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傳統中國畫結合平面構成理念產生新變革,闡釋了構成藝術與中國畫的聯系與發展。平面構成中點線面構成原理的應用,以及對中國畫構圖的影響,對中國畫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畫的創新不能偏離傳統文化的軌道或全盤否定傳統中國畫,而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相互交融,實現創新發展。
關鍵詞:平面構成;中國畫;影響;創新;發展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當今社會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中國畫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與大眾審美和西方繪畫接軌,吸收了許多新的元素,其中就包括平面構成理念。平面構成在近現代中西繪畫碰撞和交融的過程中,對中國畫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傳統中國畫在長寬比例上多數是“失調”的,大多是長卷或是立軸,并不像西洋畫那樣重視比例關系,但也能夠表達主題和情感。在構圖方式上,西洋畫大多采用焦點透視畫法,而傳統的中國畫則采用散點透視法。點線面是中國傳統繪畫特有的元素,而線是中國畫的造型特點,集中體現了創作者的筆力,也體現了畫家技法水平。中國畫的筆法講究平、圓、留、重、變,還講究骨法用筆,不強調環境對于物體光色變化的影響,是一種“表現”藝術。中國畫內涵的表達是畫家個人綜合水平的展現,包含著畫家的文化素養、個人修養、生平閱歷及對自然、宇宙和生命的認知。
(一)中國畫中點線面原理的發展應用
構成不是西方藝術獨有的代名詞,中國畫也有自己的形式和元素。說起中國畫中點的運用,就要追溯到傳統山水畫墨點的應用,以五代南方畫家董源為代表,其作品《瀟湘圖》全卷以點線相互交織,畫面主要用到披麻皴和點子皴,用密集的點塑造山巒的橫脈和起伏的峰巒,墨點由濃化淡,以淡點代染,在畫面中畫出了煙云朦朧之感。近代陳師曾《山水》冊頁中也巧妙地應用了點元素,短促的皴點與綿長的中鋒線條相結合,不僅構成了坡石之面,更增加了山體的厚重感,結合個人審美取向,整幅作品顯示出一種古樸雅致的感覺。現在,中國繪畫越來越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傳統的墨點被用以表現形體和幫助造型,而現在中國山水畫則追求濃烈的色彩和飽滿的構圖,因此對點的應用發生了變化,點的含義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中國現代畫家吳冠中的《江南水鄉》(圖1),巧妙地運用了點來進行創作,樓宇建筑、城墻瓦舍、自家江山、烏江老街,形態不一,色彩鮮艷的點構成了簡約活潑的視覺特效。在畫面空間中他的點具有很強的凝聚性,能夠形成搶眼球的視覺焦點。平面構成中的點從其物理屬性來說,可以分為規則的點和不規則的點兩類。吳冠中的作品大多用到了不規則的點,依照點基本形態的大小、位置、虛實、色彩、質地等方面,對比效果強烈。這種構成形式看起來簡單,但要創作出理想的作品難度很大,容易造成雜亂無章的感覺。在進行此類構成時,要使點的分布雜而不亂,亂中見隱,注意水平、垂直兩個走向的秩序,把握其規律性,使點的分布有節奏。
從古至今,中國畫是極其講究用線之美的,線才是中國畫的精髓和靈魂,同時也是我們文化精髓的形象化體現。如戰國楚墓的《人物御龍圖》用不同類型的線條去展現事物,用均勻細膩的線表現圓潤的面部形態,用較粗的長線條畫出長袍,用靈動的弧線畫出迎風飄揚的飄帶,用密集重疊的線以表達長袍的領子和衣紋的質感。看似簡潔的畫面實則線條豐富多變。這表明春秋戰國時期線條技法已經運用得相當熟練,線條作為中國繪畫造型的主要語言,正在逐漸走向成熟。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線條細勁有力,線條的表現力內在含蓄。隋朝畫家展子虔的《游春圖》的線條與魏晉繪畫的線條相比,少了幾分隨性,線條的內斂弱化了用筆的輕重緩急,提按變化都在細微之處。中國畫中的線具有豐富的變化性,可以將視覺形象的造型和空間感覺表現出來,也可以將形體的精神狀態表現出來,在視覺形體中,中國畫中的線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同的線所表現的造型理念也是不同的。千百年來,歷代畫家都是運用這種既簡單又富有千變萬化的線去表現生活,去表現物象精神,去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他們各自的思想觀念。自從西方藝術傳入中國后,線條的表達方式開始脫離了原有的軌道,傳統的線條很難再完成對客觀物體和主觀情感的描述,當代中國畫更傾向于表現個人對現實生活的直觀感受。中國藝術家學習了西方構成藝術理論并將其應用于實踐,創造了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藝術作品。他的作品《水鳥》《仕女圖》多用自由曲線和弧線,加以直線襯托。這些曲線有自然的美感,有彈性且靈動感強,富有親和力和人情味。林風眠深受馬蒂斯的影響,喜用線條來表達自己對物象內在精神的把握。在他的繪畫作品中,不管是用流暢的線條描繪衣服輕柔的質感,還是用簡潔的線條描繪禽鳥,都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底。
面的形態多樣,不同的形狀產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面可以使人產生許多聯想。在中國畫中,點可以成面,線也可以成面,我們在處理中國畫的面時一定要注意點線的組合關系。賈又福是我國著名的山水畫家,他擅長用面來展現山的形態,充滿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平面構成對中國畫構圖的影響
