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邦祺
多方消息顯示,截至2023年1月,扎波羅熱核電站仍未成功建立安全區。
俄烏戰火陰影下,這座全歐最大核電站的坎坷命運正是歐洲能源危機的縮影。
2022年11月19- 20日,十幾次爆炸讓扎波羅熱及其周邊地區陷入“令人不安的緊張”氛圍中,隨之而來的是電站再次失去了外部電力供應……
背后博弈的歐洲各國,仿佛荒野中決死的斗士,即使傷痕累累,也要咬著牙給對手一擊。
2023年新年伊始,氣溫異常升高打破歐洲多國冬季氣象紀錄。
1月4日,路透社報道稱,波蘭、丹麥、荷蘭、白俄羅斯、捷克、西班牙、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等國在全國范圍內創下冬季高溫紀錄,德國、法國和烏克蘭的部分地區氣溫也打破紀錄。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地中海地區上空的高壓區和大西洋低壓系統引發了強烈的西南氣流,將暖空氣從非洲西北部帶到了中緯度地區;由于高于正常海面溫度,空氣在經過北大西洋時進一步變暖;北大西洋東部海面溫度因此上升1- 2攝氏度。以上多個因素綜合引發了此次歐洲暖冬。
溫暖的天氣,讓原本為這個冬天歐洲怎么過而祈禱的人們稍稍放下了懸著的心。加上積極的能源進口舉措,許多歐洲國家的天然氣供暖需求下降,能源價格迎來降低。1月4日上午,歐洲天然氣基準價格為每兆瓦時70.25歐元,這是自2022年2月以來的最低價格水平。
荷蘭所有權轉讓中心(TTF)基準天然氣期貨價格在2022年8月份一度達到每兆瓦時345歐元,而變暖和歐盟的限價措施讓其在2023年年初已降至70歐元左右,是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的最低水平。
但與天然氣價格下降相對應的,歐洲各地的罷工游行的聲浪卻沒有“走低”的趨勢。
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通脹和購買力下降問題,當地時間2022年12月23日,法國鐵路列車員開始罷工,并決定在12月23日至12月26日和12月30日至2023年1月2日進行兩輪罷工。
同樣是鐵路系統,2023年1月初,在多地創下高溫紀錄的同一周,因薪酬、工作崗位和工作條件等方面的訴求長期未得到解決,英國鐵路工人再次進行罷工,英國鐵路系統再現幾乎癱瘓的狀態。
此前,該國就曾多次因通貨膨脹而發生大規模罷工。
2022年12月20日,來自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皇家護理學院(rcn)的多達10萬名成員舉行了工會106年歷史上的第二次大型罷工,大批護士參加罷工要求漲薪,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遭受重創。
此起彼伏的罷工浪潮下,當地媒體《每日郵報》甚至貼出了一張英國的“12月罷工日歷”:從當月1日到31日每一天都有罷工活動舉行,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部門,比如公交、鐵路、郵政、運輸、醫療系統,邊境管理處甚至都預定好了罷工的時間。
通脹的苦果并沒有因為暖冬的到來而變得甘甜。當罷工者們要求提高工資以彌補通貨膨脹造成的薪資縮水時,英國政府表示,受到經濟衰退影響,政府無法承受他們提出的大約4%到5%的加薪。
在不容放松的經濟形勢面前,歐洲人對能源領域的憂慮也沒有因為溫暖的天氣和持續走低的天然氣價格而停止。
一份來自荷蘭國際集團(ING)的報告指出,如果俄羅斯的天然氣輸送量下降到零,而其他國家的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量反彈到2021年的水平,那么歐盟的天然氣潛在短缺將在2023年達到270億立方米。
“即使歐洲設法度過了這個冬天,關鍵問題是下一個冬天會發生什么。在沒有俄羅斯的天然氣的情況下,歐洲很難在低儲備的情況下再次填滿油箱”,一些能源領域的資深人士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雖然溫暖的天氣,為各國政府提供更多喘息空間,但解決歐洲能源問題需要在幾年內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沒有人相信這場危機已經結束了”,歐洲研究機構Eurointelligence表示。
與現實中的溫暖不同,一場看不見的風雪讓歐洲陷入了另一種窘迫——廣大歐洲企業在現實的暖冬中,結結實實地體會了這場能源“凜冬”帶來的、比現實風雪更猛烈的嚴寒。
仍在高位的能源價格、愈發明顯的經濟衰退……歐洲工業已被危機帶來的“暴風雪”吹得有些疲憊。許多工業部門以減產來應對當前緊迫的形勢,用萎縮產能的代價獲取成本節省。

