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昌樂縣司法局 張兆利
清明時節祭奠先人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現實生活中,因已故親人骨灰存放、墓碑署名、緬懷祭掃等產生的祭奠權糾紛時有發生,不僅對后輩人格利益造成傷害,也有損社會公德和傳統美德。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典法》)人格權編明確了逝者的人格權益,從遺體、骨灰、名譽等方面予以全方位保護,體現了對逝者的極大尊重。同時,又因逝者的人格權還關乎其近親屬乃至社會的利益與情感,因此該法還以“其他人格權益”的概括說法明確了自然人祭奠權益等人格權的延伸保護。那么,祭奠權包含哪些內容?哪些人享有這一權利呢?
【案例】 孫女士和唐大伯是一對再婚夫妻,婚后十多年來建立了深厚感情,但男方的3個兒女一直不接受她。2022年春節后,唐大伯一人去省城探望小兒子期間,不幸突發心梗離世。在未告知孫女士的情況下,幾個兒女將父親的遺體就地火化安葬。孫女士得知噩耗后十分悲傷,更讓她痛心的是,她不知骨灰安葬地點而無處悼念亡夫。悲憤之余,孫女士將3名繼子女告上法庭,要求判令3名繼子女返還骨灰,并不得妨礙其祭奠的權利。人民法院經審理判決支持了孫女士的訴訟請求。
【說法】 祭奠權又稱悼念權,作為公序良俗的一種,指的是公民基于配偶關系、父母子女關系或是其他親屬之間的身份關系而產生的一種祭奠、悼念的權利。祭奠權雖然在法律上沒有明文規定,不是我國《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條第一款所列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具體人格權,但因包含了權利人對逝者的哀思、懷念等精神利益,故其屬于該條第二款所規定的“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關于祭奠權益的主體,在尊重傳統禮法習俗并參照《民法典》法定繼承人范圍的規定,享有祭奠權的人主要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基礎,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對公婆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和對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女婿。本案中,孫女士享有知悉丈夫病危、去世以及決定骨灰安置等權利,被告的做法明顯有違公序良俗,故原告的訴請符合法律規定和人之常情。
【案例】 2022年清明節,劉大媽來到前老伴的墳前祭掃時,驚訝地發現墓碑上自己的名字已經消失。原來,在丈夫去世兩年后,劉大媽再次找到了共度余生的伴侶,可兒子堅決拒絕母親再婚。在阻攔無效的情況下,兒子在父親的墓碑上磨去其母名字,為的是“讓她永遠在父親面前消失”。劉大媽憤而起訴后,人民法院判令被告將其父墓碑重立,將原告姓名列為立碑人之一。
【說法】 祭奠權作為基于傳統社會公德而產生的一種人格權利,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按照與逝者關系親疏遠近的強度,可以將祭奠權的內容劃分為兩種:一是對身份關系要求較高的,包括最后見面權、遺體處分權、墓碑署名權、墓穴選擇權、喪葬事項決定權等;二是對身份關系要求較低的,包括去世信息知悉權、參加祭奠活動權等。
關于墓碑署名權,按照傳統殯葬禮儀,逝者墓碑應當由其后輩直系子孫及其配偶敬立,以體現后人對逝去長輩的孝道和追思。墓碑不僅是死者安葬地的標志,也是承載親屬哀思的紀念物。一方面,墓碑包含了立碑者對死者的追思和緬懷,通過立碑、進行各種祭奠活動來表達對先人的哀痛、悼念;另一方面,在墓碑上雕刻姓名者均與逝者有著特定的身份關系,通常是按照長幼順序進行排列,起著長久、持續的公示效果。如果將雕刻后的名字去除,無疑表明了相關親屬對當事人的否定。《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一條規定:“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本案中,劉大媽的墓碑署名權因符合固有倫理道德觀念和公序良俗,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
【案例】 小蓮與弟弟程某素有積怨,各自結婚成家后幾乎不相往來。2021年清明節,小蓮攜女兒從省城趕回老家為去世的母親掃墓。孰料,程某以“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為由,強行阻止姐姐掃墓,并將她帶來的祭品毀棄。小蓮一氣之下將弟弟告上法庭,請求判令程某排除妨礙并賠償精神損失。人民法院經審理,判決被告配合原告至墓地進行祭掃,并給付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
【說法】 祭奠權屬于人格權的一種,判斷是否侵犯這項權利,一般從侵權人的具體行為、主觀惡意等因素綜合考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條、第九百九十六條相關規定,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并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本案中,原、被告對其母享有平等的祭奠權,小蓮祭奠母親正是其行使人格權的體現,其弟無權基于個人恩怨而阻撓。依照上述規定,小蓮有權要求程某承擔排除妨礙、賠償精神損失的民事責任。
【案例】 大李與小李系同胞兄弟,平日里因老人贍養、治病等家事積累了不少矛盾。二人的母親去世后,大李將母親的遺體火化并進行安葬。后小李賭氣將母親的骨灰從墳墓中挖出,放置于自己家中。在協商解決未果的情況下,大李起訴請求判令其弟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撫慰金5萬元,歸還母親骨灰。人民法院審理認為,本案被告毀損墳墓移動骨灰的行為,嚴重違背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德,對原告的精神造成了嚴重傷害。最后人民法院判決小李向大李賠禮道歉,給付精神撫慰金5000元,并將其母骨灰歸還原告予以二次安葬。
【說法】 《民法典》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日常生活中,行使祭奠權亦應做到合法、適度、有節。第一,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例如燒紙、燃放鞭炮等封建陋習,容易引發森林、草原火災甚至人員傷亡,這些行為可能涉嫌違反消防、森林、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規。第二,不得有損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杜絕封建迷信和鋪張浪費行為。第三,充分尊重保障逝者遺愿,這不僅是人格利益的延伸,也是權利義務相一致的體現。第四,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如墳墓、骨灰安置不得影響他人正常生活等。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條第二款還規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義的特定物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墳墓及骨灰系逝者親屬用于紀念、祭祀等活動的特殊載體和物品,與相關親屬的精神利益息息相關,有著特殊的紀念價值,屬于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物,所有親屬均應予以共同安置與維護,不得毀損及非法利用。本案中,被告行為嚴重違背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德,故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決。