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摩崖石刻是一種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它以石灰巖等自然山體為載體,將文字、圖像等鐫刻于巖石之上,形成了我國特有的摩崖石刻藝術。我國越來越多的摩崖石刻被發掘,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其呈現的文化、旅游、教育等價值愈發明顯。但由于摩崖石刻大部分處于戶外露天環境,受環境、氣候、地質變化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摩崖石刻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為保留石刻上寶貴的原始信息,需要不斷創新摩崖石刻的保護方法,以提升摩崖石刻的歷史文化價值,據此文章以石林縣摩崖石刻、巖畫為例,提出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的摩崖石刻保護方法,旨在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段,增強摩崖石刻保護能力,不斷推動摩崖石刻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關鍵詞:數字化技術;摩崖石刻;保護
從摩崖石刻的特點來看,它之所以能夠成為代表性文化遺產之一,主要在于其具有不易損壞、不易篡改、難以挪動等特點,可較為完整地保留古人所記載的信息,為后續的考古研究提供了豐富資料[1]。但由于以往缺乏對摩崖石刻的保護技術,一部分珍貴的文化遺產逐步消弭,給歷史文化資源造成了極大損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發展,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論述,這也堅定了各級組織與職能部門對摩崖石刻保護的決心。為此,進一步強化摩崖石刻的保護力度,發揮現代數字化技術的保護優勢,已然成為當前重要的課題之一。
石林縣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豐富多彩,在舊石器時代巴江沿岸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石林先民用智慧和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珍貴絢麗的歷史文化遺產[2]。其中,摩崖石刻和巖畫極具代表性,石林風景區包括東漢至近現代各階段的刻立和繪制,有龍云題詞石刻(圖1)、朱德題詞石刻(圖2)、石林崖畫等共28處石刻,內容多為贊美石林勝景的詩和詞。

1931年春,在云南省政府主席龍云題“石林”二字后石林題刻蔚然成風。1962年6月,時任全國人大會委員長朱德同志到云南視察邊防工作,從河口經建水視察邊防返回途中順道游覽石林時揮毫題寫下了“群峰壁立,千嶂疊翠”八個字,字體剛勁有力,后由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請本地優秀石匠將其刻寫在石壁上。石林摩崖石刻群題詞內容膾炙人口,書法造詣較高,雕刻工藝精湛,深化了自然石林的人文內涵,為研究石林近現代史和彝族原始宗教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多年來,石林縣認真貫徹落實《文物保護法》等法規,各項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
(一)歷史價值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和重視下,通過開展多次文物普查、文物項目申報工作,建立普查成果檔案,全縣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和保護級別得到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12月,全縣共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42項,石林摩崖石刻群便是其中之一。從石林摩崖石刻群的歷史價值來看,石林摩崖石刻群數量多、體量大,最大的石刻高約4米,最小的只有0.3米,內容生動展現了古人的生活場景,如圖3所示。
這些摩崖石刻不僅擁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同時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石刻藝術,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展現方式,完整地記錄了地區的歷史演變,為石林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參考,并且能夠更有效地追溯歷史發展淵源,填補歷史文化研究領域的空白。
(二)藝術價值
在摩崖石刻藝術中,石刻字體運用了篆體、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魏碑體、小爨體等。石林崖畫用紫紅石粉與動物血或植物汁調和繪制,圖案內容包括人物、動物、星月畫等。據考證,摩崖石刻圖案為東漢和近現代所繪,描繪了石林彝族撒尼人的原始崇拜、古代生產、生活和祭祀場景等[3]。從摩崖石刻的景致來看,通常表現得十分豐富,形態優雅且靈活,集中體現了自然生態的神奇以及雕刻技藝的卓越,屬于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瑰寶,其藝術價值和藝術水平不可估量。目前,隨著摩崖石刻保護形勢日益嚴峻,如何發揮和傳承這種寶貴的藝術,已經成為困擾大眾的現實問題。為此,石林縣不斷通過管理機制的創新,包括確定文物保護單位產權人、管理使用單位、責任管理單位和日常管理人員,明確了文物保護主體的責任,劃定、公布了全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等,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力求使摩崖石刻的藝術價值得到保護。
(三)旅游價值
如今,伴隨社會經濟水平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旅游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遠離繁華都市的喧囂的旅游項目,可以宣泄生活的壓力,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體驗。石林風景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其中的石林摩崖石刻更是舉世聞名,它通過對石林歷史文化的充分呈現,以及摩崖石刻藝術形式的獨特表達,能夠吸引大量的游客駐足觀賞,從中領略石林歷史文化的魅力。目前,石林依據旅游產業的發展規劃,已經將石林旅游納入了重點內容,尤其強調挖掘摩崖石刻的旅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使更多游客了解石林摩崖石刻,利用摩崖石刻精致的工藝、動感的線條、奇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為游客提供一場文化盛宴,讓石林摩崖石刻在旅游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一)構建信息化的數據庫,實現石刻形態的轉化
在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傳統文物保護領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文化遺產的存續提供科學方案。在摩崖石刻的保護模式中,應積極融入數字化應用理念,通過大數據所具備的海量信息存儲方式,建立針對摩崖石刻的信息數據庫,利用數字化方案設計、石刻數據采集、圖像信息存儲、虛擬漫游節目等措施,將摩崖石刻逐步轉化為數字化產品,提供更多的領域保護和傳播[4]。

