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秀 謝黎凱 周興林
[摘 要]當前,在“雙碳”目標預期和新能源配儲政策的雙重推動下,儲能已成為充滿潛力的賽道和站上風口的產業。國有企業如何參與儲能產業?本文通過對發展儲能產業的比較優勢和風險挑戰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國有企業;儲能產業;比較優勢;風險挑戰
(一)產業政策
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第一個全面發展儲能政策文件《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我國儲能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大規模儲能技術應用也由此展開。
此后,多個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鼓勵支持新能源儲能項目的政策文件。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國家及各地已密集出臺與儲能相關的政策制度多達300多個。其中,湖南、湖北、山東、山西等地政府還在政策中明確將儲能作為新能源項目并網的必要條件之一,規定了新能源項目配儲的最低比例。
(二)產業分類
1.按應用場景分
儲能產業按應用場景主要可分發電側儲能、電網側儲能和用戶側儲能。
發電側儲能也叫電源側儲能,主要針對風、光等新能源發電系統,通過儲能對間歇性、波動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進行時移平滑控制,滿足并網需求,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電網側儲能主要針對特高壓等大功率及長距離輸電場景,通過儲能實現電負荷的削峰填谷以及頻率的靈活快速調節,緩解電網阻塞,延緩輸配電設備擴容升級,減少低效電網投資,提高電網利用效率。用戶側儲能主要針對工商業和家庭,通過儲能削峰填谷,既解決電力供需長期錯配的問題,也有效降低了用電成本。
2.按技術路線分
儲能產業按技術路線主要可分為機械儲能、化學儲能和電磁儲能等。
機械儲能是指通過機械做功的方式儲能。根據主流應用場景可細分為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主要應用于小時級以上的工作場景。
化學儲能是指通過化學反應的方式儲能。根據主流應用產品可細分為鉛酸電池儲能、鋰離子電池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全釩液流電池儲能、制氫儲能等,主要應用于分鐘至小時級的工作場景。
電磁儲能是指通過電磁感應的方式儲能。根據儲能介質可細分為超級電容儲能、超導儲能等,主要應用于秒級的工作場景。電磁儲能尚處于技術試驗階段,未大規模應用。
目前,相對技術成熟、應用廣泛、占比較大的儲能方式主要是抽水蓄能和鋰離子電池儲能。
(三)發展現狀
近年來,國家以及各省區相繼出臺了鼓勵配制儲能的政策,發展與儲能相關的新能源政策紅利明顯,儲能儼然成為當前充滿潛力的賽道和站在風口的產業,企業競相布局。除了傳統能源企業、電池企業延展業務布局外,環保公司、科技公司、食品公司、教育公司乃至房地產公司也跨界進入儲能領域。
據統計,2022年儲能電池及材料領域的投融資事件多達120余起,投融資規模高達千億元,有約20余家上市公司對儲能產業進行跨界投資。
2023年新年伊始,以顯示屏為主業的上市公司艾比森發布公告稱,進軍儲能產業;被南方電網重組的文山電力直接更名為南網儲能,成為南方電網旗下唯一的抽水蓄能和電網側獨立儲能運營平臺;比亞迪在深圳參股成立了深電能儲能科技公司……這都為蓬勃發展的儲能產業再添一把火。
面對儲能產業未來萬億級的大市場以及熱火朝天的發展態勢,國企要不要參與、能不能參與是許多國企經營決策者近期思考和討論較多的議題之一。筆者認為,相比民企,國企發展儲能產業更具有比較優勢。
(一)產業鏈優勢
儲能作為能源產業鏈的一個延鏈、補鏈、強鏈產業,與能源的生產、運營和使用等上下游企業關聯度很高。作為民生保供主體,國內各地能源的生產、運營主體如發電企業、供電企業均以國企為主。同時,國內化學儲能產品汽車電池的最大使用對象為汽車生產企業,而國有車企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因此,以國有能源的生產、運營和使用企業為鏈主,通過延鏈、補鏈、強鏈發展儲能產業將比民企有著更多的先發優勢。
(二)協同優勢
