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雋平(本刊)

書法家陳靖武
陳靖武,湖南湘鄉人,民革黨員、湖南科技大學退休教師,曾任兩屆湘潭市政協委員。多年從事寫作、古漢語和新聞學等學科教學與科研,1987年曾獲國家首屆教學成果獎湖南省一等獎、國家級優秀獎。發表過數十篇教學科研論文,著有教材和專著數種,并編有《書法基礎》。
兩年前,我曾寫過一篇回憶文章《從豆腐塊到豆腐煮魚—我和金山的藝術起點》,回憶我念大學時為了吃豆腐煮魚而努力投稿、以發表豆腐塊的稿費吃魚的故事。文中寫道:“我們的寫作老師陳靖武先生兼任《湘潭師院報》的編輯,他也喜歡書法,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的緣故,我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陸續在《湘潭師院報》發表新聞通訊、書法作品和散文。”
1979年在我9歲時,就種下了3個夢,立志長大了要當作家、書法家、收藏家。如果說我的書法靠鄔惕予先生引路,文學之路則離不開陳靖武先生的引導。1994年2月,我懷揣著在《湘潭師院報》發表的作品到原郴州師專求職,其中的一篇評論恩師鄔惕予先生書法的文章,還得到了當時郴州師專書法教師劉巖石先生的稱贊,說“有點理論功底”,我也因此順利進入郴州師專教書法。
我寫完《從豆腐塊到豆腐煮魚—我和金山的藝術起點》后,立即安排了一場飯局,親自下廚為文中的幾位主人公煮魚。30年過去,我已年過半百,由文藝青年變成文藝中年,當年茂密的頭發也日漸稀少,文中提到的陳靖武先生依然精神矍鑠,昭示著他火一般旺盛的生命力。陳老師來赴宴時,從包里取出幾幅書法作品,說:“雋平,我現在還在練書法呢!”
印象中,在我念大四時,陳老師已經兼任三筆字課教師,還出過一本書法教材。如今陳老師雖然已經滿頭銀發,卻面色紅潤,說起話來中氣十足。據他自己說,他自幼酷愛書法,中學階段苦練鋼筆字,年輕時經常為鄉親們的婚喪嫁娶寫對聯,后曾長期臨寫魏碑、歐陽詢楷書,因我的介紹認識當代楷書大家鄔惕予后,又下功夫臨摹鄔老的書法。時至今日,他仍每天寫幾個小時,形成了結構扁方、用筆簡凈、楷中兼行的風貌。其小楷行筆輕盈,中楷略顯厚重,字形大小由之,分行布白頗為空靈,既彰顯了他作為學者的嚴謹,又蘊含了他不拘一格的活躍思維。

陶淵明·桃花源記 書法 陳靖武
多年前,就有好心人勸我:少練楷書,多寫行書,行書比楷書更實用。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人認為楷書書寫速度慢,沒有行書實用。由于電腦、手機包括訊飛語音軟件的普及,如今書法早已脫離實用階段,如果說書法還有實用價值,我認為有二:一為修身養性,二為家居裝飾。

白居易詩詞 書法 陳靖武
從修身養性的角度來說,只要你喜歡,練任何一種書體都可以陶冶情操。至于家庭裝飾或收藏,行書和楷書各有其用,每人的喜愛也不一樣,有的人喜歡奔放的行草書,同樣有很多人只喜歡安靜的楷書。
現在很多人喜歡收藏經文,他們更多的是喜歡收藏楷書家的作品,因為看得懂,密密麻麻、整整齊齊的小楷更令人震撼,從抄經市場來說,楷書比行書更有用,更能讓書法家們掙錢養家。總之,說行書比楷書實用,是站不住腳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對老年人來說,練習書法是怡情養性、健康長壽的法寶。老一輩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都擅長書法;江澤民、喬石、李嵐清也以書法金石養生,且有較高的藝術水平。諸葛亮說“靜以修身”,相對而言,老年人寫小楷,似乎更可以使心情歸于寧靜。陳老師說:我練字的目的,就是怡情交友,別無他念。

蘇軾·浣溪沙 書法 陳靖武
文章寫到結尾,我突然想起還不知道陳老師年齡,打電話過去一問,陳老師說:“今年79!”我大吃一驚,因為他飽滿的精神狀態,一直給我60出頭正當盛年的感覺,現在有一種新的說法:“人生70才開始!”若以此計算,陳老師才9歲,那就祝愿陳老師花甲重開、藝途常青吧!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書法 陳靖武

春風大雅聯 書法 陳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