在此之外,歐洲產業甚至遭到了盟友的“背刺”——2022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國會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完成立法程序。依據這份今年1月1日生效的法案,美國政府將為主要生產環節在美國境內完成的綠色產業提供高額補貼。
對此,歐洲國家紛紛表達不滿,指責該法案包含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意在鼓勵本國及海外企業將生產基地轉回美國本土,其本質是損害歐洲工業、為美國企業爭取競爭優勢。
歐盟委員會預測,2023年歐盟和歐元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均僅增長0.3%,遠低于春季經濟展望報告中均增長2.3%的預測。
歐洲智庫布魯蓋爾研究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雖然能源和原材料成本在2022年末有所下降,但其價格仍處于歷史高位中。與危機前的2021年相比,歐洲電力和天然氣批發價格已上漲15倍,如果僅靠政府補貼而不采取其他措施應對,在能源價格回落前歐洲國家補貼費用或將高達1萬億歐元。
以全歐最大經濟體、歐洲工業強國德國為例,長期處于高位的能源價格對該國的能源密集型行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如今,多個行業已經全面減產:鋼鐵行業減產約5%,化工行業減產8%……甚至已有化肥制造商削減或關閉了其在德國本土70%的產能。
“我們從未見過如此扭曲的能源價格”,鋼鐵巨頭安賽樂米塔爾德國業務負責人萊納·布拉舍克表示,“至少可以說,短期內與能源價格劇烈波動有關的一切,對我們這些企業來說都是純粹的毒藥。整個能源供應鏈必須從頭開始重塑。”
在時尚之都法國,從棉布T恤到麻質名牌服飾——好不容易從全球化浪潮中復興的法國紡織工業現在又遭能源危機重創。因為能源動力緊張,這些看似與油氣關系不大的公司在接滿訂單后卻不得不被迫減產或訴諸技術性失業。在法國南部,許多私人印廠面臨著下游服裝客戶集體放棄訂單的窘迫局面:一家只有十幾名員工的家族式印廠,一年下來的天然氣費用甚至要超過50萬歐元,而這一數字在前一年還只是10萬歐元出頭。
法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席Olivier Ducatillon表示,雖然近些年來在政府再工業化的努力下,已有不少企業誕生或回歸本土;但“如果紡織深加工業因為此次危機而消失,那么,從今往后,法國紡織業將不復存在了。”
與危機后波折的能源價格不同,歐洲各國在能源層面對俄羅斯的制裁卻是在持續“加碼”上升,大有“危機越久,雷聲越大”的態勢。
在已批準對俄羅斯實施了九輪制裁、關停了多條天然氣管道后,2022年12月初,歐盟成員國又達成一致,同意對俄羅斯海運出口的原油設置每桶60美元的價格上限。協議正式生效后,歐盟和G7國家的企業將禁止為價格紅線外的俄原油提供運輸、保險、金融等服務。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價格上限的設置將大幅減少俄羅斯的收入,也將有助于穩定全球能源價格。
在此基礎上,當地時間1月17日,馮德萊恩再次表示,將會對俄羅斯實行第10輪制裁。本輪制裁將重點關注“堵住已采取措施的漏洞”,致力于結束規避歐盟制裁的行為,將對規避歐盟制裁的人“產生重大影響”。

業內人士認為,地緣政治沖突下歐洲嚴厲的制裁措施只是此次能源危機發生的外因;歸根結底,油氣時代后歐洲能源體系的脆弱性才是引發此次能源危機的內因。
歐洲各國“制裁得做,屯糧也得做”的行為就是這種脆弱性很好的體現。
相關數據顯示,在2022年11月1日到12日,運往荷蘭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ARA)儲存區的俄羅斯柴油裝載量增至21.5萬桶/天,較10月同期的數字猛增126%。由于沒有高性價比的替代來源,石油禁運前的一個月,來自俄羅斯的柴油仍占歐洲柴油進口總量的44%。
費氏全球能源咨詢公司煉油和產品市場分析師尤金·林德爾表示,若想在短期內完全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歐盟還須獲得每天50萬至60萬桶的穩定柴油供應,而這顯然不如直接購買“二手”俄羅斯柴油方便。
事實上,早在危機初顯的2022年4月,以歐盟為代表的歐洲各國就開始了自己邊制裁邊“屯貨”的策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雖然連接俄歐兩地的多條天然氣管道已經關閉;但在入冬前的2022年1- 10月,歐洲國家還是從俄羅斯方面進口了178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總量較2021年同期增長42%。
一方面,油氣煤炭資源的先天短缺讓歐洲市場必須在可再生能源成為主流前長期保持對國際市場的高依賴。而另一方面,俄歐兩地間天然的地理運輸優勢是對雙方能源合作的最好助攻。