作為新興產業和大額投資產業,儲能產業的投資決策和建設流程繁雜,立項、報備、設計、建設到設備安裝、調試運營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協調眾多政府部門和供應商單位。
作為儲能產業的供應商資源,從咨詢服務到設備供應,同一國資監管機構或不同國資監管機構下的相關國有企業都可以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參與,進一步提高協同效率,發揮出協同優勢。
(三)資金優勢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抽水蓄能每吉瓦造價約60億元人民幣。2022年8月,國內儲能時長2小時的新型儲能項目,工程總承包平均報價為每瓦2.29元,折算每吉瓦造價約為45.86億元。另外,“十四五”期間,我國可核準抽水蓄能裝機規模約270吉瓦,總投資約1.6萬億元。
從上述數據來看,儲能產業市場巨大。國有企業作為普遍認同的監管嚴格、經營規范、業績穩定、信用良好的市場經營主體,除了自身具有充足的資金儲備和穩定的現金流外,還因信用評級高在資本市場有著較強的融資能力和較低的融資成本。因此,國有企業在發展儲能產業方面資金優勢明顯。
儲能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在技術路線選擇、商業應用與推廣、產業格局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雖然國有企業在發展儲能產業方面有較多優勢,但也存在一些風險挑戰。
(一)決策風險
監管嚴格、制度完善等特點在給國有企業帶來穩定經營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決策流程長、決策環節多、缺乏靈活性等問題。
儲能產業尤其是新型能源的儲能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政策、標準和技術在不斷出臺、形成和完善中。國企在發展儲能產業中,冗長且缺乏靈活性的決策極易形成決策滯后,錯失市場先機。
(二)市場風險
2017年《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后,已經有眾多市場主體布局儲能產業。
以抽水蓄能為例,國家能源局2021年8月發布的《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 2035年)》提出,到2025年,國內抽水蓄能累計裝機量要達到62吉瓦以上。然而,公開數據顯示,至2022年7月,已獲批但尚未開工的抽水蓄能項目已經達102個,總裝機量126.9吉瓦,遠超國家能源局規劃的到2025年的裝機量。
儲能產業這種投資快速增長的勢頭,在導致投資機會逐漸減少的同時,也帶來市場快速飽和與投資過熱、過剩的風險。市場風險不但民企要面對,國企也要提防。
(三)技術及高成本風險
盡管我國在抽水蓄能、鋰離子電池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技術方面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鈉離子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等其他新型儲能技術尚處于應用示范階段或大規模應用起步階段,仍需要有較長的技術創新、技術完善和提質降本增效的過程。國有企業發展儲能產業同樣面臨可能存在的技術風險和因技術不成熟而派生出的高成本風險。
當前,盡管面臨一系列風險和挑戰,但是在政策助推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儲能產業發展方興未艾,仍然是一個值得國企重點關注的行業。對國企布局和發展儲能產業建議如下:
(一)選擇合適的產業發展方向
國有企業作為鏈主單位或協同鏈主單位,建議選擇可發展延鏈、補鏈、強鏈的儲能產業。如國有發電企業可發展抽水蓄能等儲能產業,國有鐵路(含高鐵和地鐵)運營單位可發展飛輪儲能產業,國有公交運營單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可發展電池儲能產業或飛輪儲能產業等。
(二)發揮優勢,規避風險
國有企業發展儲能產業應充分發揮相對優勢,加大前期論證和技術研發,在符合監管要求、確保投資安全的基礎上,適度增加決策的靈活性和時效性,積極推進業務,并盡最大可能防范投資風險。
(三)做好頂層設計
為充分發揮產業鏈優勢,縮短后期協同的流程和時間,建議同一國資監管機構下與能源相關的企業可通過共同投資的方式新設運營主體發展儲能產業。
編輯/車玉龍 統籌/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