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縣農業農村局 吳新權
1.地域范圍慈利杜仲地理標志保護地域范圍為慈利縣境內零陽鎮、巖泊渡鎮、溪口鎮等26個鄉鎮(場)共427個行政村,總保護面積3萬公頃,年總產量5000噸。
2.品質特征慈利杜仲呈板片狀或兩邊稍向內卷,厚3.5~7毫米;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皺紋或縱裂淺槽紋,外表皮較薄;內表面暗紫色,光滑;質脆,易折斷,斷面膠絲細密、銀白色、富彈性;氣微,味稍苦。慈利杜仲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0.12%,浸出物≥14%,水分≤12%。
3.人文歷史慈利縣已有上千年的杜仲栽培歷史,是全國最早發展杜仲產業的地區之一,群眾基礎深厚、農民種植經驗豐富。1953年,經周恩來總理批示,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國有杜仲林場——江埡林場,帶動慈利縣掀起了杜仲種植熱潮。到20世紀9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全縣杜仲種植面積為2.67萬公頃,為中國最大的杜仲種植基地。慈利縣先后獲得“中國杜仲之鄉”“杜仲商品生產基地縣”“名特優杜仲商品生產基地縣”等榮譽稱號,2019年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杜仲名縣”稱號。
4.生產管理①品種選擇。選擇適合本地栽培的光皮杜仲。②立地條件。土壤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空氣質量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灌溉水質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2021)。③育苗管理。苗圃地秋冬季深翻耕,使用石灰消毒,并施足基肥,宜作高畦。播種前需催芽處理,一般選擇春播和冬播,苗期注意除草、排水、抗旱、追肥等管理。④整地施肥。采用坡線挖穴種植,坡度較大的地塊采用魚鱗坑種植,并施足基肥。⑤ 苗木選擇。選擇苗干通直、根系發達、無嚴重機械損傷、無病蟲害的健壯苗。⑥栽植技術。秋季至土壤封凍前、春季苗木新芽萌動前進行種植,種植密度宜(2~3)米×3米。⑦管理及施肥。6—7月,結合撫育施肥,9—11月施基肥,定植5~8年后,截除頂梢并修枝,保持林內通風透光。⑧病蟲防治。以生物防治為主,做好綜合防治。⑨采收。選擇12年以上的樹進行采剝,時間為5—6月。杜仲皮的采剝方式為環狀剝皮。
5.產業發展一是慈利杜仲產業基礎好。杜仲現有生產面積1.11萬公頃,其中規模種植基地面積3300多公頃,標準化生產基地3個、光皮杜仲保護基地1個。縣內杜仲相關企業、合作組織、村集體、家庭農場及大戶53家,其中從事加工生產或經營的13家、從事杜仲良種繁育的3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8家、市級以上合作示范社4家。二是質量安全有保障。慈利縣7家從事杜仲產業的企業建立了檢測室,能夠對杜仲原材料進行質量安全檢測。三是杜仲栽培與產品研發有技術優勢。全縣有省市縣科技特派員105人,聯系指導165個村的產業發展。多家慈利杜仲生產加工企業與吉首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單位合作,進行杜仲系列產品研發,已獲得多項專利,并制定了杜仲栽培與加工技術規程2個。四是產業帶動效益明顯。全縣從事杜仲生產加工及種苗繁育的市級龍頭企業有8家,產品主要有杜仲茶、杜仲食品、杜仲藥材、杜仲工藝品等。杜仲生產周期長,杜仲葉、杜仲皮、杜仲雄花都能獲得穩定的收益,3~5年生的杜仲林每667平方米杜仲葉產量1500千克、產值4000元,5年以上的成年杜仲林每667平方米產值可達10250元,帶動全縣2萬戶以上林農種植慈利杜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