傳統中國畫中所講的“章法”是一個統攝性較強的概念,在西方則是用“構圖”這個詞語,具體是指畫面具體形象的位置安排以及相互之間的種種關系。傳統中國畫的構圖主要分為兩類,第一種主要集中在長卷式的人物畫上,大多呈現的是不同時空或不同區域場景中的內容。例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圖》、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張萱的《搗練圖》、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種“面面觀”“步步看”的獨特構圖方式是中國畫構圖章法中最為常見的規則。第二種則主要是北宋時期郭熙提出山水畫的取景構圖法“三遠法”,即“平遠”“高遠”“深遠”。畫家用這兩種構圖方式展現事物形態,注重的是形態本身的外在審美形式。作為設計藝術基礎的平面構成具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點、線、面等平面構成元素使中國畫的構圖形式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平面構成的范疇表現出了近十種形式,例如:重復、近似、漸變、特異、密集、對比、分割、肌理等,中國畫家運用這些形式法則,強調畫面的視覺表現力,將平面構成法則應用到畫面之中,使畫面的形式感不僅在造型上得到了提升,在多形態重組的結構中展現了新形態內在寓意及外在張力。正是這些對形式美的研究,使得中國畫家在中國畫創作中站在了完全不同于傳統理論的出發點,同時也使得中國畫畫家在繼承傳統美學觀重視精神表達的同時更為積極主動地關注畫面的構圖和造型。藝術家韓瀟的中國畫作品《中國紅》中,紅白兩個大色塊將畫面分為上下兩個部分,紅色用粗橫線構成,白色部分用細豎線構成,畫面中的斜線打破了兩者死板的形狀。人物和白色裝飾共同構成點元素,分布在九宮格的交點左右,畫面井然有序,表現了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在當代與中國畫關聯的創新探索中,章法的變革與創新是最受關注的,對于傳統章法的變革、創新、發展、完善成為當代中國畫創新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被注入了新的內涵,中國畫的創新不是一味地追求新形勢、新花樣博取大眾的眼球,而是需要在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推陳出新。現如今平面構成對中國畫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工筆人物畫的空間表現上,構成藝術與傳統中國畫相結合,中國畫中構成畫面的藝術空間維度愈趨復雜,畫家有意識地將現實中的物象通過透視、色彩、線條、筆墨等造型手法進行表現,在平面上創作出二維或三維的虛擬空間。這種空間來源于自然空間又超越自然空間,是一種新的審美形式。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多維空間表現在題材的多樣性、肌理組成以及色彩的豐富性上。平面構成還促使中國山水畫用特殊的建構方式展現無限的空間。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賈又福將平面構成意識推廣到山水畫創作中,是山水畫平面構成語言的開創者,也是集大成者。當代許多畫家借鑒平面構成中的元素,將形式法則和審美原則融入自我意識,打破了傳統構圖的思維定式。中國畫是歷史悠久的一個畫種,其自身不斷進步,汲取時代的精華和養分,展現出了中華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形成了特殊的語言,在當前的發展中,平面構成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

首先,中國畫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色,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我們在結合平面構成進行創作時,要把握尺度,維護中國畫之根本,防止完全西化的現象。中國畫在不同時期產生不同的形式風格和繪畫技法,經過不斷的演變和進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繪畫藝術,既然傳統中國畫在繪畫方法上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那么我們應該具有創新思維,打破傳統模式,嘗試新視覺表現手法,就像石濤所說的“筆墨當隨時代”,將藝術的各種元素巧妙地運用與融合,構造出中國畫的新面貌。吳冠中就把中國畫與設計藝術結合得很好,把中國繪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繪畫中的平面構成因素體現了當今社會的時代特征和現代意識的鮮明特點,因此,現代中國畫家把平面構成系統科學地運用于中國畫,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平面構成的應用,促使中國畫的藝術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中國繪畫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時代賦予了中國畫更多的包容性和多樣性,藝術家們也迎來了自己創作的春天。
作者簡介
蔣華瓊,女,漢族,四川南充人,研究方向為美術國畫。
參考文獻
[1]戴光華.平面設計藝術學造型藝術與形式探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
[2]范曾.中國畫法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
[3]于曉婷.論林風眠繪畫中線條的類型分析及審美特點[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3.
[4]王龍,李百鳴,計偉楠.當代中國畫章法對平面構成的借鑒與應用[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2):3-5.
[5]董美辰.論中國畫中線條的歷史特點及發展方向[D].天津:天津美術學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