融合提高,最終形成以傳統為根基、以藝術性為引領、以創新性為驅動的漆藝文化共同體。

碧影荷香 漆畫 1800mmx900mm 葉志豪

春聲潤物 漆畫 1500mmx1200mm 葉志豪

海獲 漆畫 1200mmx800mm 葉志豪

花開向日 漆畫 1200mmx1200mm 葉志豪

無塵 漆畫 1200mmx800mm 葉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