在長期合作的積累下,歐洲各國已經產生了對俄羅斯能源的高依賴性;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歐洲各國石油、天然氣、煤炭總儲量僅占全球總儲量的0.8%、1.7%和12.8%,三大能源進口依存度高達71%、60%和41%;在2021年,歐盟進口的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煤炭占比分別高達29%、48%和50%。
此外,由于體量不同但又同時面臨危機,能源體系的脆弱性加劇了歐洲各國政策之間的不確定性和分歧,可以說是將這種脆弱性帶到了政治領域。
據路透社報道,在此次石油價格“路障”設置前的多輪談判中,歐盟委員會曾提出將上限定在每桶65- 70美元,但立即遭到多國極力反對。波蘭和一些波羅的海國家認為上限水平太高,俄羅斯獲利太大;而塞浦路斯、希臘等擁有龐大航運業的國家則認為上限水平太低,禁令會使自身蒙受巨大損失。此前,德國政府曾出臺2000億歐元的能源補貼政策,但這也在第一時間招來了包括法國在內的大多數歐盟成員國的反對。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杰表示,雖然表面上歐盟尚能采取一致的行動,但隨著能源危機持續,愈發激烈的內部分歧和矛盾已經在各個國家間頻繁顯現。
在能源短缺的壓力下,歐洲各國紛紛向外尋求能源合作。
2022年11月29日,卡塔爾能源部宣布,從2026年起,每年將向德國供應200萬噸液化天然氣。這是卡塔爾與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份長期供氣協議,也讓一直在努力尋找俄羅斯天然氣替代品的德國暫時“舒了口氣”。
雖然地緣政治、短時間內難以提高產能等因素限制了中東各國迅速填補歐洲能源漏洞的可能,但類似的長期能源合作對歐洲能源長期發展并徹底擺脫對俄依賴毫無疑問的有著巨大作用。
在中東傳統能源大國外,歐洲也在尋求著來自其他國家的合作。2022年9月,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就曾進行過密集的訪問。他先后到訪天然氣儲備十分豐富的阿爾及利亞等國尋求支持。就連對阿爾及利亞有著殖民歷史的法國,也在俄羅斯宣布斷供之后,主動找上門來尋求能源合作。
據西班牙《消息報》網站1月27日報道,歐盟和中國正加強在能源事務上的聯系。雙方開啟了在2019年啟動的中歐能源合作平臺的第三階段,目的是分享共同的利益和目標,推進向清潔能源的轉型。
在能源合作外,這場危機的影響也在進一步外溢。
“在全球流動性依舊泛濫的大背景下,能源價格飆升進一步大幅推升主要經濟體的通脹壓力,增加了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在通脹壓力加劇的情形下,主要經濟體央行或將超預期加快收緊貨幣政策步伐”,有經濟學家認為,這可能導致全球資本市場波動加劇,部分新興經濟體的尾部風險暴露,一些經濟體陷入滯脹的風險上升。
世界銀行年初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1.7%,并稱全球經濟正“危險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

國際能源署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大型經濟體天然氣和煤炭短缺導致能源市場價格飆升,可能引發石油市場反彈速度快于預期,這將大大增加高耗能行業的成本,導致工業活動減少和世界經濟從疫情中復蘇的速度放緩。
“世界已經進入了‘第一次真正的全球能源危機”,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表示。
面對影響全球的能源危機,如何解決它,已成為每一個國家的必答題。
國際能源署指出,為了保護消費者免受能源危機帶來的影響,除了采取短期措施外,一些國家的政府還制定了長期政策,或正在尋求多樣化油氣供應渠道,加速能源結構變革。最引人注目的計劃包括中國的清潔能源目標、美國的《降低通脹法案》、歐盟的“Fit for 55”一攬子計劃以及“REPowerEU”、日本的綠色轉型計劃、韓國提高核能計劃等。
英國《經濟學人》預計,大多數國家在2023年將采取措施,短期內加大針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投資,以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同時采取長期措施,調整國家主導的產業政策,加速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此外,雖然全球能源危機仍未解除,但世界經濟在危機中也顯現出不少積極因素。相關人士表示,印度、東盟經濟在2022年分別增長了6.6%、5.5%,雖然2023年一開年有所降溫,但仍可能實現5.7%、4.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而沙特等中東經濟體受益于全球能源危機,2023年也將有不錯的表現。

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年會的標普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道格拉斯·彼得森表示,隨著中國消費需求得到釋放,中國經濟預計迎來強勁增長態勢,亞洲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復蘇來說是極大的利好機會。
相關機構表示,隨著亞洲市場重回強勢,主要經濟體加息節奏放緩,全球金融緊繃狀況將有所緩解。特別是新能源、新基建等新產業蓬勃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下,世界經濟或將迎來發展新動能。
“全球經濟并不像一些人擔心的那么糟糕,但不那么糟糕并不完全意味著應該樂觀。衰退將對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經濟造成沖擊,我們必須保持謹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表示。
編輯/車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