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孫貝
[摘 要]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指導新時代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思想,指明了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科學認識和把握新發展理念的理論蘊涵,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前提。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新發展理念既深刻體現著唯物辯證法的理論精髓和“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又深刻體現著歷史邏輯進路和當代中國現實實踐要求,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原創性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
[關鍵詞] 新發展理念;發展;理論蘊涵
[中圖分類號] D2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1763(2023)01—0001—05
A Scientific Grasp of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or New Development
FENG Gang, SUN Bei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ing, openness and sharing is an important idea guiding China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the new era, and it points out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higher quality development.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complet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s a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not only deeply reflects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of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eople first, but also deeply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logic approach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contemporary Chinas reality and practice. It i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with distinctive origina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Key words: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1]這一重要要求,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新發展理念后反復強調的。而要落實這一要求,切實做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科學認識和把握其理論蘊涵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新發展理念深刻回答了當代中國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問題,科學揭示了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必由之路,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原創性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新發展理念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既深刻體現著唯物辯證法的科學理論和“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又深刻體現著歷史邏輯進路和當代中國現實實踐要求,具有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彰顯了21世紀關于如何推動發展問題的中國方案、中國理念和中國智慧。
一 新發展理念貫穿唯物辯證法
的理論精髓
從理論角度審視新發展理念的豐富蘊涵可以發現,唯物辯證法是貫穿其中的鮮明底色。科學認識和把握新發展理念的理論蘊涵必須深刻領悟其中體現著的唯物辯證法的理論精髓。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馬克思關于發展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集中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思想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指出,“辯證法不過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的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2]520新時代黨和國家結合國內國際發展大勢的深刻變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關于發展的科學理念,深刻體現著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把對發展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閃爍著唯物辯證法的光輝。
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是唯物辯證法矛盾觀點的體現和運用。矛盾是動態發展的,在變化中呈現出不同的特征,以此為標志呈現為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點聚焦于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關系和矛盾運動變化規律,通過對事物內部外部矛盾關系的深入闡釋以及矛盾對事物發展階段影響的總結分析,為我們正確認識事物、分析處理問題、揭示發展實質提供科學的方法論指導。新發展理念聚焦新時代實踐遇到的新問題,著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立足于特定歷史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的矛盾變化,進一步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緊緊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創新性地提出五大發展理念,著力破解發展難題、提升發展質量、厚植發展優勢,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問題上實現了認識上的飛躍和突破。
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觀念,是唯物辯證法聯系觀點的體現和運用。唯物辯證法總的觀點和最基本的原則是普遍聯系的觀點,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普遍的聯系,離開了聯系事物就不復存在,也更談不上發展。自然界、人類社會乃至人的思想中普遍存在著不同構成要素,這些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形成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系統觀念深刻體現在新發展理念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共同構成一個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堅持系統觀念”[3],“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4]42,“要堅持系統的觀點,依照新發展理念的整體性和關聯性進行系統設計,做到相互促進、齊頭并進,不能單打獨斗、顧此失彼,不能偏執一方、畸輕畸重”[5]44。新發展理念作為一個系統性的有機整體,必須完整、準確、全面地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使生產發展的各個要素相互貫通、相互促進、形成合力,從而更好地引領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新發展理念堅持破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揚棄觀點的體現和運用。辯證法的規律“實質上可歸結為下面三個規律: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的否定的規律”[6]310。在唯物辯證法看來,質量互變規律體現了發展的實質,對立統一規律是發展過程中的揚棄,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是螺旋式上升和曲折性前進的過程,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深刻體現在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之中。新發展理念著力解決現階段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科學發展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各要素的量的提升和質的轉變,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走向更高階段。新發展理念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求相契合,致力于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問題,推動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其實質就是揚棄的過程,揚棄不利于和諧、影響和諧的不穩定因素,通過更高水平的發展使之得到提升和改善。新發展理念是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形態、新格局、新階段而形成的關于發展的科學理念,是我們黨關于發展理念的自我完善,遵循事物螺旋上升和曲折前進的運動規律,是關于發展的不斷推進、不斷探索。
二 新發展理念體現“人民至上”
的價值取向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1]科學認識和把握新發展理念的理論蘊涵,必須深刻領悟其中的“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人類社會歸根到底是關于人的社會,是關于人類的生存發展的關聯性、依存性、交互性的集合體,人是其中的根本要素和重要載體,離開了作為客觀存在的活生生的人,人類社會就成為空洞、虛幻的抽象存在。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7]287縱觀整個人類社會的變革和發展過程,其本質始終是以人民群眾為實踐主體的思想和行為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他們具有高度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列寧進一步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觀點,指出“群眾生氣勃勃的創造力是新社會的基本因素”,“它和官場中的官僚機械主義根本不能相容;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8]269毛澤東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在其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9]1031這些經典論斷從理論高度論述了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實踐主體、發展主體的重要作用,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10]229從這個觀點出發,新發展理念深刻詮釋了“發展為了人民”的價值取向,本質上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合目的性與合價值性的高度統一。
要緊緊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力量。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依靠人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是對人民歷史創造者地位的認同和肯定,也是新發展理念“人民至上”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站穩人民立場,堅持發展依靠人民,激發創造活力,堅信人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最重要的生力軍。只有緊緊依靠廣大人民,不斷造福于人民群眾,牢牢根植于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才能不斷開創新時代新征程的嶄新局面。堅持發展依靠人民,就是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把人民立場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中去,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以全過程人民民主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權益,廣泛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同推動國家繁榮發展。
要不斷造福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進入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更加注重共同富裕問題。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新發展理念的最根本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發展理念不斷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針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黨和國家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積極推動科技創新,不斷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足感不斷增強。不論是在解決地區發展差異、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上,還是在脫貧攻堅過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中,都體現了我們黨進一步改善民生、促進共同富裕、解決發展共享問題的決心,都離不開新發展理念的指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方位,我們蹄疾步穩地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我們要更加堅定信心,接續奮斗,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團結帶領人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煥發新活力、邁向新臺階、開啟新征程,讓社會主義發展成果更廣泛地惠及全體人民群眾。