首先,數字化方案設計,具體是利用計算機及相應的處理軟件,通過三維虛擬的方式對摩崖石刻進行模擬仿真,并根據實際需求及文化傳播的特點,形成具體且有效的方案設計,最大限度地發揮摩崖石刻的特點和價值。其次,石刻數據采集,即通過實地考察、現場測量、環境勘探等方式,全方位收集摩崖石刻的各類信息,綜合建立更加真實和直觀的三維空間,通過各類信息的錄入與處理,形成360°三維景象,再結合激光掃描、近景攝影、圖像組合等技術,搭建起貼合實際環境的虛擬空間。最后,數據處理與存儲,在完成方案設計及相關數據采集的基礎上,可以通過軟件系統進行全方位分析、整合與存儲,有效收集與摩崖石刻相匹配的各類信息。同時,要對所采集的數字化信息進行細化完善,包括摩崖石刻的主題、時間、空間、形態、紋理等,保證數字化形態轉化的契合度。
(二)加強數字化虛擬修復,恢復摩崖石刻的原貌
由于長期處于不穩定的環境中,部分摩崖石刻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和損壞,導致其觀賞性有所下降。人為修復不僅耗時耗力,還面臨著較大的技術難度,一旦產生誤差將難以恢復原貌。在數字化虛擬空間中,可以通過技術虛擬對摩崖石刻進行虛擬修復,利用軟件工具的不斷優化調整,以使摩崖石刻修復達到最佳的狀態。同時,借助激光掃描、高清成像等技術,以及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最大限度地還原摩崖石刻的本來面貌,能夠大幅緩解摩崖石刻的損害問題。
與此同時,數字化虛擬技術的應用不止于摩崖石刻的修復,還將利用AR等虛擬現實技術,通過三維立體空間構建的方式,以線上的方式全面呈現摩崖石刻景觀,讓研究者或游客直觀、動態地了解摩崖石刻文化,利用現實與虛擬之間的全面互動,展現摩崖石刻的歷史文化精髓。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摩崖石刻,還能夠降低外部因素對摩崖石刻的影響,緩解摩崖石刻保護的壓力,給予文物管理部門更多的修繕與研究時間。
(三)創建新媒體展示平臺,強化摩崖石刻的影響力
近年來,石林縣認真貫徹執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進一步加強文物古建筑保護修復工作,先后投入近3 000余萬元文物保護資金,使石林縣一批珍貴的文物古跡得到了有效保護。但從時代發展的特點來看,單純的保護并不能實現文化遺產的傳承,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傳統時空的局限,讓摩崖石刻等珍貴文物“大眾化”,使更多的人了解摩崖石刻、關注摩崖石刻文化,并最終加入石林文物保護隊列之中。
為此,在石林摩崖石刻的保護進程中,需要積極開展文物活化利用工作,確保文物保護與傳承同步化、高質量發展。要利用新興科學技術的優勢,進行摩崖石刻的數字化轉型,在線上開展豐富的傳播活動,如利用數字化新媒體平臺,打造“線上+線下”的宣傳保護模式,利用三維實景、虛擬現實、動畫CC技術重建等方式,讓人們在線上便能夠享受身臨其境的體驗,增強摩崖石刻對歷史文化愛好者的吸引力。
針對摩崖石刻的歷史文化特點,人們可設置創新型智慧導覽模塊,即向游客推送石林景區的數字化攻略圖,展示景區周邊的交通信息、景點信息、住宿信息、休閑信息、美食信息及公共設施信息等,讓游客能夠全方位了解旅游資源和旅游服務,并結合三維虛擬地圖給予游客精致化的體驗。
綜上所述,摩崖石刻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文物,其中所蘊含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旅游價值極為豐富。在此過程中,政府及文物主管部門要加強價值挖掘,建立博物館、展覽館等線下平臺,充分發揮歷史文物的社會教育作用,也可建立休閑旅游項目。同時,更要優化摩崖石刻的保護機制,借助現代數字化技術優勢,持續在實踐中探索和創新,打造摩崖石刻保護與傳承的智慧模式,做好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

作者簡介
楊慧芳,女,彝族,云南昆明人,文博館員,本科,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與管理。
參考文獻
[1]肖瑾.桂林石刻病害分析及保護研究—以龍隱巖龍隱洞石刻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6):38-41.
[2]唐承元.探秘南山國家公園名人題詞摩崖石刻[J].林業與生態,2021(9):47.
[3]黃志偉.淺析三維激光掃描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21(31):221-223,261.
[4]邱孝鳳,唐金娟.浯溪摩崖石刻文字的數字化保護實踐研究[J].魅力中國,2020(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