三 新發展理念反映歷史發展
的邏輯進路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一定的社會認識必須依賴于相應的歷史發展階段和一定的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到明天,歷史的聯系是不可能割斷的,人們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11]新發展理念也是一定歷史發展的結果,是歷史思維的產物,體現著特定的歷史邏輯進路,有著豐富的歷史蘊涵。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下對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進行徹底批判,認為:“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他們的社會制度。”[12]155這就意味著,社會歷史的階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常變化和變革的,按照經濟發展狀況和物質生產條件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就我國當前而言,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方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寬廣的國際視野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新時代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發展理念是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理論發展的產物,其形成具有特定歷史邏輯進路的必然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新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是我們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5]21。可見,新發展理念作為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產物,既立足于歷史發展成就之上的經驗總結,也生成于面向當前的發展形勢、突出發展問題等的實際要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都要求發展理念的變革,以新理念引導新發展,突破制約發展的各類瓶頸和困境。新發展理念深刻地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念,鮮明地揭示了科學發展的實質,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歷史進路,從歷史發展、時代浪潮和國際形勢中總結歷史經驗,把握發展大勢,探究演進規律,解決發展問題,是把握歷史主動的科學的理念和方法。
新發展理念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關于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將發展理論應用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無論是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強調工業化、四個現代化為目標的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到改革開放后以全面現代化為目標的追求經濟、政治、文化共同進步的整體發展觀,還是從黨的十五大提出的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觀,到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中國共產黨關于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始終在不斷豐富和拓展。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高度,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黨關于發展的理念和實踐,既符合新發展階段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發展要求,也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趨勢。
四 新發展理念彰顯
當代中國現實的實踐要求
科學的理念既反映、掌握實踐,又引領、指導實踐。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最顯著特征。這一鮮明特點生成于馬克思對從前一切唯物主義的批判中,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提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7]501毛澤東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在總結中國革命經驗教訓時強調,“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13]534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巨大成就和歷史經驗證明,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發展具體實踐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的根本源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大歷史觀,深刻洞悉中國歷史發展大趨勢,緊密結合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創造性提出了新發展理念,準確揭示了新的歷史方位下我國發展過程中呈現的一系列階段性特征和新的發展要求,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創新運用和發展。從實踐角度出發認識和理解新發展理念的深刻意蘊和科學內涵,是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的基本的和根本的維度。
科學理念是從客觀實際中抽象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證明的,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理念。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都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決定人類一切其他活動,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基本來源。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基礎,認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12]151,從而指出勞動創造和生產都是實踐的結果,是科學認識世界的基礎。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可以認識到新發展理念不僅是科學系統的理論產物,而且蘊含著廣泛而深刻的實踐基礎。質言之,新發展理念源自實踐,這一科學理念的提出是一定階段的歷史性實踐的產物,因而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歷史遵循和現實依據。
新發展理念來源于實踐。新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不是抽象的理論推導演繹出來的,而是立足國內外發展實踐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發展實踐大趨勢,聚焦我國發展實踐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形成和提出的,是實踐基礎上關于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新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框架下,關于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和新成果,其內容和要求均源于對我國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實踐的不斷總結。
新發展理念立足于對當前世界發展實踐大勢的科學判斷。當前,國際格局發生深刻調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技術革命深入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持續和“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的頻發影響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全球經濟發展復蘇乏力,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諸多的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新發展理念總結分析了國內外發展的規律、趨勢、轉折、變化等,系統闡釋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方向、動力、目標等方面問題。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理論和戰略指引。
新發展理念立足于對國內外發展實踐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發展的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取得的一系列豐碩成果表明,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啟示我們,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近代以來,世界格局深刻變革,不論是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經濟發展落后的國家,紛紛謀求促進國家進一步發展的理論和方案,這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這些經驗教訓成為新發展理念實踐經驗的又一重要來源。這些經驗事實啟示我們,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的同時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發展要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發展要重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等等。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升華凝練了國內外關于發展的經驗教訓,既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也為解決世界面臨的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新發展理念立足于對我國現階段發展實踐的科學分析和研判。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按照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可以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們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發展階段和社會矛盾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新發展理念正是立足新發展階段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深入研究分析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征問題提出來的,全面反映了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
發展實踐需要正確的發展理念引領。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14]292,“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14]293。我們只有在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和互動推進中,才能完整、全面、深刻地把握新發展理念的理論蘊涵。
新時代10年來的偉大實踐深刻證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符合當前我國國情和實際發展需要,作為在發展實踐中協調矛盾、化解難題、激發動力的行動指南,是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并貫徹的發展思想。在新發展理念引導下,我國經濟爬坡過坎、攻堅克難,取得歷史性成就。新征程上,繼續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模式,整體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推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進而持續激發提升我國發展的強勁動力,走好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參 考 文 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習近平.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J].求是,2022(16):4-6.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6]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9]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M].北京:學習出版社,2021.
[11]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秋季開學典禮上強調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N].人民日報,2011-09-02(1).
[1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